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在採收生薑。 劉鵬 攝
中新網貴陽10月30日電 題:臺商助力貴州脫貧攻堅 小小生薑串起一條產業鏈
記者 劉鵬
雨窩橋村村民盧斌用鋤頭將整株生薑刨出,抖落根莖上的泥土,整齊地擺放地上,一旁的村民再用小刀把姜的莖稈自莖基部切除,剩下的嫩薑裝進紙盒。
10月下旬,在初霜來臨前正是收姜好時節。記者來到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丁旗鎮雨窩橋村,看見村民正忙著採收小黃姜,現場分工有序,有的負責刨姜,有的負責清理,有的負責裝運。
「刨姜不是力氣活,卻是細緻活。鋤頭不能太用力,要看準,否則會挖壞生薑,有些只要輕輕一刨,就能整株拔出。」盧斌一邊刨姜一邊向記者介紹說,今年由於採取新的輪種方式,生薑的產量大幅提升,畝產達到8000斤,比3年前翻了一番。
圖為當地生薑種植比賽中的參賽生薑。 劉鵬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採收好的生薑用紙盒裝好後便直接搬運上車。「現在企業都是來地裡收購,而且都是保底收購,按照今年收購價3元一斤,10餘畝生薑有近30萬元(人民幣,下同)收入。」盧斌笑著說。
收購生薑的企業是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臺商古永雄創辦,也是鎮寧縣的第一家臺資企業,業務以生薑銷售及產品深加工為主,於2017年底正式投產。
60多歲的古永雄午飯後喜歡在田間地頭散散步,午睡就在辦公室。這間不大的辦公室充滿了生薑元素,牆上掛著的日曆和裝飾圖片都是拍攝的生薑圖,桌上的雕刻藝術品也是生薑的模樣。
「臺灣的精緻農業很發達,貴州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交通條件,兩者結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是古永雄為何在貴州創業的答案。
在廣東做種植30餘年的古永雄對農業產業有著豐富的經驗。「生薑是一種集調味品、蔬菜、中藥材於一身的重要植物,含有豐富的姜辣素、薑黃素等,能驅寒暖胃和促進血液循環,是一份健康產業,前景很大。」
鎮寧小黃姜栽培歷史悠久,然而小黃姜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小而散,規模不統一,大多數種植戶觀念落後、信息不通、銷路單一,加上市場的價格波動,導致當地的小黃姜時常滯銷。而依靠傳統售賣往往面臨收購者「挑肥揀瘦」的困窘,當地小黃姜承包戶黃德洪直言,最大的困難就是銷售渠道,曾經因為銷售渠道單一,黃德洪一年虧損過20萬元。
古永雄的公司集生薑種植、收購、儲藏、加工、銷售為一體,並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與農戶籤訂保底收購協議,解決了農戶銷路問題。
為提升當地小黃姜品質,古永雄帶領技術團隊指導農戶種植,提出「輪種耕作」。同時,古永雄從臺灣引進了生薑新品種鬱金香,與當地小黃姜進行套種,提高生薑產量和品質。
就在採收生薑前期,企業特意舉辦了一場以生薑產品單柄的重量決定參賽者獲獎名次的生薑種植比賽。「通過這場特殊的擂臺賽,讓種植戶分享生薑種植技術經驗,推動他們的種植積極性,提高種植水平。」古永雄說。
「提升小黃姜的附加值關鍵在深加工。」古永雄說,目前公司研發出食用、日化、保健等20餘種生薑加工產品,部分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外市場。
紮根鎮寧的三年來,古永雄的企業通過加強優質生薑基地建設,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生薑產量和品質,用生薑打通了當地農業新產業鏈,助力當地脫貧攻堅。2019年,公司帶動6000餘戶生薑種植戶人均純收入增長1000元,企業間接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