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的發展與歷程

2020-12-07 浪子講科技

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並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

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為縱線,世紀年代作為橫線,製作了一幅科技發展的示意圖,它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以前4000年,還是近50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實上一點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穩緩地前進」。他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還指出:「我常喜歡用一種相對來說緩緩上升的曲線來說明中國的演變,顯然這曲線比歐洲同一時期,譬如說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演變過程的曲線上升得高,有時高得多。」(註:《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第65-85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國四川大學周仲壁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周孟璞兩位先生在《中國近代科技落後原因初探》(註:《自然雜誌》13卷11期第333頁。)一文中也以中國的自然科學大事、西歐的自然科學大事和著名科學家的人數作為縱坐標,世紀年代為橫坐標,製作了三條增長曲線,從中國的那條曲線看,同樣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增長是緩慢而連續的。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春秋末期出現了塊煉鐵滲碳鋼,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白口鐵處理技術,這些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一個突出的標誌,正是它大大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農業,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其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稱得上是這種農業科技的論文開端。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個大型灌溉工程的興建為標誌,展現出為農服務水利工程設施的空前發展。《考工記》中生產工具、樂器、建築、交通運輸、皮革製造、染色、樂器、玉器等36項專門實用工藝技術的記述,顯示了這一時期手工業內部的細密化及其技術的規範化與科學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它記載了大量實用力學知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工程技術知識的總匯。

《墨經》中包含有關於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學、邏輯學以及對物質結構的猜測等科學成就,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幾何光學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歐幾裡德幾何光學要早百餘年。同時,它也是古代力學與光學論說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線傳播思想的揭示,使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麗的光彩。可以這樣說,《考工記》與《墨經》一起作為我國古代經驗科學出現的標誌,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豐富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數學、天文學與曆法方面都有了廣泛的發展與進步。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為後世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數學體系的形成確定了基礎。有關天象觀測的記載詳盡準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為天文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料。在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管子、地員》等著作的出現,標誌著人們的地理知識已從地理資料的積累,上升到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論述與區域對比,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需要。醫學方面,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以人體器官整體觀、陰陽五行論與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兼及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學體系的最初基礎,並在臨床上顯示出傑出的貢獻。

我國人民尋求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後,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展線索,它們的確立都分別肇始於這個時代的荀況與墨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曆法已確立了我國後代曆法體系、規範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

《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藥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製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製造等都已出現,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築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製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的對立與鬥爭,是我國科學思想史發展的又一裡程碑,即使後者從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華。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度發展階段的又一高潮時期。 我國的科學技術自兩漢而後,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術發展,並呈現一股繼續高漲的趨勢。前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貢獻,可以劉徽與祖衝之的數學、裴秀與酈道元的地學、賈思勰的農學、王叔和、皇甫謐與陶宏景等的醫藥學、葛洪的化學等為標誌;後者主要有李淳風、一行等的天文學、李淳風與王孝通的數學,孫思邈的醫藥學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天人論與宇宙觀等。這種趨勢困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理學形成、戰爭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強化。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懷疑、探索、創新的學風催促知識分子中具有務實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於國計民生。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切使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不論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均有突出成就。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標誌的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出現或大規模使用均始於北宋,以沈括、蘇頌、郭守敬、李冶、秦九韻、楊輝、朱世傑、趙友欽、畢升、陳@①、王禎、李杲、李誡、曾公亮等為代表的科技名家輩出,碩果纍纍,以《夢溪筆談》、《營造法式》、《四元玉鑑》、《武經總要》、《王禎農書》、陳@①農書》、《革象新書》等為代表的科技著作紛紛面世,正是諸多尊敬的科技前輩先後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斷將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數學四大家為代表,使宋元數學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大規模的恆星觀測,各種天文觀測儀器的研製成功把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它的發展高峰。沈括在磁學方面的成就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

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學派和相應的醫學流派使中國醫藥學得到全面發展。以陳@①《農書》與王禎《農書》為代表,先後總結了宋元時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後者所附錄的「農器圖譜」展示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為後世記述農具圖書的範本,反映了當時農學的高度發展。

宋代動植物志、譜錄的大量出現並形成出書高潮,和宋景《歐希範五臟圖》、楊介《存真圖》所顯示的解剖學上的發展,應該說這時的生物學也是成就不小的。在這一時期,地學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不僅總結了唐宋以來的地理學成就,還根據實地調查,在製圖方面取得成績,其精確度已達至較高水平,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輿圖的範本。杜綰著《雲林石譜》的出現,反映了礦物學在宋代已較前有了很大進展。

在這些學科發展的同時,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機械製造、建築、紡織、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以張載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自然觀和以沈括為代表「驗跡原理」和科學方法與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學方法,無疑是哲學和科學發展到北宋時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對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朱熹的理一元論的自然觀對當時科技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關焦點

