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學者齊聚一堂討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議題

2020-11-30 中國農業大學

光明網訊(記者鄭芳芳)10月10日,由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來自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多位社會學學者探討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關議題。

新時代中國脫貧攻堅路徑的社會學解讀

國務院扶貧辦扶貧發展中心主任黃承偉指出,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面臨四大歷史任務,一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二是鞏固脫貧成果,三是做好脫貧攻堅總結工作,四是設計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制度與政策體系。為此,他向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學者建議,應就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問題,深入開展貧困基本特徵、中國扶貧理論與特色減貧道路、貧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共享式鄉村振興等10個理論議題的研究。他指出,在當下階段,中國貧困問題的核心是農村貧困問題,中國發展的短板是農村發展。扶貧最後階段是攻堅戰,不能簡單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邏輯來衡量,是必須要解決的最底層人群最基本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的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從精準扶貧到精準治國方略的治理體系建設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指出,只有對產業扶貧形成整體性的概念體系,才能認識產業扶貧、理解產業扶貧、參與產業扶貧、講好產業扶貧。葉敬忠教授從產業扶貧的組織模式與帶貧效果、產業扶貧中的多元主體關係、產業扶貧中貧困戶的參與等方面探討了產業扶貧問題。他認為,廣義的產業扶貧是指通過產業發展產生減貧效果;狹義的產業扶貧是指一種組織和制度安排,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對市場和產業組織主體的幹預作用,使產業組織主體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利益聯結關係,將貧困戶融入到產業化過程和產業鏈的各環節當中。葉敬忠指出,產業扶貧通過一系列組織制度創新豐富了當前的產業組織體系,形成了貧困戶與企業主體之間的多維聯結形式,既鞏固和強化了貧困戶的脫貧增收效果,也為鄉村振興時期產業興旺的組織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周飛舟教授認為,扶貧工作最後階段的攻堅克難對象是不能打工掙錢的人,核心是鄉村倫理問題,這與產業發展和內生動力問題都密切相關。對於扶貧產業發展來說,鄉村倫理劇有雙重作用,它既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阻礙。例如,農民的工作時間不受制於工廠的工作時間,但也可能成為產業發展推動力;例如,部分地區產業發展很好,勞動力的組織是靠農民自己組織,同時解決監督成本過高的問題。對於內生動力問題來說,鄉村家庭倫理是內生動力的根本,村莊共同體則是維繫這個根本的土壤環境。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文化主體性與脫貧攻堅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麻國慶教授指出,黨的十八大之後,在政府支持下,很多邊疆民族地區不僅實現了整村脫貧,也實現了整族脫貧,但是在通過生計方式轉變、人口搬遷、對口幫扶等方式實現脫貧之後,卻面臨民族文化主體性弱化與民族發展的問題。他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多重面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多元與一體、民族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予以準確把握,而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主體性塑造,民族發展則需要調整其自身結構功能以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形成民族社會的自我更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王春光研究員結合其開展的獨龍族脫貧攻堅經驗總結工作談到,目前少數民族脫貧行動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對民族內生發展動力的重塑,以龐大的高強度組織動員實現集體活力重建和主體性再造。

