&34;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幾千年輝煌的文明史,創造出絢爛的文化、高超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曾經各方面都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34;。然而,從17世紀開始,西方國家開始迅猛發展,我們在各方面被西方國家迅速超越,造成了近代中國一個多世紀&34;的局面。西方國家迅速崛起與其先進位度、工業革命、技術革新等重要因是分不開的,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學的誕生和發展。
那麼,科學是為何會在西方國家中產生?如何在西方國家獲得長足發展的?擁有幾千年悠久文化底蘊、曾經創造出四大發明的近代中國為何沒有誕生出科學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講到科學,必須提到的是這個詞的誕生地,十五世紀下半葉的古希臘。當時最早產生了近代科學的自然哲學傳統還有當時的工匠傳統。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現代科學能夠起源的兩個方面:其一是古希臘形式主義邏輯,其二是文藝復興時期實證主義科學方法。
科學起源的第一方面,也叫形上學,由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最先提出,其基本理論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世界是遵循一定規律在運行,這些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單獨存在並能通過觀察被理解。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萬事萬物,記錄數據和資料,並通過邏輯思維進行整理,最終能夠獲取到萬物運行的&34;。雖然形上學的理論存在一定局限性,然而他在當時有力地促進了科學的迅速發展。
而西方人講究邏輯推理的縝密思維習慣也是受到自然哲學的傳統影響。他們中的傑出代表是歐幾裡得&34;,通過提出一些公理和假設,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邏輯推理,得出許多定律,並且可用於指導實際應用。在他的推理系統基礎上,後人進一步進行演繹和完善,發展出來目前人類的科學學科之一數學。而數據通過自身定量化的計算使得邏輯推理更加嚴謹、具有說服力。
而這些推演的定律和規律,往往被成科學模型,用於認識、改變現實世界的重要基礎,比如當時地心論、日心論等都是形式主義邏輯的產物。當然,形式主義邏輯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後來產生了實驗為基礎的實證主義方法。
17世紀開始出現的實證主義科學,是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其中以伽利略為代表的科學家,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門學科認為實驗和觀察是檢驗科學推理、模型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假如被實驗和結果不相符,那麼,這個理論就是不完善或者不全面的,就需要被修正或推翻。
比如說經典牛頓定律能夠客觀地反映出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曾經被公認是正確的理論。然而隨著人們認識水平提高,觀察實驗設備的改進,科學家逐漸能夠觀察到原子、原子核層級的物體,實驗證明牛頓定律無法合理解釋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因此,科學家又提出了量子論來反映微觀原子或原子核的運動規律。
然而,宏觀世界運動定律和微觀世界運動定律的不兼容,這也進一步暗示科學家,應該存在著一套更深刻而根本的定律,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宇宙。截止目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暫時還沒有被證實不符合實驗數據,但是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又會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科學模型被提出,正是這種自我革新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和理念,幫助人類不斷進步,不斷認識與改造世界。
西方國家正是依靠這種科學的精神,不斷應用於技術進步和創新,蒸汽機、鋼鐵等新技術被創造發明出來,應用於各行各業,促進勞動生產率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國家整體實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各國國力已經空前強盛,而此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還沉睡於&34;的夢想中而不自知。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出現科學?
對於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出現科學,很多專家其實是存疑的,因為事實上&34;、四大發明至少證明了中國曾經還是具有先進科學技術的,而為何沒有如西方國家這樣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和取得科技的長足發展,主要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當時社會形態決定的。古代中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古人對世界的觀察和研究主要圍繞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但是對於事物背後的規律,並不是古代中國人所關心的,畢竟&34;不是常人可以窺探的。
比如古代的我國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一直沿用至今,這些都是古人通過長期觀測、總結和修正獲得的,古代人還對星象、太陽、月亮運行規律進行了詳細觀察和記錄,並且準確度非常高。但是古人僅限於此,他們對於現象背後的道理,並沒有太多興趣和時間去深究,或者歸結於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學規律,因為這些足夠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或者某一領域的事情就足夠了。
其二、缺乏科學的精神。處於農耕社會的古人,開展科學探索往往基於其實際應用的價值,往往缺乏對於真理的忘我的、不計功利的執著追求。因此,對於公式、定律、模型等這些&34;的東西一點也沒有興趣。所以,四大發明雖然出現在古代中國,但是僅限於具體應用場景,而對於背後的規律和原理,沒有人去進一步探究。否則,化學、電磁學等等學科就可能最先出現於古代中國。
其三、缺乏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客觀地說,中國古代還是由科學成就的,但是古代封建王朝對科學研究的功利性觀點和不重視,決定了只有高精尖的科學發現只有個別人才會掌握,缺乏完整、可傳承的科學研究體系。很多曾經輝煌的科學成果往往是隨著朝代的更迭就&34;,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比如中國很早就對圓周率進行精確計算,甚至早於西方幾千年,但是祖衝之對於圓周率的計算過程早已失傳,需要通過考古去發現。
回顧世界近代發展史,西方國家從文藝復興運動藉助其先進位度、技術革新和工業革命,取得了迅猛地超越中國,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的發展。而擁有四大發明的近代中國雖在經濟上空前繁榮,在科學方面卻&34;嚴重,一直是&34;,雖然洋務運動中獲得了一些萌芽和發展,但是與西方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因此,也最終導致了我中華承受了一個多世紀的被動挨打的惡果。
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出幾方面的教訓:其一、落後就要挨打。古往今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往往是殘酷的,當我們的對手各方面都比我們強大的時候,國土就會被侵佔,人民就會被欺壓。其二、要始終重視創新和開放。國家之間的競爭優勢往往因為某項技術革新、制度革新、管理革新所催生的連鎖反應,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各領域的創新,以及革命性的突破。同時,加強對外的交流和合作,取長補短,不斷學習先進的經驗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