  • 雨量計的發展歷程
    在現代生活中,雨量計作為監測雨水多少的主要工具,在氣象、農業、水利等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雨量計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演變發展,才有了現在的外觀和功能,那麼在古代的生產生活中,人們是用什麼方式監測雨量呢?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下雨量計的發展歷程。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出現上報雨量的制度。
  • 以出現的時間順序為其起點,淺析古代城牆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誠如大多數人的想法那般,城牆的確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明城牆作為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城牆代表,在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發展沿革歷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此的地位,不禁令人對它產生了深深的好奇,那就請跟隨筆者一同去了解一下城牆的成長經歷吧。何謂城牆?城牆具體指的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較為堅硬和具有填充性質材料構成的起維護作用的事物。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鑑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戰略意義,中美科技關係走向將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力量對比,並對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孕育階段
    回顧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六大階段:① 孕育階段;② 萌芽階段;③ 產生階段;④ 發展成熟階段;⑤ 總結整理階段;⑥ 挖掘更新階段。孕育階段 原始社會是風水學的孕育階段。追溯中國遠古先民們的居住規律,可以清楚地看到風水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1.以考古發掘考證風水的起源考察史前文化的發展規律,人類聚居地是逐步由森林走向草原,由高處走向低處。
  • 淺析:中國古代石雕歷程之新石器時代
    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趕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 科技歷程的「方寸印記」
    回顧往昔,我國曾多次發行科技成就題材郵票,方寸之間記錄了科技事業的變革與騰飛,以及從學習模仿到自主研發的輝煌歷程。  最早反映我國科技建設成就的郵票,是1958年發行的《我國第一個原子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特種郵票一套2枚。其中一張郵票畫面是一座正在運行的、龐大的重水型反應堆。郵票的左下角,活動著的穿白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員,既襯託出原子反應堆的高大、雄偉,也給畫面增添了動感。
  • 參觀西安長安區攬月閣 了解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成就
    是中國航天科技的科普教育示範基地。這是對中國古代孔明燈的介紹,那時候的人已經對空氣動力學有所了解了,他們發明了孔明燈,可在升很高,但是人無法操控。一層的展廳主要介紹中國航天發展的歷史,從古代一直到現代的發展歷程。
  • 鄂州市哈氏合金髮展歷程
    鄂州市哈氏合金髮展歷程 ,「186nihv8ofl」   無錫新同巨不鏽鋼有限公司生產鄂州市哈氏合金,廠家直銷,價格上有優勢,歡迎詢價,不報虛價!
  • 一圖回顧中國青年科技獎發展歷程
    2020年8月30日中國科協發布《關於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的公示》顯示經初評、複評、終評共產生100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從1987年設立到今中國青年科技獎已走過30多年曆程1987年錢學森提議設立一項面向全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1987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設立1988年9月23日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天問一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被古代皇權阻礙的科技發展
    並且,還有為紀念推動宇宙探測發展的科學家而起名的探測器,如土星探測器「卡西尼惠更斯號」,木星探測器「伽利略號」 等,即是以科學家命名的。此外,有些探測器則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以火星探測器舉例,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名為「鳳凰」(PHOENIX),即不死鳥。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鳳凰浴火重生,也與火有關,帶有美好的寓意。
  • 中國從古至今的天文發展歷程,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腳步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人類探索星空宇宙的歷程:大約在4000年以前,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王國叫巴比倫他創製《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太初曆》頒行之後,漢武帝封落下閎為侍中,他辭而不受,回到閬中繼續研究天文,並將他的淵博知識傳給後代。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漢唐時期的閬中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薈萃,群星燦爛。
  • 甘肅科技發展概況
    一、發展歷程  甘肅科技發展歷程,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當代三個部分。古代是指從古延伸至清代,近代主要指清末到民國年間,當代是指新中國建立以後。  1.古代科學技術  甘肅古代科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這一方面與甘肅的歷史發展有關,另一方面與民族狀況有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一是秦朝以前時期。打制石器是甘肅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第一技術。
  • 核電池發展歷程_核電池發展趨勢
    打開APP 核電池發展歷程_核電池發展趨勢 發表於 2019-08-23 10:59:00   核電池發展歷程   第一個放射性同位素電池是在1959年1月16日由美國人製成的,它重1800克,在280天內可發出11.6度電。
  •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一首《霓裳羽衣曲》,奏出了中國古典樂章的華美;一首《命運交響曲》,代表著貝多芬對於音樂和人生的感悟。音樂文化走到今天究竟經歷了哪些階段,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它的發展?正如《徵調曲》中所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高度,其實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人類整體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在藝術層面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 觸控螢幕技術是誰發明的_觸控螢幕技術的發展歷程
    打開APP 觸控螢幕技術是誰發明的_觸控螢幕技術的發展歷程 發表於 2017-11-06 02:57:43 目前觸控螢幕已經由單點觸屏發展到實現多點觸屏了。   觸控螢幕技術的發展歷程   1971年,美國人SamHurst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觸摸傳感器。
  • 漫談圓周率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觀念深入人心,更說明了中國古代先民對圓這一形狀的感性認識,「圓滿」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正是基於對圓這種特殊造型的崇拜,使得中國人很早就對圓的大量的感性認識進行思考總結。「規者,正圓之器也。」漢代畫像石《伏羲女媧天地日月》圖中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持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從很早就開始認識圓,也開始了對於圓周率的計算。
  • 從三星手機屏幕發展歷程 看手機行業屏幕進化史
    科技智報|出品新物種的誕生,往往伴隨著坎坷和質疑,但一個新物種的誕生,也必然引發一個或多個舊物種的淘汰。日前,按計劃本該在今年上半年就發布的三星Galaxy Fold終於正式上市,雖然中間歷經插曲。但不可否認,三星Galaxy Fold的到來,使摺疊屏從概念邁入現實,讓創新疲乏的手機行業如獲新生,不僅開創了移動智能終端的全新品類,更引領了行業形態創新,為智慧型手機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關於摺疊屏,實際也是手機行業2019年最熱的技術,他折射了手機行業的發展動態。
  • 模塊化,手機發展歷程中的輝煌一瞬
    手機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了,多年曆程中誕生了無數的黑科技,有的已經成為成熟技術應用在各種手機當中,人們已經不再稀奇。而有的註定只能算是小眾中的小眾,只能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一些特定的時刻才會被人們記起。如果讓我來說這麼多年裡有哪個黑科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覺得「模塊化手機」應該是名副其實的。
  •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本報訊(記者吳夢琳)省圖書館8月14日開啟「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介紹中華典籍的發展和流變,呈現輝煌燦爛的典籍發展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