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煉鐵史的比較 中國冶金和社會發展長期領先於西方

2020-12-03 歷史逸聞

眾所周知,中國的鐵礦石品位太低,一般只有30%多甚至不到30%的含鐵量,夾雜著大量的脈石,所以中國在世界上煉鐵技術出現的比較晚,一直要到中國的冶煉爐溫度很高,才能煉鐵

鐵礦石

由於要冶煉爐溫度很高,也就是冶煉技術很先進,才能出現煉鐵,所以中國的煉青銅技術在世界上發展到一流。商朝的青銅就沒有人可以比。那以後正是靠先進的冶煉爐技術,才煉出了鑄鐵。由於礦石有大量的脈石,需要加入石灰石才能把它們熔化,形成爐渣,和鐵分開,所以在技術上又要高一級,也不知道中國古代煉鐵工人是怎麼知道加入石灰石可以形成爐渣的?哪位知道?可不可以告訴大家。

最初煉出來的是白口鑄鐵,適宜於鑄造農具,但是中國很快就發展到煉鋼,鋼製兵器在春秋晚年已經出現,產量不高。

所以直至秦初大多數人都在用青銅武器。漢朝青銅武器時代才在中國完全結束。

但是同時,中國很快時間內,不但發現了煉鋼技術,還產生了通過滲碳百鍊成鋼、灌鋼、雜糅生熟、炒鋼等技術,以及淬火等熱處理技術。而西方卻長期停留於塊煉鐵技術。三千年幾乎不變。

西方不一樣,自西臺首創,亞述推廣以後,大家都用鐵製武器,羅馬人自創業起一直就用鐵製武器的。但是他們煉的只是塊煉鐵技術,地中海地區有不少富鐵礦,他們只要把富鐵礦和炭一起放到爐子裡就可以煉出鐵來了,即使爐子溫度比較低,只有800攝氏度,也可以煉出貼來。由於富鐵礦裡含鐵量高,脈石很少,所以沒有石灰石,也不會煉不出鐵來。所有的雜質和鐵混在一起,經過鍛打,就可以逐漸去掉雜質,成為熟鐵。

這種熟鐵比銅還軟,如果雜質沒有去乾淨,還脆的。所以古羅馬打仗只好用短劍。

事實上,歐洲一直到成吉思汗以後,才開始採用鑄造鐵,和煉鋼。這些技術多半是成吉思汗帶去的中國技術。

成吉思汗

據他們自己說,煉鋼才兩百多年歷史,煉鑄鐵才四、五百年歷史,或許還不至於那麼晚。

所以,動不動就說中國的煉鐵比西臺晚,比歐洲還晚,甚至認為中國的煉鐵術是外來的,是不恰當的。

中國的煉鐵術和西方的煉鐵術是根本不同的兩種技術,使用不同的原料。中國是高技術,西方是低技術,而且長期以來,西方的低技術一直沒有發展到成為高技術。也正如此,中國在西臺已經煉出鐵來時,仍然長期不會煉鐵,並不是我們落後,而是我們沒有他們的原料。我們的冶煉爐技術一直在他們前面,所以我們商朝就鑄造出了極大的花紋精美的青銅器,我們的錫青銅武器,硬度高、韌性大、彈性強。他們的熟鐵兵器根本沒法和我們的青銅武器比。

不僅如此,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冶金技術相關的,中國的社會發展也一直領先於世界。我們在春秋時開始普遍使用鑄鐵農具,春秋後期出現鋼兵器。西方長期不會煉鑄鐵和鋼,他們的社會也就一直停留在我國春秋時期。五十年代我國史學界出現一個爭論,許多人認為中國社會早熟了。他們發現在戰國和秦時期,已經在許多方面和西方資本主義萌發時期差不多。這受到郭沫若等的駁斥。

其實正確的說法,不是中國早熟了,本來中國就應該達到這個程度。而是西方遲遲處於落後狀態。除了造紙以外,成吉思汗以前,他們各項技術一直落在我們的後面。所以他們像我國的春秋一樣,不但一直沒統一,而且,一個王國內部,還分為許多卿大夫,打來打去。所以歐洲長期處於城堡時期。

不是別人,是成吉思汗的徵服,帶去了中國兩千多年創造的先進文化,使得歐洲很快達到了我國戰國和秦時期,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統一。——所以其實是成吉思汗,使得歐洲越過社會本來要經過的發展階段,早熟了。那以後,他們就後來者居上了。我們反而落後了,毛時代以來,我過吸收了西方的優秀文化,包括社會科學,結合中國國情實行嗎克思主義,就急起直追到七十年代,不但基本上追上了西方(雖然還不是最先進,但是已經可以完全獨立達到更先進了),而且各省、自治區還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趕上超過了十九世紀巴黎公社時期的大英帝國。中國形成了一個形成中的高科技大國和二十幾個大英帝國的聯合體。所以後勁無窮,現在中國大陸重工業品產量,都要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了。至少七十年代我預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現已成了現實。

但是我不知道,西臺的煉鐵,鐵礦出在哪兒,含鐵量多少,現在哪兒還出不出鐵礦?

