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稱謂雖源於晉代的郭璞,但遠在此之前已有關於風水或堪輿的理論了。據現有資料推測,相地之法大約起源於原始村落宅邑的營建。有文字歷史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幾世紀殷人及周人的甲骨佔卜。
風水學由自發的興起,到後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論,直至清朝時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縱觀歷史,在歷代的王朝中,亦都設有主管風水的官職,平民百姓的起屋擇居,也都會請風水先生觀陰陽。回顧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六大階段:① 孕育階段;② 萌芽階段;③ 產生階段;④ 發展成熟階段;⑤ 總結整理階段;⑥ 挖掘更新階段。
孕育階段
原始社會是風水學的孕育階段。追溯中國遠古先民們的居住規律,可以清楚地看到風水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1.以考古發掘考證風水的起源考察史前文化的發展規律,人類聚居地是逐步由森林走向草原,由高處走向低處。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人類一般都生活於山上,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才逐漸在山麓地帶和低山丘陵區居住。這種聚居地的變遷過程體現了人類由猿人到智人,由採集狩獵到農業經濟,由遷徙無常到定居,由巢居、穴居到室居的歷史進化過程。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對住址的選擇是很有講究、而非隨意而居的。
2.以文獻記載考證風水的起源《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項峻《始學篇》說:「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禮記·禮運》卷二十一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獸巢……然後修火之利,範金(似鑄造)合土(似磚石一類),以為臺榭宮室鋪戶。」
(1)北方的穴居據考古資料可知,在史前時代最早的居住形式是穴居。穴居有利用天然巖洞和掘地為室兩種形式。先民們選擇穴居的天然山洞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向陽、避風、近水。據考證,山頂洞人當時居住的大環境是靠近森林、沼澤的地段,是一個利於飲水、採集和漁獵的生活環境。同時,洞穴向陽、背風、乾燥。而掘地為室的穴居,就是至今仍保留於陝北、山西一帶的土窯洞由於洞穴被野獸侵佔,或被水淹沒,或坍塌,於是先民們走出洞穴,開始擇地建造方形、圓形的半穴居式房屋。西安半坡村原始氏族的房屋即為一例。半坡村原始氏族的房屋是選擇在土地肥美、水源較近、地勢較高,可以避免水患且靠近河流的滻河東岸二級階地上。北有北山,南有秦嶺;前臨滻河,後倚白鹿原;東西分別是灞河、滻河,自然環境優美。同一時代的姜寨氏族,處於關中的麵山北麓,旁有臨河,位於渭河衝積地帶的高臺上,其高臺高出周圍地面 2~3 米,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2)南方的巢居距今7000 年前,定居於我國南方沼澤森林地段的南方氏族,為了防潮則在地面上立起木樁,在木樁上建築起被稱為「幹欄式」的房屋,也就是所說的「巢居」,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即為一例。幹欄類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和堆放雜物,幹欄式建築的主要特點是既可以防潮,又可防蟲蛇傷害。這一類房屋通常選擇在河谷平原的近河地段。
3.原始社會選址的基本原則從考古發掘成果和文獻史料可知,史前人類選址的基本原則是:
(1)有無水源,古代遺址大多處在河邊臺地、河流轉彎、河流交匯處及湖邊、泉邊等;
(2)附近有無食物資源,是否適宜於從事農牧業生產;
(3)安全因素,住處是否會被淹,兇猛的野獸多不多,有無蟲蛇傷害的可能;
(4)避風,住宅避開谷口、山頭,有的甚至採取半穴居,還要能禦寒且乾燥;
(5)交通便利,進出要方便,要有活動的空間,視覺要寬敞。
史前聚落遺址的突出特點是:它們都分布在各地區的山丘和平原的過渡地帶,依山傍水,既有利於農業生產,也是漁撈、狩獵和採集的良好場所,自然山水特質濃鬱。由上可知,選址的共性:一是選址於山丘和平原的過渡地段;二是選擇於依山傍水的臺地。我國遠古先民們之所以在選址時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是有其科學依據的,是出於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縱觀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農耕經濟是古代文明的物質基礎。世界各地第一批原生形態文明誕生的先後與其定居農業出現的早晚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中國、兩河流域、埃及,還是中美洲等地,在由史前邁向文明時,都有一個由原始粗放農業走向相對集約農業的歷程。西亞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即已進入定居農業,西亞兩河流域的聚落建築的形成先於其他地區,約起源於公元前 3500 年;中國的定居農業大約起源於1萬年 ~8000 年前,中國的聚落建築也形成於公元前 3000~ 公元前2000 年間;而中美洲一直到公元前 2000年左右才進入定居農業,其聚落建築則遲至公元前3世紀 ~ 公元1世紀才出現。無數的事例可以說明,農業的起源是歷史的巨大進步,河谷平原才是先民們定居農耕的最佳環境。
4.依山傍水選址原則的優越性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依山傍水而居有如下之優越性:
(1)山麓河谷地帶易於提供居住場所,如山坡上有洞穴可居,河谷平原適宜挖穴構室,生土建築居住起來冬暖夏涼;
(2)山麓河谷地帶易於提供食物,如山上有動物可獵、有野果可採,水中有魚蝦可捕,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適於耕種;
(3)山麓河谷地帶擁有黃金水道,在古代,由於以水運作為主要交通方式,故依山傍水,真可謂佔據了巨大的地理優勢;南方千欄式建築圖;
(4)依山傍水,既可以以山水作為屏障,庇護原始人類不受外界的侵襲,又可以使原始人類繁衍生息。遠古以來擇地而居的經驗,逐漸形成為後世所說的相地之法。相地之說最早來自《周易·繫辭》的傳說:「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觀象於天」與「觀法於地」,說的正是風水選址。
——文章摘自《易學與建築環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