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縣總商會(以下簡答「總商會」)於2012年5月成立,是經縣民政局登記註冊,縣工商聯作為主管單位的工商企業和業主、個體工商戶及與之相關的團體和個人自願組成的全縣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橋梁紐帶,目前共有會員686家,其中企業、團體會員142家。
近年來,縣總商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全國工商聯 國務院扶貧辦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方案》(全聯發〔2015〕11 號)文件精神以及省、市、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部署。強化政治引領,積極擔當作為,廣泛動員會員企業投身到光彩事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和其他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去,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瞄準目標,加強政治引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僅靠政府是不夠的,必須高度重視社會扶貧在大扶貧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充分釋放社會扶貧潛力,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為此,縣總商會一班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擔當作為,紮實履行黨委政府聯繫非公代表人士橋梁紐帶作用,深入搞好宣傳發動,積極動員會員企業參與社會扶貧。同時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成立社會扶貧指揮部,把「萬企幫萬村」行動納入脫貧攻堅整體規劃統籌考慮,與精準扶貧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制定《桑植縣「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實施方案》《關於印發深入推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工作方案(2017-2020年)》《「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考核辦法》等文件;召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大會和桑植縣非公企業幫扶深度貧困村見面會;發出《桑植縣「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倡議書》,建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管理臺帳,並把發展產業、提供就業、公益幫扶等方式作為 「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的工作重點。
(二)精準施策,突出幫扶成效。結合貧困村實際情況,採取「多企幫一村」、「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方式突出精準施策,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活動。
——突出產業幫扶。幫扶企業根據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張家界康茜置業有限公司在桑植縣人潮溪鎮廖城、李坪、白石等17個村建以紅心獼猴桃和玉竹為主的產業示範園各1000畝,涉及貧困人口4149人,2018年該公司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榮譽稱號;康華公司通過「公司+產區+基地+大戶」模式,投入資金1200萬元,在五道水桑植坪、瑞塔鋪火盆峪等7個鄉鎮 36個村種植人工粽葉6000多畝,涉及6800多戶27300多人,年收入達2 萬元;在龍潭坪鎮紅軍村成立了粽葉專業合作社,全村424戶1481人從事野生粽葉採摘,人均收入6000多元。官地坪鎮藤椅扶貧工廠實行訂單式扶貧,貧困戶通過參加藤椅編織培訓後,按件領取工資。湖南張家界九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利福塔蓮花埡、芙蓉橋下村等村建葛根基地1000多畝,在橋自彎青龍等村建香椿基地300多畝,帶動140戶貧困戶脫貧,人均增收1500元;西蓮茶業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125個貧困戶種茶,人均增收1200元;萬祥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與3566個農戶籤訂中藥材購銷合同,種植中藥材1.8萬畝;桑植中小企業商會與牛洞口村對接,投資12萬元,發展莓茶150畝,並與該村21戶建檔立卡戶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高山怡韻有限公司與五道水鎮高家坪村籤訂《青錢柳保健茶種植合作協議》,種植青錢柳180畝,涉及建檔立卡戶68戶176人。
——注重就業帶動。官地坪鎮藤椅扶貧工廠並在馬合口、瑞塔鋪等鄉鎮設立分廠,帶動379戶貧困戶就業,人均增收2.5-3萬元。康華公司在桑植坪、紅軍等村建立粽葉收購點和加工廠,解決16個鄉鎮168個村2.3萬農戶近6萬農民的就業問題,同時公司在總部安置了60多名殘疾人就業,在瑞塔鋪鎮投資300萬元創辦粽葉扶貧工廠,提供就業崗位75個,使落戶該鎮的全縣11個鄉鎮297戶易地搬遷戶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張家界禾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23畝,解決新橋村87名貧困人口就業問題;桑植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用工,解決了8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桑植縣金土地菸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園區帶動」模式。在空殼樹鄉流轉土地780畝,常年吸收67個貧困戶的勞動力參與務工,人均收入6843元。
——鼓勵捐贈幫扶。即幫扶企業通過捐資捐物,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環境。張家界長沙商會給瑞塔鋪潮水河捐贈道路建設資金300萬元,改善該村產業發展環境;華新水泥(桑植)有限公司為官地坪梯市、利福塔鎮蓮花等村捐贈水泥6400多噸,向車大河谷羅山村、金山村等村捐贈45萬元;浙江商會捐資120萬元用於四中貧困學子上學;張家界康茜置業有限公司自2016年來共出資120多萬元在縣賀龍中學辦「康茜賀龍班」5屆,圓了160多名貧困學生大學夢;張家界耀宇置業有限公司自2014年來連續6年在思源實驗學校實施「6+4」貧困助學,幫扶資金30萬元,捐贈130多萬元援建走馬坪前村坪小學幼兒園,為前村坪修、牛洞村、筆架山村捐贈56萬元。東元農牧捐贈53噸有機複合肥,價值12萬元;廣東省湖南桑植商會開展「回家鄉助脫貧」活動,為陳家河鎮巖壁村、涼水口鎮夏家峪村捐資11萬元等。湖南榮融房地產、張家界科賽置業、桑植縣廣宇建材、湘豐白茶等公司捐贈資金85萬元用於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