古希臘、古羅馬,煉鐵的鐵礦在哪兒,含鐵量多少,現在哪兒還出不出鐵礦?

更重要的是,我一直不知道歐洲的農具發展史。我過的農具發展歷史在歷史書中還多少說了的。而歐洲,我看了好幾版的《世界通史》,就是不談農具發展史。一直到近代才有農具發展史,那已經是農業機械化史了。據我聽說,歐洲兩百年前還在用純木犁耕地,十世紀還在用石器。也就只有這麼兩句話。誰知道歐洲的農具發展史,可不可以說一說,特別要成吉思汗以前的。事實上那以前我看到的歐洲農具發展史是一片空白。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就是因為西方的冶金技術長期落後於中國,農具落後於中國,所以社會發展各方面一直落後於中國。長期停留在中國春秋時期。

正是成吉思汗帶去了燦爛的中國文明,使得歐洲一夜爆發起來。並且領先於世界。

歐洲一夜爆發這是第二次,本來一直處於原始社會,最先出現的文明是埃及和兩河流域。可是西臺的煉鐵術傳入了歐洲,歐洲就一夜爆發出希臘、羅馬等文明。即使如此,也是極端落後的奴隸制文明。即使後來進入封建社會,也遠遠不如中國。這時中國領先於世界。

成吉思汗把歐洲推到了世界最前列。

人類公元前一千紀,歐洲文明不及中國,始皇帝是千年人物。

人類公元第一千紀,仍然中國遠遠領先於世界,大周皇上武曌是千年人物。

人類公元第二個千紀,好像成吉思汗的作用比誰都大。

二十世紀末期,評千年人物,歐美評的候選人有馬克思,有愛因斯坦。也有人憑毛主席、列寧、史達林。

我說,我們說的不算數,因為我們是第二千年的末期人物,為什麼評的都是末期人物?

要幾百年後,才能評出第二千年人物。

我覺得,很可能成吉思汗要摘桂冠。

愛因斯坦,肯定不是,他可以算,牛頓、達爾文算不算?

至於馬克思、毛主席、列寧、史達林,讓後人來說吧。如果他們不算,那麼他們至少是跨千紀的人物。他們的事業,造成的影響,跨了千紀,在第三千紀影響幾百年。至於現在,僅僅是開始。

