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子淵,今年32歲,2018年7月被派到生聯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員,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能參與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戰鬥」,我倍感光榮。 離開家後,我吃住在村裡,村民組就是我的家,長輩都是我的父母,小孩們都是我的孩子,年輕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負責的村民組叫侯家院,這裡的一切我都得管,不管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初到組上的時候,基礎設施差,村莊環境整體亂象,可以說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眾精氣神打不起來,滿是蹉跎的樣子。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心想,這是一個棘手且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天夜裡,我來到組長候德順家中,和他交流後,就在當晚召集村民組的群眾們開會。通過群眾會調動起群眾對村莊環境治理積極性,趁著國家脫貧攻堅的好政策,群眾的「志」與「智」都有所提升。群眾擼起袖子就是幹,串戶路做好了基礎,活動廣場初見雛形。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家家門前都通了硬化路,建成了活動廣場,大夥對改善環境的決心,令人動容,讓我工作信心倍增。隨後我們爭取到了資金,建好了侯家院的休閒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村莊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人居環境的改變,讓群眾精氣神大有改善。曾有打工回家的小哥以為走錯了路,家鄉的環境居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改變,源於組上的群眾黨員們發揮了帶頭作用,得到了群眾的全員配合。
組上曾經的貧困戶給我來電話,說現在她是社區的幹部,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貧困戶到社區幹部,她的生活在改變,國家富強、群眾享福,今後她更要回饋社會。 在村裡生活三年了,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故事道不完,在這段青春時光裡,我選擇奉獻永不後悔,這裡給我的一切,一生都不會忘記。為群眾服務,辦好事,辦成事,一切從群眾出發。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