——落實專項幫扶。為落實市委第四次常委會議精神,2019年組織落實市、縣工商聯直屬會員企業、商協會組織51家對接38個深度貧困村,實施項目數 54個,共投入資金620萬元。於2020年4月、6月組織開展了統一戰線助力決戰脫貧攻堅「六個一百」——發展百個產業項目和「凝聚非公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活動,組織137個產業幫扶實施主體和137名非公代表人士,與111個貧困村和137戶邊緣戶、特殊困難群體結對。截至目前,已組織實施產業項目121個,其中發展產業面積4萬多畝,結對走訪貧困戶137戶,落實幫扶措施65項,工作進展良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募捐活動當中,組織 21個企業,11個商會共捐贈物資126.42萬元
(三)靈活多樣,匯聚涓涓細流。在工作中,我們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匯聚社會各界力量,廣泛開展關愛一名留守兒童,扶持一戶特困家庭,認領一戶「窮親戚」等微幫護活動,傾力幫助他們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幫助他們告別貧困。一是開展關愛老人、留守兒童活動。在澧源鎮、走馬坪白族鄉等鄉鎮組織開展了「把優良家風帶回家」、「把法治安全帶回家」、「把社會關愛帶回家」等活動。湖南豪樂斯商貿有限公司捐贈衣物1000多件,書包500多個,毛毯300多條;上海育博營養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張家界吉星商貿有限公司為啟智學校捐贈價值5.2萬元的奶粉;深圳特發集團有限公司為河口鄉西坪村小學捐贈改造資金10萬元;張家界科賽置業有限公司、桑植縣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10幫1愛心協會資助貧困學生27人;開展兒童暑期安全講座30多場,5000多人。二是扶持幫扶特殊群體。開展殘疾人勞動技能培訓,幫助95名殘疾人實現了就業和增收,對215名重度肢體和智力、精神殘疾人了進行康複評定,康復指導,累計上門服務1600次,服務時長3212小時。開展青年創業失業培訓,培訓300人次。三是組織開展消費扶貧。出臺了訂單消費扶貧工作方案,以「六個一批訂單」為抓手,紮實開展「三有三上」訂單扶貧行動,著力解決貧困戶農產品「賣難」問題,達到以訂促銷、以銷促產、以產增收的目的。據不完全,目前全縣消費扶貧訂單2796萬元,已消費2086萬元。
二、主要成效
(一)為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匯聚了新力量。「萬企幫萬村」行動開展以來,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廣泛參與、鼎力支持。5年來,全縣共組織151家企業與23個鄉鎮134村(其中深度貧困村38個)進行對接,實施產業項目數175個,先後投入獎金6500多萬元,帶動貧困戶1.13萬戶,貧困人口4.3萬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改變了精準扶貧靠政府投入的單一模式,拓寬了扶貧資金投入渠道和領域,豐富了精準扶貧模式,緩解了縣財政投入不足的壓力,為貧困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助力脫貧攻堅探索了新模式。「萬企幫萬村行動」的成效不僅表現在幫扶了多少貧困村,使多少貧困戶脫貧,更關鍵的在於廣大民營企業因企制宜、因村制宜、因戶施法,走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參與扶貧之路。如康華公司通過「公司+產區+基地+大戶」模式,在7個鄉鎮36個村發展人工種植粽葉產業,直接帶動1935戶少數民族家庭粽葉致富,戶年收入達2萬元。在龍潭坪鎮紅軍村成立了粽葉專業合作社,全村424戶1481人從事野生粽葉採摘,人均收入達6000多元。官地坪鎮藤椅扶貧工廠實行訂單式扶貧,貧困戶通過參加藤椅編織培訓後,按件領取工資,並在馬合口、瑞塔鋪等鄉鎮設立分廠,帶動379戶貧困戶就業,人均增收2.5-3萬元。
(三)為助力脫貧攻堅激發了新動力。通過企業產業、就業幫扶,推動企業進入貧困村,實現企業與群體有效對接,著力解決了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淡薄、「等靠要」的思想,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提升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創業就業的參與度,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三、主要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總商會社會扶貧工作之所以取得工作實效,這與我們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建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分不開的,我們在抓好扶貧工作日常工作機制建立的同時,加強與政府部門的銜接溝通,注重挖掘工作中的典型,善於統籌利用社會各方力量,確保幫扶精準發力和落地見效。
(二)堅持精準扶貧。總商會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利用自身的影響力、組織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做細做實幫扶工作,突出「精準」二字,確保幫扶取得實效。一是精準摸底,在組織實施扶貧項目前,先到貧困村對接,開展走訪和調研,確實弄清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現狀和需求,分析貧困產生的原因,確定幫扶措施。二是精準派企,分析企業自身規模和特點,結合企業上下遊產業鏈及布局需要,做到因鄉因村因戶派企,避免聯繫企業幹不成事、幹不了事。三是精準施策,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擺在突出位置,突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注重長遠持續增收,企業原則上不直接給聯繫戶捐錢捐物。
(三)創新扶貧方式。一是實施「電商+貧困戶」。在企業的支持下,一部分有能力的貧困家庭積極參與電商平臺,銷售蜂蜜、臘肉、山野菜等農特產品。通過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方式,發展35個貧困戶開辦電商服務平臺,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500多元。二是「合作社+貧困戶」。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扶貧新思路,引導845戶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加入各類合作社,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