相關焦點

  • 中西方古代煉鐵時的比較,中國冶金和社會發展長期領先於西方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煉鐵技術實際上是出現比較晚的,是在世界上出現都比較晚了,原因就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的冶煉爐子的溫度達不到要求,溫度一直很低,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直到溫度慢慢提上來,中國才開始煉鐵。我們都看過很多考古史,現在中國也出土了很多古代時候的一些物品,其中最驚豔的當屬青銅器,有很多青銅器件無疑不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煉青銅的技術達到了當時的世界一流,特別是出土時期為商代的,那青銅器皿及時過了上千年歷史,到現在拿出來看依然精緻無比。所以中國在古時候的冶煉技術已近是很好的了,而就是因為我們有先進的冶煉技術,所以我們煉鐵也比較好。
  • 【口述史】韓汝玢先生回顧冶金人生
    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礦冶卷》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100餘篇。曾多次應邀赴日、英、法、美、澳、韓等國參加國際會議或講學。並成功地在中國參加和組織了四次冶金史國際會議。《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發展歷程》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金屬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 古代鐵匠都是怎麼煉鐵鑄劍的?
    ▲古代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冷兵器,其原料來自鋼鐵和鐵匠們的製造在中國,鋼鐵總產量,根據國家官方掌握的數字(國家直接掌控經營的煉鐵廠的產量和民間煉鋼廠生產的鐵所交納的稅額),在唐代已達到1200噸左右,宋朝為4700噸左右,明朝開國初期為11000噸左右,最高達到40000噸(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8.038億噸
  • 中國煉鐵工業70年發展回顧與展望
    生意社09月05日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煉鐵工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和成就。首鋼京唐兩座高爐投產以來的生產實踐表明,中國煉鐵技術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  綠色創新階段的顯著特徵是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2013年後,中國煉鐵工業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綠色創新階段,生鐵產量開始略微降低,產量穩定在7億噸左右。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煉鐵工業面臨資源、環保和結構調整的多重壓力,開始呈現減量化創新發展的態勢。
  • 考古專家挖出一文物,宣稱中國煉鐵史要改寫,外國人卻表示不服
    古代從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就是金屬的使用作為標誌,大家都知道從目前的考古情況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來煉鐵的國家,最早對煤的記載是在《山海經》中:"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但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如何評估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如何從傳統政治思想中發掘和汲取有益於現代社會政治生活的思想資源,就成為需要我們恆久對待的思想主題。本文試圖從中西方政治思想比較的視角出發,就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在怎樣的程度上能夠成為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思想資源、當代中國人應該如何嚴肅地對待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等問題提出看法。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如此珍貴的獲選,不禁讓人想要去了解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以及那些有關的歷史故事。   爭論   冶鐵技術源自中國還是西方?   鋼鐵冶煉技術是中國的傳統強項,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的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說「在所有的各種鐵之中,以中國鐵為最好。中國人把它連同各種織品和皮貨輸送給我們」。
  • 中國古代文明是不是一直都領先於世界?
    雖說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怎麼說呢,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文明一直領先於世界,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片面的。無論是開始時間上,還是到了人類史後期,中國古代文明都有落後於世界的時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文明還是相對很有優越性的。
  • 智慧古代人民:在冶金技術上的造詣解析
    引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廣闊富饒的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築起了雄偉的萬裡長城,開掘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發明了指南針、紙印刷術、火藥和絲綢,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醫藥學。他們在冶金技術方面也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通過生產實踐,摸索和總結了冶煉、鑄造、鍛造和熱處理等一系列的冶金技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勞動人民是冶金技術發展的真正主人。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 這是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鬥爭的焦點,也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者的根本標誌。
  • 古代科技的發展與歷程
    他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還指出:「我常喜歡用一種相對來說緩緩上升的曲線來說明中國的演變,顯然這曲線比歐洲同一時期,譬如說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演變過程的曲線上升得高,有時高得多。」(註:《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第65-85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國四川大學周仲壁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周孟璞兩位先生在《中國近代科技落後原因初探》(註:《自然雜誌》13卷11期第333頁。)
  • 高爐煉鐵過程中的所有化學反應
    高爐煉鐵 gaolu liantie 高爐煉鐵 blast furnace ironmaking 現代煉鐵的主要方法,鋼鐵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方法是由古代豎爐煉鐵發展、改進而成的。儘管世界各國研究發展了很多新的煉鐵法,但由於高爐煉鐵技術經濟指標良好,工藝簡單,生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能耗低,這種方法生產的鐵仍佔世界鐵總產量的95%以上。 高爐生產時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造渣用熔劑(石灰石),從位於爐子下部沿爐周的風口吹入經預熱的空氣。
  • 中西方交流中的誤解和偏見,為啥從800年前持續到現在?
    7月17日,美國司法部部長威廉·巴爾在發表有關中國政策的演講時講到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等議題。這些言論背後,其實或多或少潛藏著一種先定式的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偏見。但是,西方對中國科學發展的這種偏見從何而來?答案,就隱藏在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海量歷史細節中。
  •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家,又有哪些成就,和近代西方科技差在哪裡
    郭守敬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師,在數學方面有很多成就,他利用光學原理,發明和改進前輩觀察天文現象的工具,比如簡儀、立運儀、高表、渾天象、玲瓏儀、候極儀、仰儀、證理儀、窺幾、景符、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等,把中國古代的實用技術,發展到了極致。
  • 古代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到最後落寞,我們缺少了什麼?
    然而,從17世紀開始,西方國家開始迅猛發展,我們在各方面被西方國家迅速超越,造成了近代中國一個多世紀&34;的局面。西方國家迅速崛起與其先進位度、工業革命、技術革新等重要因是分不開的,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那麼,科學是為何會在西方國家中產生?如何在西方國家獲得長足發展的?
  • 古埃及法老刀千年不鏽,西方吹捧煉鐵技術比中國強,一次登月打臉
    由於中國和古埃及同屬古文明國,所以眾人總是免不了要相互比較一番,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關於冶煉技術的對比,我國古代比較成熟的冶煉就是青銅器,而古埃及則是對金器的冶煉,但是在煉鐵方面還有要難很多。所以別看現在黃金和銅都比鐵貴重,但是在那個年代,鐵器因為冶煉技術的限制,價值要高很多。那麼中國和古埃及相比,那個的冶煉技術要更好一些呢?
  • 淺談古代鍊金術的發展:起源於中國,發展在西方,成功還在未來
    說到化學的起源,那必須得歸溯到我國古代的鍊金術。鍊金術的起源陶瓷、冶金、釀造的技術都是化學最早的應用,而鍊金術就是化學的雛形。在我國古代鍊金術也叫煉丹術,主要是達官貴人用來煉製仙丹用的。古人之所以會如此痴迷於煉丹,和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有關。中國古代有個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功勳卓著,西王母賞賜仙丹,吃了仙丹可以長生不老。
  • 潛偉:中國是鋼鐵大國 但不是鋼鐵強國
    中國鑄鐵技術曾在歷史上造就了怎樣的輝煌?從農業軍事生活到信仰文化藝術,鑄鐵無處不在其技術如何產生?又如何推動著中國與世界歷史的發展?本期節目請潛偉教授給大家解讀鑄鐵與中華文明。鳳凰衛視12月7日《世紀大講堂》節目播出,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王魯湘: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裡是思想的盛宴,這裡是學術的殿堂。
  • 2020年版中國冶金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產業結構升級加快,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總體上說,「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他被歷代的統治者稱為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不僅形成中國的儒家文化體系,以及中國社會的價值取捨,還塑造了中國文化中"中庸"與"仁"的文化特色。西方的蘇格拉底而西方的文化形成期,則是歐洲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文明時期,當時的歐洲大陸都沉浸在古希臘文明的光輝之下。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傳承國學#老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道德經》同《易經》一起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50歲左右時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和老子比相差很遠。所以,今天我們用老子與蘇格拉底進行比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