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航拍圖。瞿宏紅 攝
紅網時刻記者 郭千千 沅陵報導
這裡,位於全世界最神秘的北緯28度,土家人的母親河酉水串起了無數無法解讀的歷史遺存和神秘獨特的自然風景。萬山疊聳,千水交合,形成了一條美麗的山水與民俗文化齊美的景區帶。懷化市沅陵縣——它是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天堂,也是湖南省版圖面積最大的貧困縣。
全縣328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53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2.86%降至目前的4.22%。2019年擬退出33個貧困村,脫貧17673人。脫貧摘帽的號角早已吹響,扶貧的觸角遍及沅陵各個角落。
產業發展「路子廣」 脫貧攻堅「動力足」
6月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位於沅陵縣官莊鎮的辰龍關碣灘茶莊園裡早已駐足了數十名採茶女,她們戴著鬥笠,背著茶簍,正仔細採摘著茶鮮葉。群山環繞間,茶田如階梯般錯落而下,入眼皆是蒼翠綠意,清秀景象。
湖南辰龍關碣灘茶莊園裡,姑娘們正在採茶。
「採茶的話,一個月平均有1500元,多的時候有3000多元。」家住官莊鎮界亭驛村的蔡桂蘭有著嫻熟的採茶手藝,手起手落間,一片片嫩綠的鮮葉就落入了茶簍中。蔡桂蘭今年62歲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莊園採茶之前,她和兒媳、孫子在家種著幾畝田地,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拮据。「年紀大了,不好找事做。」蔡桂蘭說,莊園的建成改善了蔡桂蘭的生活,她將家裡的5畝田地流轉給茶業公司,每年每畝能有300元的租金。2018年,蔡桂蘭一家成功脫貧。
「很多村民家裡有茶田,他們自己種植茶樹,以村為單位將茶鮮葉以市場價賣給我們,我們再加工、包裝和銷售。」湖南辰投碣灘茶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全珍霞告訴記者,公司每年自產自銷的鮮葉僅5噸,從村民手中收購的鮮葉為15噸,提供鮮葉的村民每戶每年可獲利5000元左右,其中貧困戶有3000多人。全珍霞表示,每到採茶季,公司會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茶園培管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茶田。
2016年,沅陵縣委、縣政府開闢產業扶貧新路徑,依託官莊鎮交通區位優勢、茶葉產業基礎和生態旅遊資源,啟動「辰龍關莊園」項目建設,包括建萬畝高標準生態示範茶園基地,開發界亭驛茶馬古道、辰龍關古戰場遺址及高華山禪茶文化,打造一個集茶文化旅遊、養生、休閒、體驗為一體的觀光帶。項目實行資源合股、農民合作、社會合力、產村一體的「三合一體」產業扶貧新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完善利益聯結,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固定受益,長期受益,助力精準扶貧見實效。
在沅陵縣太常便民服務中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向華電子太常「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忙著組裝電子零部件。沾膠、拆角……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我們這個『扶貧車間』共安排200多人就業,絕大多數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的貧困勞動力。」該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鄉村開設『扶貧車間』,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用工貴和場地問題。「前來務工的貧困戶每月保底收入為1500元,根據做工的多少還有『提成』。」開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也讓貧困戶看到了脫貧新希望。
近年來,沅陵縣委著力實施「五+五」產業體系助力脫貧攻堅。即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水利水電、電子信息、碣灘茶業、生態文旅「五大百億產業」,積極推進糧油作物、林藥果蔬、畜禽水產、特產加工、電商物流「五大配套產業」。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項目、一戶一產業工人」,興辦「扶貧車間」和特色產業園區。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貧困人口29894戶101640人通過產業幫扶助力脫貧。
升級特色鄉村旅遊 拿起脫貧攻堅「金鑰匙」
