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一個中國古代真正領先全球的技術。你可能很難想像,除了四大發明,中國古代還有什麼技術是全球領先的的。然而,如果我告訴你,現代所謂的鑽井技術,中國古代從公元前200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就開始,後來竟達到了超過1000米的深度,近幾百年甚至開採出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並加以大量利用,你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完全顛覆了你的認知呢?
中國古代鑽井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鹽。鹽是人類不可或缺,嚴重依賴的資源。不像那些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在中國古代內陸的四川,人們是如何取得這種維持生命所需的重要食品補充劑和防腐劑的呢?這就是我今天提到的技術——鑽井。
大約5000年前,中國沿海地區的古人就開始煮沸海水來生產鹽,但在內陸地區的四川,鹽卻是一種稀缺的商品。大約在2250年前的戰國末期,四川挖出了第一口鹽井,開始開採地下的鹽水層,大約每升50克鹽的地下水,煮沸後以獲得食鹽。
大約在公元1050年的時候,鹽的開採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從挖井變成了鑽井——衝擊式頓銼鑽鑿技術。鑽頭是鐵製的,鑽杆是竹子,一人或多人站在木架上,像踩蹺蹺板一樣,把鑽杆提起約1米高,然後自由落體,讓鑽頭撞擊巖石以粉碎它——這種技術的靈感最初可能來自於舂米。
古代四川的鑽井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後,人們用更薄更輕更柔軟的竹製「纜繩」,代替了笨重的竹製管子,極大地降低了需要從地面提升的重量,從而逐漸提高了鑽井深度。到公元1700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鹽井的深度普遍已達到了300到400米,這恐怕已是很多現代人完全無法想像的了;在1835年,燊海井的深度已超過1000米,是當時世界上人類鑽探所能達到的最深深度,要到1859年,美國才打出了所謂的世界第一口油井——21.69米。令人難以想像的,四川人竟然是用竹子和鐵製鑽頭鑽探到這樣深度的,你是不是覺得完全就是神話,難以置信?在有史以來的地球歷史時期,可以說僅此一家,別無二戶。
然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時人們已發展出8種不同的鑽頭,包括魚尾銼、財神銼等,並可以用桐油和石灰製成的水泥,在井下修復塌陷,並將泥漿帶出地面。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地下還蘊藏著一種可以燃燒的氣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然氣,正好可以用來煮鹽,從而讓天然氣得以大規模應用。
那麼那時候沒有鐵管塑料什麼的,鹽水和天然氣是如何輸送到製鹽爐的呢?原來人們把一根根竹子剖成兩半,剃去中間的竹節,並打磨光滑,然後用桐油和石灰製成的膠水粘合,外面再用麻繩綑紮——為防止磨損,竹子外面預先刻好了溝槽,麻繩就捆在這些溝槽裡。到1950年代,自貢地區仍有95公裡的竹製天然氣管道在使用。
就是利用這些巧妙而複雜的技術,四川鑽出了總共13000口鹽井,井架(天車)最高的達到了118米——相當於現在的39層樓,生產出3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為古代中國提供了7000萬噸的食鹽,1850年就達到了15萬噸/年。四川的鑽井技術遠遠領先於當時的西方世界,這可能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最拿得出手的複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