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2020-12-05 新華網青海站

——奮力推進「一優兩高」調研報告之二

在鄉村振興中建設起來的柏樹山新村。

陽光映襯下的光伏大棚。記者 劉法營 攝

    在海西,鄉村算得上是這裡獨特的風景。夏秋時節,在鋪向天際的遼闊瀚海戈壁上,一團團綠意的濃密處,便是安頓鄉村的地方。

    星羅棋布的鄉村,從歲月深處走來,守望著柴達木的蒼莽,成為這塊亙古之地孕育和締結農耕文明最初的發端。這註定了海西的歷史必然是從鄉村開篇,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筆墨和脈息。

    昨天的足跡觀照著今天行進的指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對於長期沿襲傳統農耕模式的海西而言,唯有創新發展方式,才能打破產業結構單一、農業增效緩慢和農民增收滯後的困局。「一優兩高」新發展理念為海西鄉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海西州都蘭縣香日德鎮的柴興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以前全村的90多戶人家380多名村民,守著僅有的86公頃土地維持溫飽,增收,成為村民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政府牽手農戶從「地裡該種啥?」這一樸素的變革開始,從「種口糧」掉轉方向種植經濟作物藜麥。由村裡的種植能手牽頭成立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效益風生水起。因為有了得力的產業抓手,帶動了整個柴興村由內而外發生了巨變。

    海西當地龍頭企業發揮了支撐作用。目前都蘭、烏蘭、德令哈等地的藜麥種植規模已達15.33萬公頃,帶動起農牧戶上萬人脫貧致富,以年總產值超6億元的發展後勁,讓以前的「溫飽田」變成了「增收田」,為鄉村振興探出路、搭起橋。

    無疑,這是「一優兩高」新發展戰略在泥土中的鮮活實踐。而圍繞這一新理念在整個海西大地結出沉甸甸的果實,海西州的決策層以高站位強化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多輪驅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之樹「開枝散葉」。

    枸杞產業生發固本強基之效。通過完善產業標準體系,有序推進柴達木枸杞基地、黑果枸杞的質量整體標準制定,有效擴大有機枸杞認證規模,柴達木枸杞種植成為全國第二大生產基地,有機枸杞種植和出口佔據全國首位。設施果蔬產業的崛起,結束了柴達木沒有自產果蔬的歷史,建成8個規模化種植基地,果蔬綜合自給率達到66%。

    產業變革由農區延向草山。以高原犛牛、藏羊為核心的肉牛肉羊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全州六大有機生態牧場和八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以及117家畜禽規模跨過省級資格認定「門檻」,莫河特色養殖產業園步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行列;41個試點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提質增效,全州畜牧業合作聯社入社牧戶1678戶,打造出畜牧業產業「航母」;在鄉村振興的主旋律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休閒農業、電子商務、「農牧業+」等現代農業新業態,在快速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海西農畜產品通過在全國17個省區市設立76家實體專營「窗口」向外延伸出發展的觸角。而在鄉村產業振興的同時,農牧民的生產生活得到空前改善,2019年,海西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52元,增長8.4%。

    家住德令哈市畜集鄉伊克拉村的永花,以前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在各級政府扶持下,永花做起了奶製品產業。日子紅火起來的永花,在今年抗擊疫情中,捐出2000元現金支持抗疫,也表達出對黨的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鄉村,在產業經濟振興的同時,也讓一個又一個永花們提振著鄉村的精神之魂。

    生態文明之水潤澤鄉村每一個角落

    鄉村振興戰略在海西的千裡沃野深紮根須,助力海西州率先實現全域整體脫貧,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又為海西的鄉村振興注入了綿綿不竭的活力。

    在全面實現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目標的基礎上,以開展村集體經濟「興產提質」工程作為切入點,全州295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覆蓋。鄉村的「腰杆粗了」,莊戶人的「腰杆直了」。

    有著百餘戶人家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連湖村,位於市區西南方向10餘公裡處。因與以前的農場舊址相距不遠,周邊林木繁茂,夏季裡綠洲掩映,使鄉村增添了幾分寧靜和恬適的鄉間意趣。

