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2021-01-09 綠鄉萌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農業經濟與貿易創新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陳秧分。

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成就巨大 挑戰不小

《中國科學報》: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就您了解的實地情況而言,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情況怎樣?

張紅宇:這幾年「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成效巨大。農業已全面轉型升級,「總量、結構、業態、綠色」這四個方面實現了歷史性進展。

陳秧分:三年來,全國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在加大,效果也很顯著。實地調研時,當地百姓都反映,從鄉村生產條件到人居環境,這三年間確實有了很大改善。當然,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各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展、實施效果有些差異。有些政策落地付出的代價比較大,但從公平的視角來考慮的話,這也是值得的。

《中國科學報》:就目前已經推進鄉村振興的地區來說,遇到過什麼困難?有何經驗值得借鑑?

張紅宇:鄉村振興在「三農」方面的確取得巨大進步,但是,在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挑戰。怎樣保障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安全,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第一大挑戰是:除了口糧之外的其他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第二大挑戰是:農民收入問題。第三大挑戰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依然非常明顯。

王克林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王克林: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規模化、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仍在生產為主的波動中發展,尚未形成多產業融合、穩定調節的市場化機制。農村生態系統服務提升後的政府轉移支付機制、市場化的多元補償機制還沒有很好建立起來。需要進一步轉變思維,在鄉村振興項目設計上,從「自上而下」為主過渡到「自下而上」為主的農民參與式模式。

胡銀根:鄉村振興遇到「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頸,即鄉村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鄉村振興人才缺乏、二三產用地指標不足等問題。

關於破解人才瓶頸,湖北省武漢市實施的鄉村振興「三鄉工程」(即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被中央農辦評價為「探索實施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並獲評全國鄉村振興創新榜樣。

關於破解土地指標的問題,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採用「點狀供地、垂直開發」的方式,將項目用地分為永久性建設用地和生態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設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餘部分可以只徵不轉,以租賃、劃撥、託管等方式供項目業主使用。

關於破解鄉村振興的金融難題,湖北、河南、廣東、陝西等地農村開展了村社「內置金融」試驗,在解決鄉村小微金融服務短缺上進行了有益嘗試。

胡銀根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確保五年過渡期

《中國科學報》:如何保障已經脫貧摘帽地區不返貧?如何幫助他們實現鄉村振興?

張紅宇:這就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認為可以從「鞏固、拓展和轉型」三方面來理解。

首先,要鞏固在脫貧攻堅這個進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設立過渡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在「十四五」期間保持政策連續性,相關政策不能戛然而止,要讓好的政策在下一步發展中延續下去。

其次,拓展的意義更加深遠。脫貧攻堅好的做法和經驗要拓展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拓展到低收入人群,要往縱深推進。也就是要把階段性政策向長期性政策拓展,把針對特殊人群和特殊區域的政策拓展到面向整個農村、低收入人群及欠發達地區。

最後就是轉型。要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差距,就要把脫貧攻堅的政策再升華、再聚焦,然後轉型到針對區域以及低收入人群的政策。

王克林:保證不返貧,下一步需要增強內生動力,形成更加適應市場化的機制。

首先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的道路,在形成了初步的特色產業的基礎上,轉變成區域性、長遠可持續性的支柱產業。

其次要探索生態產品與生態服務價值實現的創新模式和路徑。把前期生態改善的成果變成生態衍生產業的優勢和經濟優勢;建立對生物多樣性的改善、水源涵養、養分固持等生態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市場化補償機制,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胡銀根:概括起來主要有4個方面措施:

一是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確保政策連續性。

二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實行動態清零。

三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四是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的能力。

陳秧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比脫貧攻堅難度更大。中央已經明確,脫貧地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當然,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主要是由於觀念落後或者自然資源稟賦不足所導致的。保障不返貧、推動鄉村振興,我們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

一方面,如果政府不作為,貧困地區很容易陷入貧困惡性循環陷阱,很難實現與市場對接。政府要做的,就是做好產業規劃,做好招商引資,做好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立足市場規律發展鄉村產業,而不是政府包辦一切。

孔祥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

產業振興避免「千村一面」

《中國科學報》:鄉村振興首要的是產業振興,您對此有何建議?

孔祥智:農業當然是鄉村產業中最核心的產業。發展現代農業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保糧食安全。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三是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經營主體。四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除農業外,鄉村產業還有兩大方面,一是圍繞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如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金融服務等;二是為農民生活服務的產業。

張紅宇:中國的農業資源稟賦非常多元化,這決定了中國農業產業的多元化。因此,在產業振興方面,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萬變不離其宗,守住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主產區要保糧食的供給能力,提升糧食的總量產出;主銷區要提升糧食的自給能力;產銷平衡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平衡,這是產業振興的第一件大事。

在這個前提下,針對不同區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比如發展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業等,在農業內部增加農民就業容量和收入,這是實現產業振興的第二大重點。需要強調的是,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要因地制宜,不能「千村一面」「一刀切」。

陳秧分:發展鄉村產業,重要的是做好產品、搭好機制、講好故事、做好支撐。

陳秧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農業經濟與貿易創新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鄉村振興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有何建議?

