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2020-11-29 華夏經緯

  

  1月12日上午,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後,安徽省人大代表童俊傑、劉永發、甘啟斌亮相「代表委員通道」,圍繞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補短板、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產業興旺」等話題接受媒體採訪。本報記者 徐國康 吳文兵 程兆 攝

  1月12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開幕會後,省兩會新聞中心舉辦了「直通兩會」活動。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話題,3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體提問,暢談履職心聲,回應百姓關切。3位代表一致表示,我省是農業大省,當前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履職盡責,紮根農業農村謀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

  「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省人大代表、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童俊傑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農村電商提質增效』,讓我深受鼓舞。我們村裡已上線『農糧驛站』電商平臺,用網銷訂單組織小農戶統一生產,將黑花生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把消費市場搬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省人大代表、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童俊傑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如何讓脫貧後的群眾主動發展、可持續增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要穩定扶貧政策,堅持和完善產業扶貧等有效扶貧模式,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讓脫貧群眾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既富『口袋』又富『腦袋』,鞏固脫貧成果。」童俊傑說,為了提高群眾勞動技能,陡溝村實施老農帶新農、熟手帶生手等措施,讓原先的貧困群眾成了新型農民,大家都對可持續增收充滿信心。

  電商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點,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增加了有效途徑。2019年,陡溝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較2014年扶貧之初翻了一番。

  「鄉村振興,農村群眾是受益者,更是主力軍。我們駐村幫扶幹部要在實幹中堅定信心,激發群眾主動發展的動能,和農村群眾一起在泥土裡書寫新時代的中國夢。」童俊傑說。

  「持續興旺農村產業,讓群眾小康生活成色足」

  ——省人大代表、六安市裕安區永裕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永發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我深表贊同。」省人大代表、六安市裕安區永裕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永發說。

  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底色。幾年前,在外地打拼20餘年的劉永發回到家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籌措資金修馬路、架電線。他還幫助村裡建起了131套徽派二層樓房,家家屋頂有「光伏」電池板,門前有「微田園」。如今的六安市裕安區江家店鎮永裕中心村,已經成為綠色生態特色示範村。

  「鄉村建設不能搞『千村一面』,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同時,還要注重提升『軟實力』,加強衛生服務、養老保障等。」劉永發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作為產業帶頭人,要有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懷,積極整合各種涉農資源,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劉永發深有感觸地說,要發展好農業產業,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發展軌道。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與小農戶共建共享品牌,幫助他們對接市場;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抗風險能力等。在當地,劉永發所在的合作社與中國太平集團攜手,打造了2000畝「太平永裕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示範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共計幫扶貧困戶96戶,帶動貧困戶勞動就業169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持續興旺農業產業,讓群眾小康生活成色足。」劉永發說。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人大代表、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啟斌

  「省政府工作報告高度關注農業農村發展,同時,『高質量發展』又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之一。作為農業企業代表,我既信心倍增,又深感責任重大。」省人大代表、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啟斌說。

  農業強則基礎牢。甘啟斌認為,目前我省精準農業仍有待加強。所謂精準農業,就是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澆水,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目前,我們企業正攜手京東,建設京東農場,打造優質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深入種植前端開展標準化和規範化探索,引導農民規範生產。」甘啟斌說,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快推進數字農業,建立精準種植共享平臺;積極推廣物聯網等技術,充分發揮其在節水、節藥、節肥、節勞動力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產銷向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方向轉變。

  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夠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甘啟斌建議,調整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科技投入比例,加大精深加工投入,圍繞農產品加工重點領域開展全鏈條的研發;發揮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在政策上支持農業加工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幫助農產品精加工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合作,提升研發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更好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甘啟斌說。(記者 田婷)

  來源: 安徽日報

相關焦點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馬雪梅: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長,有滋有味的日子不再是奢望。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一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唱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唱出了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而我有幸生長在這樣一片熱土,作為親歷者、踐行者,感到無比自豪。
  • 田野調查、精準服務、文化滋養,他們這樣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開心的村民們還把聯歡會的視頻發布到了快手上。這是華理社會學院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施的「新村·新民」計劃,是學院社會學學科在學校定點扶貧雲南省尋甸縣行動中的一個小小剪影。1田野調查為鄉村振興問診把脈農村研究是華理社會學的重要傳統,而田野調查是農村研究的必修課。
  • 在青山,遇見「未來鄉村」(在希望的田野上①)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鄉村生態建設是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是充滿希望、令人期待的鄉村。  本版今日起刊登系列報導「在希望的田野上」,關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鄉村實踐。
  • 我省搭建廣闊舞臺外引內培,讓更多人才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為鄉村...
    目前,尚谷在菏澤市定陶區黃店鎮建起了佔地2000多畝的產業園,帶動發展周邊5000畝的40個種植基地,在「大健康中醫農業」產業鏈上,有3萬多人共舞。「70後」的任麗,以前在青島從事金融工作。2014年,受家鄉召喚,她決定返鄉創業搞「大健康中醫農業」。「通俗地講,就是把中草藥餵給農作物『吃』,產出更加安全健康並具備功能性特色的農作物。」
  • 加強基層黨的建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實幹實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區領導孫代勇參加。曲水鎮聚寶村是市級貧困村,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已實現整村脫貧。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深入鄉村發現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這家國有大行正在行動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由中國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與遼寧衛視攜手打造的十集鄉村振興紀錄片《金色的田野》,第七集1月15日在遼寧衛視播出! 脫貧攻堅篇(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工作中,投入資源之多,幫扶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 ...農民日報》看貴州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1月7日,農民日報刊髮長篇深度報導《只把終點當起點——看貴州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文章全文3000多字,報導了伴隨著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貴州的發展戰略定位也發生轉變。在中共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鄉村振興」取代了過去的「大扶貧」,位列貴州三大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之首。一詞之變體現了貴州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電商助農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從「快遞下鄉」再到通過直播帶貨把農特產品銷往全國,近年來,農村電商的迅猛發展給鄉村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農村電商已實現對全國832個貧困縣全覆蓋,2019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萬億元,規模較2014年擴大了8.4倍。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鄉村振興正是關係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係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報告對於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報告再次重申我黨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特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有必要將脫貧攻堅融入到鄉村振興,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脫貧攻堅應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張琦表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貧困地區農村發展的兩個階段。
  •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前行
    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們忙著秋收,享受著五穀豐登的喜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遼寧稅務系統的扶貧幹部同樣在忙著「攻城拔寨」,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奮力衝刺。他們人人都是「神筆馬亮」,以中國稅務精神為引領,繪製著他們第二家鄉的富裕藍圖。 拔窮根 鋪富路 落後山村煥新顏 「給錢給物,不如照亮村路。」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農業農村部:到2050年,鄉村振興目標全面實現
    中宏網10月27日電 27日,在國新辦就「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主要成就等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鄉村振興已經實現良好開局,下一步,將紮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青海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農牧業質量效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發展特色產業 激發鄉村振興動力 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更是農牧業的根本出路所在,是農牧民增收的希望所在,也能激發出鄉村振興的自身動力。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編者按: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視察了多個地方。———————————————————————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是這個偉大共和國在新時代裡的新願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地和發揚地,文化則是鄉村的靈魂。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