    村民李永志家住在一排排院落的南頭,新建的住房和屋內的家什,讓李永志一家4口人感到眼前的日子的確受益於鄉村振興。李永志和弟弟都從事護林員的工作,家裡每月5600元的穩定收入,都是弟兄倆在生態管護崗位上掙來的。李永志還在自家院裡幹起了養豬的副業,養豬雖然帶來收入,卻與村莊的美麗環境顯出了不協調。在村裡組織了生豬養殖合作社,並在德令哈市生態養殖基地佔據3000多平方米的地盤後,李永志拿出積攢的資金入股。在這件事上李永志看得開:「在院裡養豬既成不了規模又汙染了村裡的環境,只有為環境保護讓開了路,自己的產業才能有出路。」

    李永志在尋常日子中積澱的想法,分明濃縮了海西州統籌施治、加快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已植根於百姓的心田,也為鄉村生態振興在基層夯實了基礎、明晰了「主角」。

    而在另一端的海西州各級黨委政府也在為鄉村振興精心謀劃出綠色發展的鴻篇巨製,推動海西農牧區生態環境日趨改善,讓身處其中的鄉村群眾切實享受到綠色發展釋放的「紅利」。

    ——伴隨各項生態環境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1.95萬公頃,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面積143.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升到3.86%,海西州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成功入圍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海西,以空前勇毅揮別了曾經「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蒼涼與貧瘠;

    ——持續推進草原獎補機制,以減畜不減收,帶來草原生態的日益好轉。農業汙染面源防控日益強化,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循環農牧業,海西的田間地頭在實踐中亮出綠色發展的歌喉;

    ——以繡花的細密針腳,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示範項目,農牧區鄉村人居環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以273個村莊環境綜合治理和114個村莊綠化,鄉鎮和村莊的飲用水源得以有效保護,海西鄉村交上了「美美與共」的答卷。

    鄉村振興在「強筋健骨」中迸發活力

    海西州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穩步推進的同時,更把它作為檢驗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考卷」,在鄉村的廣袤空間回答每一道發問。在築起一個個支點和搭建一個個平臺中,鄉村告別了曾經的積貧積弱,衝向與新時代對應的坐標高度,為決勝建成小康社會輸入滿滿鄉村能量。

    2019年,海西州揮灑出「大考」前的關鍵一筆。把《海西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掛圖鄉間牧社對標對表,在15個省州級示範試點村實施各類項目39個,1個美麗城鎮和5個高原美麗鄉村脫穎而出;新增630公裡農牧區便民公路向鄉間延伸,新建37座橋梁及農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數萬鄉村群眾;電子商務進鄉村綜合示範工程實現全覆蓋,14家農畜產品企業納入追溯平臺…… 瀚海的鄉村,依託振興激蕩的潮汛,各擅風流。

    距離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所在地近百公裡的馬海村,是我省唯一一個哈薩克族384戶群眾聚居的村落,2002年搬遷至此,村民主要以放牧為主。「當年因放牧的草場少,基礎條件差,村民生產生活很困難,村集體的腰包裡掏不出一分錢……」老支書焦力保力德至今難忘那段「難心」的日子。

    2018年,海西州出臺《聯企興村1+1行動方案》,引導州內的223家企業與全州295個行政村建立聯企興村發展集體經濟的1+1長期幫扶關係。

    為使幫扶變「輸血」為「造血」,聯村企業出資5萬元為馬海村在大柴旦當地的翡翠湖景區購下經營攤位,村裡每年都能在旅遊旺季收到穩定的「活錢」。同時,馬海村還與另一家企業籤訂鄉村振興參股企業協議書,三年內村裡每年可獲20%的固定分紅。馬海村由窮變富的翻身仗,成為鄉村振興的典型事例。

    德令哈市河東街道辦事處東山村以黨建助力鄉村發展。村黨支部在推進集體經濟公司化的基礎上,又推出了「334」的集體收益分配模式,將收益的30%用於村裡的股民分紅,30%用於全體村民分紅,40%投入到村集體的擴大再生產。

    鄉村振興產生的活力也逐步傳導向新型城鎮建設。從茶卡鎮到柯魯柯鎮,兩座以發展文化旅遊業為主體的新型城鎮,一個背靠自然資源說文化,一個依託歷史滄桑話人文,恰如凝望瀚海戈壁的「一雙眼」。在「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中,既突顯了歷史文化和人文內涵的厚重,又為城鎮產業集約和可持續發展作了充分鋪墊,為「一優兩高」戰略實施,開闢出啟示性路徑……

