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包括紫雲在內的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著我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喜訊傳來,貴陽市農投集團上上下下歡欣鼓舞。因為這個脫貧攻堅的成績背後,有貴陽農投人的堅守和付出。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88個縣中有66個貧困縣。貴陽市農投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在這場輸不起也不能輸的脫貧攻堅戰中奮勇擔當、主動作為,率領旗下企業帶著團隊、資金、項目、技術、服務,紮根苗嶺深處、烏蒙山麓、麻瑤腹地,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消費扶貧,以實幹實績踐行使命和承諾。
實施扶貧產業項目86個,覆蓋全省37個縣,覆蓋農戶37972戶1504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922戶102932人……2016年以來,貴陽市農投集團從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方面不斷發力,探索出脫貧攻堅的農投戰法、農投經驗,向貴州人民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扶貧答卷。
把握精準要義 發展特色產業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振興鄉村的長遠之計,而這也是貴陽市農投集團的強項。
經過多年改革發展,貴陽市農投集團已逐漸形成乳業、生態養殖、蔬菜產業、糧食產業、市場流通、農產品加工、農村金融「6+1」的主業板塊。在投身脫貧攻堅戰場中,貴陽市農投集團把產業扶貧作為重點,通過走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營、協同化推進的新路,緊扣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只有解決好發展什麼產業的問題,才能把握好「精準」的要義。
在高海拔的威寧縣建設喜涼蔬菜基地,在望謨縣樂旺鎮引入樂旺河上遊河水建設陸基生態漁業養殖基地……每到一個貧困縣,貴陽市農投集團都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充分調研,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突出、規模大、標準高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目前,貴陽市農投集團已在貴陽市域、全省「9+3」縣(區)和貴陽結對幫扶縣等37個縣,實施蔬菜、食用菌、生態漁業、生豬、蛋雞等扶貧產業項目86個。
為促進產業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貴陽市農投集團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成立蔬菜、食用菌和畜禽水產養殖產業項目指揮部,集團主要領導定期深入「9+3」各貧困縣產業基地指導工作、解決問題;針對長順、望謨、羅甸、印江、鎮寧、紫雲、水城和納雍8縣,分別成立結對幫扶工作組;整合集團力量,派駐40個工作組、21名幹部,駐點86個基地,在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派駐生產突擊隊,加強現場運營管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長順縣的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到建成淨菜加工車間,從望謨縣的生態漁業基地到生豬養殖基地,從納雍縣的蛋雞養殖場再到從江縣的食用菌產業園……如今,貴陽市農投集團的幫扶產業在全省處處開花,結出了脫貧致富的累累碩果。
聚焦消費扶貧 助力黔貨出山
在位於烏蒙高原、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寧縣,連片的蔬菜基地讓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變成希望的田野。
今年初,貴陽市農投集團在威寧縣雙龍鎮建設萬畝標準化蔬菜基地,目前第二季種植的花菜已開始採收。
「銷售很好,正在分批採摘運往省內外市場。」貴陽市農投集團高山園區負責人秦天彪說,市場模式有三種,一是訂單式,銷往粵港澳大灣區;二是通過一級批發市場,銷往貴陽、湖北、湖南、福建等市場;三是零散銷售,已有不少省外經銷商來基地談合作。
在實施產業項目過程中,貴陽市農投集團堅持將完善的基礎配套、高效的生產設施和先進的生產理念、技術相結合,讓貴州的好山、好水、好土地生產出綠色、優質的農產品。
好產品種得出,更要賣出好價錢。貴陽市農投集團以貴陽大市場帶動全省大扶貧、為貴陽市場保供為抓手,充分發揮自身生產基地、一級批發市場、冷鏈物流、零售終端農商一體全產業鏈優勢,圍繞省內市場、東部市場、黔貨出山進軍營三大市場,強化產銷精準銜接,積極開展消費扶貧——
牽頭建成貴陽農產品物流園,設立2.2萬平方米的「貴州農產品銷售扶貧專區」,為全省88個縣(市、區)提供「免鋪位租金、免農產品進場費、免鋪位使用履約保證金」的專用檔口;
在全市開辦154家惠民生鮮超市,均設立了100平方米以上的「貴州綠色農產品產業扶貧銷售專區」;
實施農產品銷售「減、免、獎、補」政策,累計補貼金額超過2000餘萬元,累計減免費用1390餘萬元。
得益於完整的市場體系,今年以來,貴陽市農投集團累計銷售「9+3」貧困縣區農產品4.47萬噸;夏秋攻勢行動完成銷售本省農產品38.6萬噸,超額完成目標,實現了產銷兩旺。
同時,通過創建「山地貴爽」蔬菜品牌,實施「雙百工程」,加強自有品牌線上線下推介,初步形成貴州農特產品品牌體系,進一步助推「黔貨出山、風行天下」。
扶志扶智並重 激發內生動力
整枝、引蔓、掐尖、打花……在榕江縣車江壩區蔬菜基地的黃瓜種植大棚裡,來自榕江縣忠誠鎮安樂村的王誼瓊忙碌著。
「在家門口打工,我很滿足,工作也輕鬆。」王誼瓊說,在外務工十多年後,終於實現了賺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的願望。
全年均可生產的江壩區蔬菜基地,每年可提供就業機會30萬人次,其中主要是土地流轉戶、貧困戶及當地農民。
提供就業機會只是貴陽市農投集團建設扶貧產業項目帶來的「福利」之一。
「我們始終把保障農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與產業發展同步受益,激發內生動力,一起創造和分享收益。」貴陽市農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祖澤說,通過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探索建立「三權分置、六紅帶動」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已累計兌現各類分紅2.62億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產業、項目,貴陽市農投集團還將技術、知識帶到貧困縣,邀請高校專家、經驗豐富的「土專家、田秀才」等,深入基地實施現場教學、田間指導、傳授經驗,扶志既扶智。
此外,貴陽市農投集團還建立了培訓和技術服務平臺,運用大數據推動農業「精準化」培訓和技術服務,在提升群眾素質上發揮了「助推器」作用。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我們備受鼓舞,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聚焦主業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對標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貴陽市農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樾表示,將在項目謀劃、運營等方面提高能力,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貴陽日報
編輯:楊秀攀
審籤:魏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