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城牆就是堅硬的代表,是伴隨人類成長進步的忠實夥伴。誠如大多數人的想法那般,城牆的確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明城牆作為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城牆代表,在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發展沿革歷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此的地位,不禁令人對它產生了深深的好奇,那就請跟隨筆者一同去了解一下城牆的成長經歷吧。
何謂城牆?
城牆具體指的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較為堅硬和具有填充性質材料構成的起維護作用的事物。它的主體部分有牆體、垛口、城樓、角樓、城門等。
城牆也有自己相濡以沫的一位可愛的小夥伴——護城河,這樣的強強聯合既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又深深凝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希冀。
淺談中國城牆的發展和演變歷程
城牆的最初誕生時期要追溯到奴隸制社會,由此開始不斷完善和拓展的路程。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三個時間段格外的突出,那究竟是哪三個呢,就讓我們一同去揭開這神秘的廬山真面目吧。
首先是奴隸制及封建早期。當時人類逐漸在群居生活中形成了固定的部落,因此如何更好地防禦和抵擋兇猛野獸的侵擾成為了當時人們的心事,於是在逐漸的摸爬滾打中,原始的挖掘式戰壕演變成為了城垣,防禦功能就大大提升了,再然後就是周代的城池。
春秋齊國官書《周禮·考工記》中曾說:「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從其中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對城池進行了面積的規劃,自然而然的,圍繞在城池四周的城牆的規模也就應運而生。需要著重注意的一點是,儘管周代以後,封建等級色彩已經深入貫徹到國家生活中去,但是其體現在城牆歷史中卻凸顯出滯後的現象。據相關專家考證,當時都城的建造並沒有依照固化的具有強烈尊卑觀念的原則。
或許,城牆在人們心中具有特殊的意味,以至於不願讓它沾染俗世凡塵的「規則」。
第二個階段是封建中期,這個階段的亮眼之處在於禮儀制度和防禦功能兩者的結合和拓展。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央集權的影響就逐漸擴大。這種皇權至上、皇位獨尊的觀念影響著統治者的心理,他們認為要在國家的實際治理過程中體現出作為國家決策者和號令者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就在城牆的規模上下了功夫,這時期的城牆建造和城市的規劃布局有著可以說是「唇寒齒亡」的關係。
因為城市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張,城市的布局逐漸採用棋盤狀分布,內部道路也被精心設置成為更加合理科學的樣子,因此在這種城市地位和重要性愈發顯現的情況下,城牆也就愈加受到重視。其中統治者將儀式感和尊嚴性灌輸到建造的過程中,小到選材,大到布局位置,都深刻地體現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性和尊嚴。
這種蓬勃發展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隋唐以開宏的大國氣勢包羅萬象,似乎有一種天下盡入吾彀的恢弘自信。這樣的大國心態也體現在了城牆和城內道路的連接方面,城市布局以中軸線為重點進行尊卑化地處理,更凸顯了皇權濃烈的威嚴性。且布局整體顯示出嚴整大氣的氣質,也可以從中窺探到古代人的理想主義色彩,持之以恆地想要向夢寐以求的社會靠攏。
唐朝統治者以隋朝時期建立的大興城為基礎,加以完善和鞏固,最終形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長安城。在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流傳著許多的名人軼事,因此,城牆已經演化為文化史上的重要象徵或者說是人們的精神象徵,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到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現代化的態勢,在城市規劃方面則更注重其防禦力和築城技術的突破性提升,且市坊制度的瓦解給城市規劃注入了新鮮的發展可能性,由此城市的基本骨架設置從原先的較為呆板俗落的棋盤式改為了開放狀態的街市,這一舉措大大地增加了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這樣的發展變化對傳統的「以裡坊制為基礎的理想化、規整化的城市結構」無法順延。街坊間的住宅位置變得近了,有一種「我和你不再是天上和地下的遙遠距離,而是面對面」的感覺。這就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於是乎,都城的道路上紛紛攘攘,達官顯貴和寒門子弟進行了親切的會晤。
在實際方向得到一定的拓展之後,理論方面的知識和框架也就慢慢地豐富和成體系化發展起來,這種大趨勢極大地影響著城牆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一個階段是封建晚期及上個世紀。城牆發展到明清時代已經完成了從稚嫩走到成熟的蛻變,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對城市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解決城市發展與居民居住之間的矛盾,由此,統治者展開了一系列的思考。
進入上個世紀後,城牆的古老作用——保衛城市逐漸黯淡。因為火器和熱兵器的普及化發展,城牆在作戰方面的功效降低,這深刻地對城牆的發展提出了質疑,如何解決這種困境成為城牆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這期間,我國逐漸加快近代化的進程,在面對城牆和現代化的矛盾時,簡單粗暴地採取了拆除城牆或者在城牆上多開城門兩種舉措,某種程度可以說,這兩種舉措都極大地破壞了城牆的整體布局。最著名的莫過於北京城牆的大規模拆除。現在的城牆基本分布在南京、西安等少數城市,絕大多數的城市都不見城牆的蹤影。可以說,以現代的視野來看,城牆只僅僅作為文化古蹟或者公園存在,它保衛城市的功能元素湮滅在歷史中。
最後對城牆的演變做一個簡單的結語
中國古城牆作為中國古代防禦機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初期和中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防禦功能。作為軍事方面的成員,在受到政治的影響後,逐漸沾染其的色彩,建造和選材中凝聚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尊卑有別的禮制色彩。就像事物發展的規律那般,從萌芽開始,逐漸蓬勃發展起來,最後或多或少會遇到瓶頸期。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應該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加以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在謀求進一步發展或者說是重新煥發生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儘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具有價值的部門,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
在城牆的未來發展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賦予其新時代的新特點十分的具有現實意義。且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至關重要。就像我們平時生活,如果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計劃表,學習和工作極容易沒有沒有目標。漫無目的地前行容易失去方向感,也不利于堅定信念。以此來看,將對城牆的喜歡作為一種心理,並升華為內心的光,做一個勇往直前的追光者。這樣,追逐光而前行,哪怕會遇上黑暗和無助,但是總會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一天。
因此,期待現有的城牆的保護事業愈發的系統和完善,也極其希望以城牆文化為內涵的研究蓬勃發展起來,在筆者看來,城牆文化中孕育著人們樸實和熱情,以及希望能夠好好生活,對於美好生活抱有希望息息相關。
註:文中配圖多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留下精彩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