沅陵縣借母溪鄉借母溪村航拍圖。
乾淨整潔的鄉村小道,鱗次櫛比的古樸吊腳樓旁,許多遊客正在盡情地休閒娛樂……6月5日,記者一行抵達沅陵縣借母溪鄉借母溪村,眼前一片熱鬧景象。
借母溪村地處沅陵大山深處,以前,因交通不便,沒什麼產業,村民十分貧窮,在進出村裡的路沒有修好之前,村民們要出去,只能跋山涉水,來回要八九個小時。現在,水泥路通到了村門口,進出十分方便,村容村貌也大為改觀,許多村民在家鄉做起了生態產業,慕名而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近年來,在沅陵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借母溪鄉堅持「生態立鄉、旅遊興鄉」的總體發展思路,立足借母溪獨特的資源優勢,把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群眾增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來打造。如探索「公司+村集體+農戶」旅遊扶貧新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創辦農家樂、發展旅遊產品等,同時,大力拓展電商、微商等新型營銷手段,讓更多村民在服務旅遊中增加實際收入;鼓勵村民以資源、資本、勞力等多種形式入股,直接參與旅遊公司經營,做到「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來勢喜人。
「在外打工一個月也就3-4千元,還不能照顧家裡,不如在村裡做點生意。」村民符元生說。45歲的符元生原本在廣東打工,一年難得回家一次。漂泊在外,沒能陪伴父母一直是他心中的痛。2015年,符元生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變化,毅然決定留了下來,把家裡的四合吊腳小院修葺一新,開起了「溪水邊」農家樂。遊客來到他家,既可以吃農家菜,還能燒烤、露營。
「每年暑假生意最好,2018年賺了快10萬元。」談到去年的收入,符元生笑得合不攏嘴。也是在去年,他們一家成功脫貧。「以後希望能蓋起兩層樓的房子,打造民宿供客人居住。」現在,符元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他說,「來借母溪的遊客越來越多了,這裡山好、水好,空氣好,遊客很滿意。」
據統計,2018年借母溪景區共接待遊客31.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875萬元,鄉村旅遊直接聯結貧困人口308人,惠及貧困人口653人。
辰龍關、二酉山等景區發展如火如荼,充滿土家族風味的胡家溪景區營業在即……2018年,沅陵縣接待遊客55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3.2億元,分別增長18.3%和21.6%,帶動貧困人口17560人脫貧,人均年增收3800元。目前,沅陵縣正積極融入張家界旅遊圈,已與張家界市、懷化、長株潭、河北省邯鄲市等地籤訂了6條旅遊專線,輻射了重慶、貴州、江西、湖北等周邊省市。全縣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8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家,有旅遊企業17家,從業人員6588人,其中貧困人口1256人。
「四跟四走」走出脫貧致富路
近兩年來,沅陵縣脫貧攻堅成果頗豐,共實現25430戶91470人脫貧,120個貧困村退出。
近兩年來,沅陵縣脫貧攻堅成果頗豐,完成了階段性減貧任務、完善了一批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貧困群眾生活、興辦了一批農村特色產業,探索了如創辦扶貧車間、「三合一體」產業扶貧模式、「流動黨建+勞務扶貧」和旅遊扶貧等本地脫貧路徑,共實現25430戶91470人脫貧,120個貧困村退出。
「我們將按照『四跟四走』的模式,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沅陵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易中華表示,下階段,沅陵縣將繼續完善和落實已出臺的農業、旅遊、茶葉、扶貧車間等產業扶貧獎補政策,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完善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產業幫扶」。同時,實施四大增收舉措,發展生產增收,如碣灘茶業、糧油作物、林藥果蔬、特產加工、畜禽水產、電商物流六大農村特色產業;突出就業增收,繼續創辦扶貧車間,同時促進縣工業園區、鄉村產業園就業和扶貧特崗就業;激勵創業就業,大力實施激勵政策,鼓勵有為人士進行創業就業;興辦旅遊增收及生態補償增收等,全力實現年底貧困縣摘帽。
來源:紅網
作者:郭千千
編輯:李麗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6/11/558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