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暢的歌舞、熱情的觀眾、歡快的氣氛……2019年10月5日晚上,尋甸縣塘子街道鍾靈社區小海新村的活動室裡,華理社工專業的3名研究生王寒溫、程雪華、魏璽昊和40位苗族村民辦起了「獻禮祖國70周年」國慶聯歡會。這場學生與村民們自導自演的聯歡會,既有苗漢雙語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也有根據苗族故事改編的話劇。開心的村民們還把聯歡會的視頻發布到了快手上。
這是華理社會學院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施的「新村·新民」計劃,是學院社會學學科在學校定點扶貧雲南省尋甸縣行動中的一個小小剪影。
1
田野調查為鄉村振興問診把脈
農村研究是華理社會學的重要傳統,而田野調查是農村研究的必修課。自從學校定點扶貧雲南省尋甸縣以來,社會學院充分發揮社會學學科的專業優勢,先後多次組織專業力量前往尋甸縣開展田野調查,為幫扶項目的設計和實施摸底。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師生們非常希望用專業知識幫助尋甸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鑄魂。
2018年7月,社會學院與尋甸縣委縣政府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社會學院社會建設與鄉村振興研究基地揭牌。2019年7月,學校在尋甸縣召開了定點幫扶尋甸縣鄉村振興研討會,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鄉村振興戰略智庫中心揭牌,學院10位教師成為智庫的專家。
宜居農房集中安置點怎麼建設?紅色資源扶貧項目如何運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如何推進?產業扶貧的情況怎麼樣?……自2017年開始,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種種問題,曹錦清教授、何雪松教授等多次帶隊到尋甸開展實地調研,為尋甸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梳理思路與行動框架。曹錦清教授還為尋甸的主要幹部作了題為「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專題講座。
河口鎮的雙龍村行政村、雞街鎮的大海噶自然村……師生們走進村民家中,圍著火盆嘮家常,走到田間地頭,看著莊稼聊收成,踏上講臺,給小學生上課。通過實地調研,他們梳理出當地的需求:一是不斷強化政策供給,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二是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積極回應「精神貧困」的問題;三是立足當地的資源稟賦,走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針對這些需求,專家們提出了專業的政策建議。部分建議被2020年尋甸縣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採納。
2
精準服務給美麗鄉村輸血造血
「作為一個苗族人,我覺得很有必要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這樣,除了苗語,我還有很多可以證明自己是苗族人的東西。」小張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六年級男生。他和村裡很多孩子一樣,會說苗語,但不會寫苗文。在小海新村的「小海學堂」,他聽了苗族故事,看了苗族文化的視頻,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精準扶貧示範點小海新村是純苗族村。因為原來居住的山後村是地質災害隱患點,2017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遷到了新址。村裡建了33套安居房,共有117名居民。
2019年,社會學院的「振興小組」在小海新村開展了「新村·新民」鄉村振興服務計劃。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開展社工幹預行動,讓易地搬遷的村民們儘快適應新村的生活,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
家裡幾口人?孩子上學嗎?醫保能報銷多少比例?和在外打工的親人多久能聚一次?有了困難會找誰?村長怎麼選的?
社會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們租村民的房子建起工作室——小海新村華理社工小站。摸清村裡基本情況後,學生們行動起來——給村裡編印村史,組建村民互助小組、環保小組,舉辦國慶聯歡會、七夕暨立秋節遊園會,組織婦女們跳廣場舞,為孩子們輔導功課,建起「小海學堂」,講述苗族故事,教唱歌和廣播體操,還領著他們學習苗繡。
除了小海新村,「振興小組」還在雙龍村開展了社工服務,已累計服務1900多人次。
發起於2018年3月的公益項目「醒獅行動」意在以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用靈活生動的趣味課程激發青少年個人發展的內生動力。目前,該項目已經發起6場為期20天以上的青少年公益夏令營,開展常態化培育1200課時,覆蓋青少年6000餘人次。項目因此獲得了第五屆「網際網路+」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金獎、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大賽特等獎等榮譽。
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最重要的力量是村民自己,社會工作服務的目的是幫助村民們提升「造血」能力。「在扶貧的過程中,我們要看到貧困人口自身的資源和潛力。社工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服務,能夠喚醒貧困人口的主體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從而為美好家園建設提供內生動力。與疾風驟雨式的物質幫扶相比,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需要『慢工出細活』,久久為功,但它解決的是人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社會學院教師馬流輝表示。
未來,以「國情、實證、介入」為辦學宗旨的社會學院,將繼續發揮社會學學科的專業優勢,瞄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 | 卞慧
圖片來源 | 社會學院
更多信息
↓↓↓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此外,你還可以
通過學校官微或校園網主頁
「抗擊疫情」專欄了解相關內容
我們將及時更新疫情防控相關信息
[END]
投稿郵箱:newmedia@ecust.edu.cn
華東理工大學 精選閱讀
▾
悅讀華理
勤奮求實·勵志明德
微信號:LoveECUST
原標題:《田野調查、精準服務、文化滋養,他們這樣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