鄉村文化、鄉村治理與美麗鄉村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馮仕政教授指出,當下中國社會轉型與鄉村變遷有多重表徵,城鄉市場大循環打破了鄉村集市自產自銷的內循環,流動導致鄉村人口代謝加快、文化變遷劇烈、禮物流動的鏈條加長或斷裂以及商品化的社會交往導致鄉村合作基礎斷裂等,動搖了鄉村社會的基礎的動搖與更替。但是,鄉村生活依然有其自成一體的邏輯,社會建設必須因勢利導,否則適得其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陳濤教授從北京市大興區的農村社會工作案例出發,提出鄉村振興的實質是重建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鄉村共同體,使之成為有吸引力的美麗家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該大力發展鄉村的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承載的是鄉村的社會文化記憶,是鄉村社會生活與組織模式,也是鄉村社會關係與社會交往。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在於植根鄉土、立足農民需求,要採用政企社合作、新老鄉民共建共管共用的方式,與鄉村社會資本培育和發展同步,以鄉土價值為內核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董磊明教授通過對湖北鄉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案例的分析,分析了社區性治理與技術性治理交織形成的鄉村高效治理體系。他指出,社區性治理是基於鄉村社會某種程度上依然是一個情感與價值共同體,往往藉助鄉村社會內生的權力結構與風俗民情,以情境化、人格化的情理來影響治理對象的行為與情感,有其自身內在的社會結構與地方性規範。技術性治理是國家作為理性的制度化經營組織的外在表現,是運用一套技術化的手段、以標準化與去人格化的成文法規影響治理對象的行為與情感。在新冠疫情防控的過程中,鄉村場域中國家系統性和技術性的防疫力量與鄉村既有的社會網絡互動交融,國家制定的防疫規則又與鄉村風俗情理溝通轉化,從而構建起有效的基層防疫之網。他認為,當前階段的國家治理需要充分挖掘鄉村社會潛在的情感與價值共同體、內在的權力結構與風俗民情等治理資源,使之與標準化的技術治理整合起來,才能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

