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源:鄉村振興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階段

2020-12-06 上海新聞網

雲士科技創始人溫源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2日電(李秋瑩)9月21日,在「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中新社上海分社和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聯合以「鄉村新經濟、賦能新鄉村」為主題,舉辦「鄉村中國論壇之豐收浦東」論壇。

  在圓桌論壇環節,雲士科技創始人溫源指出,「鄉村中國」最重要的就是產業,產業興旺離不開農業,而食品產業恰恰是農業所不能缺少的。「我的目標是要把生物科技加上智能科技結合起來,從而大規模的實現環保和農業。」

  溫源用國外的有機農場和中國農業做對比,「我們無法照搬國外的有機標準,有從農場的經營方式到面對的市場,我們都需要有自己的標準。」

  「鄉村的美好,在於無汙染、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溫源表示,鄉村振興國策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你看歐美也都是小鎮,10萬人的小鎮也能孕育一家世界級的公司。」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李秋瑩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新的思想,閃爍著全黨智慧的結晶,必然有豐富的創新理論支撐和科學嚴謹的思想體系;新的思想,必然提出解決中國現實和未來的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的總體戰略,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振興」與「衰落」是一對反義詞。
  • 實施鄉村振興開局之年: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原標題:【回眸2018】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題要:2018年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這一年,鄉村產業全面開花,不僅單項產業有突破,產業集群也在大量湧現;這一年,「農民」正在從身份變成職業,鄉村人口結構和農業勞動力結構逐步優化,鄉村人力資本質量走向提高;這一年,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水、電、路建設全面提速,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展開,國有農場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不斷煥發新氣象。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以鄉村振興為起點,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 發展甘薯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泗水)甘薯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
    大眾網訊 10月16日,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暨甘薯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距孔子出生地800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3月30日,「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在京舉行,圖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
  • 樟樹市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這是該市聚焦「六穩」「六保」,圍繞保障糧食生產、豐富「菜籃子」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不斷擴大種養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該市堅持把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放在首位,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突出規模示範帶動,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今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6.96萬畝,總產量達59萬噸以上。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加快數位化發展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原標題:加快數位化發展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在農村改革的初期階段,政府相關政策集中於鄉村基層文化站的體制改革和建設方面,對於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文化活動的開展沒有做出具體指導,當時各地農村文化服務大都依靠基層政府自籌資金開展,供給力度小,形式單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速度較慢。
  •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出現新契機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變化趨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它正在從高速度增長不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不斷接續轉換,短期經濟運行可能出現階段性波動和不穩定,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它將出現十大趨勢性變化,這決定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未來前景。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這種歷史性轉移的時代特性,既要在思想上強化對鄉村振興的戰略認識,也要在行動上抓好貫徹落實,把工作的精力與重點逐漸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也要注重夯實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礎,要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唱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態文旅品牌,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項目品牌,完善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完善體制機制統籌全域發展我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主任的市全域旅遊工作委員會,將鄉村旅遊融入全域旅遊整體推進,並作為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記者 劉法營 攝     在海西,鄉村算得上是這裡獨特的風景。夏秋時節,在鋪向天際的遼闊瀚海戈壁上,一團團綠意的濃密處,便是安頓鄉村的地方。    星羅棋布的鄉村,從歲月深處走來,守望著柴達木的蒼莽,成為這塊亙古之地孕育和締結農耕文明最初的發端。這註定了海西的歷史必然是從鄉村開篇,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筆墨和脈息。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關於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關於如何發展鄉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給出了明確答案。一是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主要是指一個產業的誕生、成長、擴張、衰退、淘汰的各個發展階段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環境,以及應當採取的政策措施。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北京市社會學者齊聚一堂討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議題
    來自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多位社會學學者探討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關議題。為此,他向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學者建議,應就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問題,深入開展貧困基本特徵、中國扶貧理論與特色減貧道路、貧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共享式鄉村振興等10個理論議題的研究。他指出,在當下階段,中國貧困問題的核心是農村貧困問題,中國發展的短板是農村發展。
  • 心理服務助推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目標高度重合、任務各有側重,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分類、有序推進,也需要各學科各領域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