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日前,貴州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吹響了衝刺90天、奮戰3個月的衝鋒號。貴州科學院迅速響應省委號召,整合全院力量,同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積極組建科技攻堅團隊,著眼水城特色農業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組織科技隊伍重點推進、建立督促機制,以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
靠前指揮 協同聯動 精準施策
5月8日,貴州科學院黨委書記薛濤一行赴水城縣脫貧攻堅一線,現場協調指導工作,並與水城縣委、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就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召開座談會,展開交流研討。
水城縣是我省14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之一,作為貴州科學院定點幫扶縣,早在2019年6月,貴州科學院就按照省委的指揮調度,由貴陽市烏當區轉戰六盤水市水城縣,投身水城脫貧攻堅戰鬥,助力水城縣脫貧摘帽。但因水城縣貧困人口基數較大,實現貧困「清零」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任務仍然艱巨。
科技扶貧重在「創新」,結合水城縣脫貧攻堅任務實際,貴州科學院創新採用「點面結合」扶貧計劃。
「聚點下針」,在去年組建定點幫扶水城縣脫貧攻堅工作隊的基礎上,建立掛牌督戰機制。貴州科學院領導幹部靠前指揮,院黨委書記、院長帶頭,班子其他成員亦身先士卒,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隊伍多次深入幫扶村和合作項目實施地開展工作,形成黨委書記、院長為雙組長、4名副職院領導為副組長、院機關13個部門和14個院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等33人組成的定點幫扶領導小組,切實將扶貧工作做深、做細。在此基礎上下設6個村幫扶工作組,分別組建了獼猴桃、食用菌、中藥材、環境治理、土地整治、農產品檢測檢驗、產業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科技服務專家團隊,定向開展科技服務與智力幫扶工作,帶動全院參與、全員參戰。
「鑄面成牆」,聚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緊緊圍繞「中國涼都·生態水城」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採取院縣合作形式,按照「水城縣所需、貴州科學院所能」原則,開展以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助推食用菌產業發展、實施人才培養培訓、幫助打造農產品品牌,助推社會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14個具體科技服務和科技合作項目,助推水城縣高質量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
深入基層 破解難題 精準幫扶
「今年年初,我們工作隊所幫扶勺米鎮、董地街道共6個村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28戶,共471人。」貴州科學院駐水縣脫貧攻堅工作隊副隊長、水城縣委副書記瓦文龍說:「奮力衝刺90天,就要抓住『窗口期』,多發現問題、多解決問題,補齊扶貧短板、打牢基礎,確保脫貧質量高、全面小康成色足。」
據瓦文龍介紹,工作隊進駐水城以來,積極開展未脫貧戶和已脫貧戶的「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摸底工作,摸清各村各戶底數和短板,制定工作清單,逐項倒排工期,逐戶查缺補漏;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返貧和邊緣戶致貧的動態監測,幫助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和存在問題。同時,推動「黨員+貧困戶」幫扶機制。落實幫扶幹部進村入戶開展「一幫一聯」精準幫扶,各幫扶幹部立足工作實際,進村入戶精準施策,有效提升了幫扶幹部的政治意識、業務水平和攻堅能力。
同時,工作隊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對未脫貧戶和搬遷群眾,採取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落實鞏固提升政策措施。針對個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安全住房問題,認真分析研判,確保按時解決問題。針對飲水不安全的農戶,嚴格對照標準,認真梳理問題臺帳,限定整改時間,按期整改,確保群眾吃上安全水;對因病致貧的農戶,認真排查、研判,多舉措多形式幫扶,絕不因病返貧。
圍繞產業 培訓人才 助推發展
3月27日,貴州科學院水城科技培訓基地揭牌儀式在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舉行。貴州科學院院長景亞萍,貴州科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周少奇,貴州科學院屬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正強,水城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趙慶強,水城縣委副書記王崇立、瓦文龍等出席,標誌著水城縣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培訓工作正式啟動。
貴州科學院水城縣科技培訓基地是科學院幫扶工作中「扶智」的重要一環,依託貴州科學院科技、人才優勢,結合水城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最後「殲滅戰」的實際和產業革命發展的迫切需要,圍繞該縣「八大億元級」產業發展科技和人才需求,緊扣「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三變」改革、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以及脫貧攻堅工作的主題,突出培訓的政策性和實用性,注重實效,按需施教,缺什麼培訓什麼,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目的。
為鞏固脫貧成效,使群眾參訓後實現就業增收,也為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層骨幹人才保障。近2個月來,縣委組織部舉辦了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隊員、村(居)幹部等參加的培訓4期640人。以生產現場與課堂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組織生產技能培訓254期次、專家授課68次、受益群眾16700餘人次(其中貧困人口7884人次),開展技術服務指導累計18546人次、參加培訓後的成熟技術工人達28166人。
科技支撐 創新模式 促產增收
「感謝貴州科學院的專家同志,教會我們食用菌種植技術,讓我能找到這份在基地的工作,一個月工資3000元,收入穩定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水城縣米籮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生產員工杜書娥滿臉幸福地說。
在貴州康群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管轄的食用菌種場,像貧困戶杜書娥的第一批參訓員工有400多人。據米籮菌種場負責人冉鴻鋒介紹,該菌種場在貴州科學院專家團隊技術指導培訓下,增加菌種,選種黑皮雞樅菌,建成投產以來一直有著不錯的效益,年利潤達3000多萬。現在正在擴容,增加兩倍的生產量,還能再解決數百名周邊鄉鎮農民工就業。
貴州科學院緊扣水城縣脫貧攻堅需求,牽手水城縣合作新建食用菌產業科技服務平臺,圍繞水城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需求,做好食用菌生產和品種研發的技術指導,提供病蟲害防治技術服務,提高食用菌產量,提升品質,探索食用菌下遊產品研發,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當下,水城縣已形成以獼猴桃為代表,食用菌、桃花蛋雞、溫氏養豬、刺梨、茶葉、烤菸、精品水果「八大億元級」支柱產業。2020年以來,貴州科學院按照「水城縣所需,貴州科學院所能」的科技幫扶原則,緊扣水城縣攻堅需求,牽手水城縣搭建了5大科技服務平臺,為構建水城縣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助力實現農業產業「立體式」、「疊加式」覆蓋貧困戶,助力脫貧攻堅。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靜 段超木
編輯 劉鈺銀
編審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