胡銀根:鄉村振興,有興有棄,需要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化傳統為時尚,化枯燥為有趣,化腐朽為神奇。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特色來規劃實施,「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在結合當地特色文化、環境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上,具有開創先河的創新之舉,亮點紛呈。他們將古老的房子變成民宿,廢棄的牛欄、豬欄變成牛欄咖啡、豬欄茶吧,讓鄉村飄出了文化香味,引爆了鄉村「美麗經濟」。這就是成功的案例。

陳秧分: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尋找潛在的市場空間,立足當地特色找準產業發展方向,這樣才可持續。

摘自《中國科學報》 (2021-01-05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湘南學院:打造高端特色智庫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紅網時刻4月19日訊(通訊員 鄧婧怡)為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地方發展,湘南學院成立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著力打造高端智庫,助推鄉村振興。近日,湘南學院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學院召開工作推進會議,提出圍繞南嶺走廊鄉村振興,創新性開展特色科研和人才培養,著力打造高水平特色智庫和人才培養高地。近日,湘南學院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學院召開工作推進會議。會議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南嶺民族走廊,綿延千裡,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同時也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老少邊窮」區域。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研討會召開
    「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研討會召開本網訊(通訊員 李倩如) 10月25日下午,我校公共衛生學院特邀南華大學教授肖衛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黃清華兩位專家來校,開展了以「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為主題的研討會。
  • 我校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藝術類學術發展論壇圓滿落幕
    我校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藝術類學術發展論壇圓滿落幕本網訊(通訊員 張娟 肖付平 李麗珍)7月14至15日,我校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藝術類學術發展論壇在資興舉行。黨委委員、副校長、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劉衛平教授出席論壇並作學術報告。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請他談談對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歡迎來到光明網「學習時刻」,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王亞華。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新華社專訪華中農大校長李召虎:推動荊楚大地鄉村振興
    華中農業大學必須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答卷」。看到更多的人戰勝了貧困,感到特別激動興奮新華網:您對學校定點扶貧建始縣的變化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李召虎:我們學校定點扶貧湖北恩施建始縣,我在2018年10月到華中農業大學擔任校長之後,11月就去了建始縣。
  • 馮磊到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徐勝奇)近日,駐馬店市驛城區委副書記、區長馮磊深入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副區長劉瑞華,副縣級幹部方紀平等陪同調研。當日上午,馮磊一行先後來到蟻蜂鎮魯灣村魯灣小鎮、魯灣小學、龐閣小學、鄧莊小學、蟻蜂鎮中心小學,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等方式,詳細了解蟻蜂鎮魯灣小鎮建設與發展情況及蟻蜂鎮鄉村教育工作情況。在蟻蜂鎮魯灣小鎮,馮磊指出,要把「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放在一起,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持續強有力的幫扶,在脫貧攻堅產業基礎、組織基礎上為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發展甘薯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泗水)甘薯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
    大眾網訊 10月16日,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暨甘薯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距孔子出生地800
  • 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李鵬程)6月24日,百萬新型職業農民公益教育項目啟動暨海大鄉村振興教育學院、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海大集團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海大集團在儀式上宣布,未來將利用五年時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即建設十大新型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個鄉村振興產業強鎮,建立千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培養萬名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師隊伍,孵化萬名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最終實現培育百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千億元產值的目標。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郴州市瑤族文化協會第二次代表會議暨南嶺走廊瑤族村寨與鄉村振興...
    郴州市瑤族文化協會第二次代表會議暨南嶺走廊瑤族村寨與鄉村振興交流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本網訊(通訊員 王超偉 攝影 張銳)10月30日,郴州市瑤族文化協會第二次代表會議暨南嶺走廊瑤族村寨與鄉村振興交流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赴我縣指導調研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
    根據省委辦、省政府辦《關於領導幹部深入基層定點聯繫涉農縣(市、區)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於2020年11月18日至19日率隊赴我縣指導調研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副縣長楊偉斌,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和高潭鎮、鐵湧鎮有關領導陪同。
  • 北京市社會學者齊聚一堂討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議題
    光明網訊(記者鄭芳芳)10月10日,由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三水備受各方關注和熱議。三水將如何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既解決自身鄉村發展問題,又形成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提供樣本借鑑?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編者按: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視察了多個地方。———————————————————————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是這個偉大共和國在新時代裡的新願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地和發揚地,文化則是鄉村的靈魂。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