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到來,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指導農戶科學管理、綠色防蟲,指導農產品深加工、產品研發;指導農機企業進行田間試驗和示範推廣……
「學校始終注重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通過一系列措施有效激活了學科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用好「金剛鑽」,引導各優勢學科專業人才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說。
青島農業大學以農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作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畜牧學、植物保護等學科在省內乃至國內具有突出優勢。其中,農業工程學科在根莖類作物生產和種業生產裝備研發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作物學學科在提升糧油作物生產潛力、助推糧食產業提質增效等方面優勢突出;食品學科在糧油加工、畜產品加工利用方面優勢突出,多項行業共性、關鍵、前沿技術國內領先;畜牧學科在地方良種選育、動物生殖細胞發育調控及影響、克隆牛培養等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植物保護學科在重大有害生物病蟲害綠色無公害防治方面,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有關要求,統籌優勢學科力量,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助力我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盤大棋」。廣大師生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投身主戰場,為推動我省脫貧攻堅事業發展貢獻「青農力量」。
「我們來自農業院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我們天然的優勢,更是我們的時代使命。」青島農業大學派駐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張德鋒說。自2012年以來,學校已連續選派19位「第一書記」在棗莊、菏澤、濟寧等地掛職幫扶,「第一書記」們作為聯通校地之間的橋梁紐帶,根據地方產業需求,將學校科技成果、技術不斷「引流」到地方。當前,派駐泗水縣的四位「第一書記」正和當地群眾一起齊心協力發展菌菇、藍莓、草莓等特色產業,「決不能讓剛剛鼓起來的錢包癟下去」。
除了黨員幹部長期駐村幫扶外,一大批來自優勢學科的專家教授組成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一線幫扶農業生產,成為學校助力脫貧攻堅的主力軍。疫情發生後,學校專家教授第一時間利用科技扶貧雲端平臺,全力做好「線上」科技服務。在疫情形勢穩定向好後,又即刻下鄉入地進行春耕備耕科技指導。
如今,夏收即將到來,專家教授們紛紛開始了夏收前的關鍵時期指導。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糧油作物科技扶貧團隊為當地甘薯、小麥、西瓜、西紅柿等作物、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大棚轉型升級等提出建議;在青島平度東寨子村,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鄭長英率隊指導農戶科學管理、綠色防蟲;在濰坊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食品專家王寶維教授等就農(畜)產品深加工、產品研發等進行了指導;在濟寧泗水楊柳鎮,食品專家陳海華帶領專家組成「甘薯加工與綜合利用科技扶貧服務隊」,針對馬鈴薯、韭菜等地方特色農作物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和甘薯綜合加工利用開展科技指導,為種植戶帶來滿滿「乾貨」。
除了立足山東的「服務大覆蓋」以外,在貴州安順紫雲自治縣,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崗位專家尹燕博和生豬創新團隊崗位專家韓先傑,跟隨「青島專家走進貴州安順精準扶貧活動」為養殖戶送上「養殖經」;在河南正陽縣,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機專家王東偉帶領團隊指導農機企業進行田間試驗和示範推廣;在甘肅隴南,農家專家張恩盈等深入西和縣廣鴻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等地,指導中藥材種植情況。事實上,「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學校已累計向國家、省市縣派出各級特派員千餘人次,走出了一條高校專家教授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青農模式」,先後受到國家、省通報表彰。
多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始終堅持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設立研究課題,面向生產實際開展研究,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培養人才。目前學校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化學學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1%,水產學科、植物學與動物學(含草學)為山東省一流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獸醫學為服務青島產業發展重點學科,19個專業為國家和省一流專業,形成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相互支撐、促進、推動,共同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學校學科優勢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通訊員 周維維 曲天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