    海西鄉村振興顯化出「一優兩高」在這塊土地上行進的裡程。這裡的每一個鄉村都恰似飽含生機和希望的露珠,在新時代的朝陽下,折射出偉大國家和優越制度的光輝。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涇陽:凝聚鄉賢力量 唱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凝聚鄉賢力量,推動鄉村發展,是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近日,涇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賢議事會」工作推進會暨口鎮吊莊村鄉賢議事會的揭牌儀式在吊莊村廣場舉行,近60位鄉賢代表和村級兩委會成員歡聚一堂,同敘桑梓情誼,共謀振興新路。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鞏固脫貧成果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發展鄉村振興,要「補針點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過渡期內各項政策平穩過渡,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他說,「補針點睛」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以後,我們把產業發展、就業脫貧和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最大結合點,創新探索推行「黨支部+公司+合作社+黨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樣既可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可以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充分激活鄉村振興帶來的農業循環經濟。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三水備受各方關注和熱議。三水將如何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既解決自身鄉村發展問題,又形成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提供樣本借鑑?
  • 馮磊到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徐勝奇)近日,駐馬店市驛城區委副書記、區長馮磊深入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副區長劉瑞華,副縣級幹部方紀平等陪同調研。當日上午,馮磊一行先後來到蟻蜂鎮魯灣村魯灣小鎮、魯灣小學、龐閣小學、鄧莊小學、蟻蜂鎮中心小學,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等方式,詳細了解蟻蜂鎮魯灣小鎮建設與發展情況及蟻蜂鎮鄉村教育工作情況。在蟻蜂鎮魯灣小鎮,馮磊指出,要把「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放在一起,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持續強有力的幫扶,在脫貧攻堅產業基礎、組織基礎上為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六大板塊展現四川鄉村振興新面貌《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
    開播儀式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日訊(記者 張宇 攝影報導)6月1日上午10點,《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大型媒體行動開播儀式在四川廣播電視臺舉行。《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大型融媒體行動由四川省文聯、四川廣播電視臺主辦,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四川廣播電視臺公共·鄉村頻道、四川金熊貓新媒體有限公司承辦,全省150多家區縣融媒體中心形成聯動共同完成。
  • 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李鵬程)6月24日,百萬新型職業農民公益教育項目啟動暨海大鄉村振興教育學院、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海大集團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海大集團在儀式上宣布,未來將利用五年時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即建設十大新型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個鄉村振興產業強鎮,建立千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培養萬名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師隊伍,孵化萬名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最終實現培育百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千億元產值的目標。
  • 中央一號文件權威解讀:鄉村振興不是造典型 必須持之以恆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發布會上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不是造一些典型或幹幾年就可以大功告成,必須持之以恆、真刀真槍地幹,而且要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將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管到2050年。
  • 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根治「鄉村病」!鄉村「地方感」前來搭救!
    其改變具體體現在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鄉村村民看不起鄉村,也就是所謂的「鄉村病」,都嚮往城市的生活。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鄉村的「地方感」急劇下降、覆蓋、甚至毀滅。在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鄉村的整體發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其格局也變得開闊起來,各種鄉村設施、鄉村土地再次被重新利用重建,此次振興讓鄉村的實體空間提升了幾個檔次,讓鄉村又看見了希望,又看見了鄉村振興的影子。當然,我們在建設鄉村的時候,一定要保留鄉村的地方感,保留鄉村原有的那份「味道」。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是這個偉大共和國在新時代裡的新願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地和發揚地,文化則是鄉村的靈魂。
  • 王攀:注入鄉村振興人才「活水」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在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才是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農村的主力軍,要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向農村集聚,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強化人才回引,激活「增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人」的要素必須先活躍起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連片創建」凸顯鄉村振興「矩陣效應」
    」,集中打造文旅融合旅遊區、健康頤養休閒區、服務提升農業區三大主題板塊,凸顯了鄉村振興「矩陣效應」。目前,「紅葉柿巖」項目將博山陶琉文化、孝文化、飲食文化與旅遊資源相融合,建設了文旅推廣中心、國家地理營地、鄉村振興學堂等,現已成為日客流量超萬人的網紅打卡地。「禹王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只是全市連片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區的一個縮影。」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1月12日上午,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後,安徽省人大代表童俊傑、劉永發、甘啟斌亮相「代表委員通道」,圍繞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補短板、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產業興旺」等話題接受媒體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