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社會學學會會長張翼指出,任何社會、任何階段都存在貧困問題,新時期我國應設立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兩種扶貧治理思路,並參考國際鄉村發展經驗對農村振興展開既有整體性又體現地方特色與優勢的規劃工作。他建議,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制度支持,大力發展企業化農業生產,培育職業化的農業經營者和農民、農村人口向外流動的趨勢不可扭轉,但可以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一方面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基礎,切斷貧困再生產的鏈條,同時推進城鎮化進程和鄉村社會發展。但他同時指出,在我國解決鄉村貧困問題的同時,要警惕中小城市可能因核心產業轉移出現的城市貧困問題。他最後倡議,北京市社會學界必須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邏輯與動力機制,創新社會制度理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本次論壇進一步推進了關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討論,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貢獻了專家智慧和學者力量。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對本次論壇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年度論壇繼續推動社會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光明網2020年10月15日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摘 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決策, 兩者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脫貧攻堅階段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主要聚焦在「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上,針對貧困地區的特定人群對應解決其基本需求,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而當前我國的農村發展、城鄉差距則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重要體現,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則是對脫貧攻堅的進一步深化,隨後2017
  • ...農民日報》看貴州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1月7日,農民日報刊髮長篇深度報導《只把終點當起點——看貴州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文章全文3000多字,報導了伴隨著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貴州的發展戰略定位也發生轉變。在中共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鄉村振興」取代了過去的「大扶貧」,位列貴州三大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之首。一詞之變體現了貴州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
  • 瞭望|尹成傑: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在「十三五」與「十四五」重要歷史交匯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央提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不是某個具體環節的對接,也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而是中央著眼於「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而作出的戰略部署。這一部署具有多重內容。
  • 桐城市積極發揮退役軍人作用 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近年來,桐城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退役軍人工作的重要論述,通過優化服務方式、堅持示範帶動、健全工作機制等一系列措施,積極發揮退役軍人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桐城市針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擔負著基層社會治理重任的村(居)「兩委」幹部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實際,為保障村(居)「兩委」幹部高素質候選人來源,積極引導退役回鄉軍人參加村(居)「兩委」幹部選舉,高標準化培育村(居)退役軍人「領頭雁」,一大批政治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退役軍人成為全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線的生力軍。一、創新服務方式。
  •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小甘薯承擔起大事業
    魯網11月18日訊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半個多月以來,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告早已傳遍了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每個村落。全會確定和指出的發展方向,激勵著冬季裡仍在忙碌的每一位農民。1000多貧困人口轉變思想、凝心聚力,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將小小的甘薯做出了大文章,整村脫貧走上鄉村振興之路,這就是互利村正在做、也將一直做下去的大事業。互利共贏,甘薯作紐帶「互利」的村名源自20世紀50年代,意為互利共贏。如今,這個村子依然秉承著這個宗旨。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助力服務鄉村振興——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通榆考察...
    他向張希一行介紹了當地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農村環境整治、產業扶貧等脫貧攻堅相關工作及縣域經濟發展取得的突出成績。他希望吉林大學充分發揮突出優勢,支持通榆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扶貧成效,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幫助通榆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座談會上,張希代表吉林大學對通榆脫貧攻堅的積極成果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進步表示熱烈祝賀。
  • 田野調查、精準服務、文化滋養,他們這樣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自從學校定點扶貧雲南省尋甸縣以來,社會學院充分發揮社會學學科的專業優勢,先後多次組織專業力量前往尋甸縣開展田野調查,為幫扶項目的設計和實施摸底。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師生們非常希望用專業知識幫助尋甸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鑄魂。2018年7月,社會學院與尋甸縣委縣政府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社會學院社會建設與鄉村振興研究基地揭牌。
  •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如何「接力」? - 電子報刊
    (資料片)新華網 ■監測預警機制  ■穩定增收機制 ■社會保障機制  ■基層組織扶貧解困機制■解決相對貧困機制田恃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為今後的扶貧工作戰略性轉移提出了新方向與新目標。
  • 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秀嶼區平海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群眾...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秀嶼區平海鎮堅持黨建引領,聚焦脫貧攻堅重點難點,下足「繡花」功夫,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黨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心理服務助推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目標高度重合、任務各有側重,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分類、有序推進,也需要各學科各領域提供科技支撐。
  • 福建省民宗廳七項措施推動民族鄉村決勝脫貧攻堅
    為推動全省民族鄉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福建省民宗廳制定印發了推動民族鄉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七個方面措施。一是全面摸排少數民族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情況。開展「推進民族鄉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主題調研,各級民族宗教工作部門開展全面摸排,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幫助實現穩定脫貧。二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切實鞏固脫貧成果。指導民族鄉村主動對接相關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影響,鞏固脫貧成果。
  • 「十四五」新詞典:「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作者:林萬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深刻理解五中全會提出的這一新要求,就必須準確把握「鞏固」「拓展」「銜接」三個關鍵詞的內涵。
  •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赴我縣指導調研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
    根據省委辦、省政府辦《關於領導幹部深入基層定點聯繫涉農縣(市、區)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於2020年11月18日至19日率隊赴我縣指導調研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副縣長楊偉斌,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和高潭鎮、鐵湧鎮有關領導陪同。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脫貧之後更要振興
    目前,距離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完成還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地脫貧攻堅戰場捷報頻傳,剩餘的貧困人口正在履行退出程序,所有貧困人口即將全部退出。此時,社會對脫貧之後的政策是否變化極為關心。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有必要將脫貧攻堅融入到鄉村振興,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脫貧攻堅應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張琦表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貧困地區農村發展的兩個階段。張琦認為,在這個意義上,貧困地區的農村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基礎上,應當著眼未來,將脫貧攻堅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注重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提升,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利用鄉村振興戰略,提升扶貧脫貧質量張琦表示,鄉村振興是提升扶貧脫貧質量的歷史契機。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其時已至、其勢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凝心聚力匯智
    洪江市委黨校陳佳鈺以《重塑鄉村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以洪江市洗馬鄉為例》為題,分享了她對於「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理解與感悟,並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動新聞—湖南省「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學術交流會召開 1月7日上午,由省生產力學會、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省社科聯主辦,湖南農業大學承辦的湖南省「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學術交流會」在湖南農業大學召開,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出席並講話。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青海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農牧業質量效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鞏固脫貧成果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發展鄉村振興,要「補針點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過渡期內各項政策平穩過渡,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
  • 「理通三迤」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作者:陳雨欣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後的決戰決勝階段。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扎紮實實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為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以思想引領為「燈」,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經過不懈努力,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完成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發展的轉變,必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