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農業經濟與貿易創新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陳秧分。
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成就巨大 挑戰不小
《中國科學報》: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就您了解的實地情況而言,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情況怎樣?
張紅宇:這幾年「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成效巨大。農業已全面轉型升級,「總量、結構、業態、綠色」這四個方面實現了歷史性進展。
陳秧分:三年來,全國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在加大,效果也很顯著。實地調研時,當地百姓都反映,從鄉村生產條件到人居環境,這三年間確實有了很大改善。當然,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各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展、實施效果有些差異。有些政策落地付出的代價比較大,但從公平的視角來考慮的話,這也是值得的。
《中國科學報》:就目前已經推進鄉村振興的地區來說,遇到過什麼困難?有何經驗值得借鑑?
張紅宇:鄉村振興在「三農」方面的確取得巨大進步,但是,在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挑戰。怎樣保障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安全,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第一大挑戰是:除了口糧之外的其他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第二大挑戰是:農民收入問題。第三大挑戰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依然非常明顯。
王克林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王克林: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規模化、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仍在生產為主的波動中發展,尚未形成多產業融合、穩定調節的市場化機制。農村生態系統服務提升後的政府轉移支付機制、市場化的多元補償機制還沒有很好建立起來。需要進一步轉變思維,在鄉村振興項目設計上,從「自上而下」為主過渡到「自下而上」為主的農民參與式模式。
胡銀根:鄉村振興遇到「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頸,即鄉村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鄉村振興人才缺乏、二三產用地指標不足等問題。
關於破解人才瓶頸,湖北省武漢市實施的鄉村振興「三鄉工程」(即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被中央農辦評價為「探索實施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並獲評全國鄉村振興創新榜樣。
關於破解土地指標的問題,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採用「點狀供地、垂直開發」的方式,將項目用地分為永久性建設用地和生態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設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餘部分可以只徵不轉,以租賃、劃撥、託管等方式供項目業主使用。
關於破解鄉村振興的金融難題,湖北、河南、廣東、陝西等地農村開展了村社「內置金融」試驗,在解決鄉村小微金融服務短缺上進行了有益嘗試。
胡銀根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確保五年過渡期
《中國科學報》:如何保障已經脫貧摘帽地區不返貧?如何幫助他們實現鄉村振興?
張紅宇:這就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認為可以從「鞏固、拓展和轉型」三方面來理解。
首先,要鞏固在脫貧攻堅這個進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設立過渡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在「十四五」期間保持政策連續性,相關政策不能戛然而止,要讓好的政策在下一步發展中延續下去。
其次,拓展的意義更加深遠。脫貧攻堅好的做法和經驗要拓展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拓展到低收入人群,要往縱深推進。也就是要把階段性政策向長期性政策拓展,把針對特殊人群和特殊區域的政策拓展到面向整個農村、低收入人群及欠發達地區。
最後就是轉型。要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差距,就要把脫貧攻堅的政策再升華、再聚焦,然後轉型到針對區域以及低收入人群的政策。
王克林:保證不返貧,下一步需要增強內生動力,形成更加適應市場化的機制。
首先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的道路,在形成了初步的特色產業的基礎上,轉變成區域性、長遠可持續性的支柱產業。
其次要探索生態產品與生態服務價值實現的創新模式和路徑。把前期生態改善的成果變成生態衍生產業的優勢和經濟優勢;建立對生物多樣性的改善、水源涵養、養分固持等生態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市場化補償機制,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胡銀根:概括起來主要有4個方面措施:
一是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確保政策連續性。
二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實行動態清零。
三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四是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的能力。
陳秧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比脫貧攻堅難度更大。中央已經明確,脫貧地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當然,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主要是由於觀念落後或者自然資源稟賦不足所導致的。保障不返貧、推動鄉村振興,我們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
一方面,如果政府不作為,貧困地區很容易陷入貧困惡性循環陷阱,很難實現與市場對接。政府要做的,就是做好產業規劃,做好招商引資,做好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立足市場規律發展鄉村產業,而不是政府包辦一切。
孔祥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
產業振興避免「千村一面」
、
《中國科學報》:鄉村振興首要的是產業振興,您對此有何建議?
孔祥智:農業當然是鄉村產業中最核心的產業。發展現代農業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保糧食安全。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三是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經營主體。四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除農業外,鄉村產業還有兩大方面,一是圍繞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如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金融服務等;二是為農民生活服務的產業。
張紅宇:中國的農業資源稟賦非常多元化,這決定了中國農業產業的多元化。因此,在產業振興方面,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萬變不離其宗,守住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主產區要保糧食的供給能力,提升糧食的總量產出;主銷區要提升糧食的自給能力;產銷平衡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平衡,這是產業振興的第一件大事。
在這個前提下,針對不同區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比如發展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業等,在農業內部增加農民就業容量和收入,這是實現產業振興的第二大重點。需要強調的是,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要因地制宜,不能「千村一面」「一刀切」。
陳秧分:發展鄉村產業,重要的是做好產品、搭好機制、講好故事、做好支撐。
陳秧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農業經濟與貿易創新團隊執行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鄉村振興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有何建議?
胡銀根:鄉村振興,有興有棄,需要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化傳統為時尚,化枯燥為有趣,化腐朽為神奇。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特色來規劃實施,「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在結合當地特色文化、環境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上,具有開創先河的創新之舉,亮點紛呈。他們將古老的房子變成民宿,廢棄的牛欄、豬欄變成牛欄咖啡、豬欄茶吧,讓鄉村飄出了文化香味,引爆了鄉村「美麗經濟」。這就是成功的案例。
陳秧分: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尋找潛在的市場空間,立足當地特色找準產業發展方向,這樣才可持續。
摘自《中國科學報》 (2021-01-05 第3版 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