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遞下鄉」再到通過直播帶貨把農特產品銷往全國,近年來,農村電商的迅猛發展給鄉村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農村電商已實現對全國832個貧困縣全覆蓋,2019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萬億元,規模較2014年擴大了8.4倍。越來越多貧困群眾插上「電商的翅膀」,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電商作為新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近年來,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淘寶村、電商小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已成為農民創業、就業的新平臺,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一池春水」。
培育本土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正能量。電商的持續發展需要人才的持續輸入。手機成農具,直播成農活,農民變網紅,「我的產品我負責」。讓熟悉農村的人加入電商行列,面對本土直播,消費者更有信任感,更放心,也更安心,於無形中也能在消費端和生產端之間架起「連心橋」。這不僅能顯著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收穫了亮麗「成績單」,並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產業支撐。
「電商+」助力,為農產品拓寬大舞臺。「電商,在農副產品的推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為的。」在重慶市秀山縣,電商產業鏈快速發展布局,有效破解農產品進城下鄉「最後一公裡」難題,土生土長的有機農產品抵達了全國各地的餐桌,邊城好物走向了全國。打通基礎設施瓶頸,提升產品品牌價值,打造特色產業、培育支柱財源,「電商+」產業鏈深度融合,讓傳統農產品銷售突破了有形市場的地域限制,讓小鄉村有了大舞臺,迎來了大發展。
緊抓政策紅利,為鄉村發展「築巢引鳳」。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帶來極大影響。但是,依託網際網路銷售渠道,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從短視頻到直播帶貨,很多當地領導幹部也投入其中,帶「火」了一大批農產品;一大批鄉村網紅脫穎而出,也為大學生就業拓寬了就業舞臺。四川省儀隴縣電商產業園孵化中心累計孵化電商企業82家、創客401名,發展培育市場主體366家,直接、間接帶動高校畢業生、返鄉青年等群體創業就業1.2萬餘人。
站在網際網路風口順勢而為,通過「沾泥土帶露水」式直播,鄉村的田野走入了大眾視野,小山村連結上大城市,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希望的田野找了屬於他們的「詩和遠方」。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政策就位、市場成熟、數位技術發展以及大量人才返鄉,農村電商必將迎來更美好的「黃金時代」,讓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