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傳承和發揚好鄉村優秀文化,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大地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興則國興,鄉村衰則國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然而鄉村振興要實現的是全面振興,鄉村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都必須並肩經濟水平,共同向前,因此鄉村文化不可或缺,並且是重要組成部分。
近幾年,為了提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黨和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修建文化廣場、完善基礎設施、送文化下鄉等等,廣大農民群眾也切切實實從中感受到了精神層面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然而,文化包羅萬象,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鄉村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我們不僅要「送文化、建文化」,更要「種文化」,為鄉村傳統文化的土壤「澆水施肥」,讓鄉村傳統文化之花絢爛開放,並散發出傳統文化最淳厚的原香。
挖掘傳統文化,要貼合鄉親意願。比如修建文化廣場和完善基礎設施,這些都不可或缺但也只是提供了一個供休閒娛樂的場所。想要挖掘鄉村傳統文化,除了提供基本的場所和設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鄉親們心底最深層次的需求。筆者看到很多村級農村書屋都是門可羅雀,書籍布滿灰塵卻沒人問津,時間久了,滿廚的「知識和文化」成了擺設,可見,「給什麼」不重要,鄉親「需要什麼」才是根本。
煥發傳統文化,要激發百姓熱情。說到鄉村傳統文化,家家都有「傳家寶」,比如老人祖輩傳下來的好手藝,比如每家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珍貴」的東西歸於沉寂,想要煥發鄉村傳統文化新活力,必須充分激發起百姓的積極性,要讓百姓們意識到,傳統文化永遠不會過時,要將經典傳承並發揚出去。
創新傳統文化,要依靠群眾智慧。傳統文化固然經典,但只有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永葆活力。「注血」也要配型,配型成功能夠煥發活力,配型失敗則會傷了本身的「元氣」,而配型的關鍵就在於是否保留了「精髓」。保留文化精髓,創新表現形式,要依靠傳統文化的親歷者和傳承人,只有他們才有真正的發言權。現在,照搬照抄現象普遍,看似熱鬧非凡,繁華落幕,空留滿目狼藉,毫無意義。所以,創新不能失掉根本,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依靠親歷者和傳承者,才能真正煥發傳統文化新活力。
鄉村傳統文化的「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加以恰當的「澆水施肥」,並精心培育呵護,定能開出絢爛的花,結出豐碩的果!(李雪潔)
原標題:【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澆水施肥」,讓鄉村傳統文化開出絢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