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西縣「造地插柳」。(資料片)新華網
■監測預警機制 ■穩定增收機制
■社會保障機制 ■基層組織扶貧解困機制
■解決相對貧困機制
田恃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為今後的扶貧工作戰略性轉移提出了新方向與新目標。此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將作為接續減貧的工作重點,更具有長期性與艱巨性。
確立相對貧困標準,建立返貧致貧監測預警機制
按照國際通用的衡量標準,相對貧困人口通常是指收入低於社會人均收入(或中位數收入)一定比例的人群。世界銀行認為收入只要等於或少於平均收入1/3的社會成員便可以視為相對貧困。由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全國統一的相對貧困標準或將難以制定。統籌考慮國際、外省標準以及國家防止返貧和致貧監測對象標準,特別是我省農村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我省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以下為相對貧困線為宜。這個標準是2019年農民人均收入的1/3,是農村低保的1.4倍。按照這個標準以戶為單位精準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健全防貧預警機制。要藉助大數據的「慧眼」,緊盯就醫、上學 、天災人禍等數據,篩查出支出驟增、收入驟減的對象,及時拉響警報、跟進幫扶。除了「自上而下」的大數據篩查,還要擴寬群眾申報、幹部走訪排查等「自下而上」的途徑,雙向結合,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救助、事後保障,既防止脫貧人口返貧,也要防止產生新的貧困人口。
提高扶貧產業發展質量,建立脫貧戶穩定增收機制
一要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深入推進「一縣一產」「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以特色打開市場,以特色打造品牌,以特色提高效益,以特色帶動脫貧戶持續增收。二是按經濟規律辦事,改變單純依賴政府扶持上項目、靠幫扶部門銷產品的做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化運作的生產加工及營銷體系和模式,通過訂單生產、企業收購、農超對接,特別是要與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融合、線上線下結合等,促進扶貧產業與市場有機對接,參與競爭,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三是強化主體帶動,構建「經營主體+產業+脫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戶嵌在扶貧產業鏈條上,使其在能夠參與的環節上受益增收。對政府投資支持的各類開發項目,要與帶動脫貧戶脫貧直接掛鈎。對安排脫貧戶就業、帶動脫貧戶增收的企業予以獎補、貼息、減免稅費等政策,達到「就業一人,鞏固一戶」的造血式扶貧效果。四是對脫貧戶家庭經營的種植、養殖、加工等產業項目,要指定有關技術、管理人員及時加強指導,做好跟蹤服務,確保項目成功獲益。對家無勞動力或外出打工的脫貧戶,其耕地可由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組織託管經營。從各地的實踐看,託管經營的大田比自己經營畝均節本增收300元左右。貧困戶有一二十畝地的話,託管經營就可以增收3000元~6000元。五是構建產業扶貧保險制度,擴大政策性保險種類和覆蓋面。「保險+期貨」模式,已被試點證明在規避價格風險和保障農民種地收益方面行之有效,應該積極推廣,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納入政府政策框架予以支持,擴大保險規模,變過去的只保成本為保穩定收入。
堅持和完善相關政策,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
一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要深入推進醫療改革,加強城鄉「縱聯橫合」的醫共體建設,通過縣鄉專科聯建、醫生下派上學和遠程精準診治等,化解群眾看病難問題。精準實施健康保障工程,全面推行「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商業保險」模式,做好重大疾病篩查、預防和慢病籤約服務管理工作,降低因病致貧返貧風險。二是對殘障、老齡、失能、鰥寡孤獨等貧困高發群體,要綜合運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多種手段,形成常態化保障、特殊群體保障、臨時救助保障三個層次的保障體系,實行兜底保障。三是積極創新保障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商業保險機構推出適合特殊貧困群體的扶貧、養老等保險產品,探索建立常態化、長效化返貧保險制度,滿足低收入人口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險需求。如以縣為單位,按照農村居民10%的比例參保,不落實到具體人,對因病、因災、因意外返貧致貧群體予以賠付,有效提高防貧保險保障水平。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依靠基層組織扶貧解困機制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產業。蘭西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村級集體普遍空殼。他們利用鹼溝、壕邊、河套、地頭、屯頭、壩楞、窪溏等閒田隙地廢棄地,由村集體大搞「造地插柳」。全縣105個村都建起苗圃,已「造地插柳」61500畝。三年輪伐一次,每畝可產柳條6噸,賣給生物質發電廠每噸400元,去除成本每畝可收入2000元,平均每個村增加集體收入39萬元。同時還安排貧困戶到苗圃打工和護林。他們計劃到2022年全縣造地插柳20萬畝,屆時全縣村級集體收入將達到4億元。應推廣蘭西縣的經驗,鼓勵和扶持村集體發展簡便易行、技術含量低、市場比較穩定的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二是管好用好資源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我省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以清理合同、化解債務和新增資源收費為主要內容的「清化收」工作。共化解村級債務33億元,債務總額下降16%,對土地確權後新增土地實行規範管理,收取承包費9.1億元。應進一步加強村級「三資」管理,將其折股量化到人,收益按照股份權利分配。積極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三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黨員帶頭入社,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將分散的小塊土地集中起來,將貧困戶帶動起來,建立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探索走「支部有作為、集體有收益、群眾得實惠、貧困戶有依託」的農村新型合作化道路,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把持續脫貧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統籌解決相對貧困機制
一是加強村級兩委班子建設。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落實村級組織「一肩挑」,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通過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有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聯結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二是把解決相對貧困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來抓。堅持「四個不摘」,繼續予以政策傾斜,推動兩項工作在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有效銜接、融合發展。三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無論是解決相對貧困還是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實施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雙輪驅動戰略,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通過採取「內育、外選、特聘、下派」等多種方式,把那些善於謀發展、促發展、快發展的人才推選出來,為解決相對貧困和鄉村振興引智留人。四是注重解決非貧困村相對落後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非貧困村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促進脫貧村與非貧困村平衡發展,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作者系省政協農村和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