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論脫貧攻堅 ▄
關於扶貧、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重要論述。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將對脫貧攻堅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得到更多啟發。
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
我們黨員幹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在內蒙古調研考察時的講話
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014年6月23至24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的重要指示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
脫貧和高標準的小康是兩碼事。我們不是一勞永逸,畢其功於一役。相對貧困、相對落後、相對差距將長期存在。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踏踏實實做這個事,不能搞數字遊戲。考核要有正確導向,起到促進作用。
——2016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
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開發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銜接。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雲南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來源:求是網、新華網)
脫貧攻堅,就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圖為美麗的花都紅山村。
▄ 審題、立意與寫作技巧 ▄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也能看出,脫貧攻堅既宏大又平實。
說它宏大,是因為它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是全人類迫切期盼解決的難題。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寄託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希冀,也濃縮著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情懷。
說它平實,則是因為它其實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陝北黃土高原老百姓的眼中,脫貧攻堅是從「能吃飽肚子」到吃上「淨顆子」,從「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到「幹活挑著金扁擔」。
那麼,面對這樣的主題,怎麼才能駕馭好,寫得出彩呢?
其一,要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切入口。
審題是寫作的第一要務,要審準作文材料的內容與含意,審清材料的關聯。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之上,明晰寫作任務,同時,找到合適的切入口。(溫馨小提醒:寫作之前,最好先列個提綱,把文章骨架搭好。)
關於脫貧攻堅,切入口很多:
可以將視野擴展至全球,談談扶貧、脫貧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如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為貧困群眾帶去資源、技術和發展思路,形成全國上下攻堅的合力;如精準扶貧通過精準「滴灌」提高扶貧效率,貧有百樣、困有千種,扶貧就有千百種方案;如產業扶貧為脫貧攻堅製造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發展產業讓農民從田間走向車間,鼓勵創業催生無數致富能人⋯⋯
也可以縱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戰貧史,將脫貧攻堅與初心、夢想和奮鬥聯繫起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正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時代號角,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關鍵性的一環。
還可以深入到精神層面,關注精神脫貧和教育。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有人或許會問,切入口如此之多,怎麼才算是合適的?不妨選擇自己感受較深或較為熟悉的點入手,這樣也可以讓自己「有話說」。
其二,要寫出自己的思考,展現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文章要寫得好,「有話說」只是基本。如果只是將平時積累的相關內容的材料生硬地拼湊在一起,這樣的文章往往沒有「靈魂」,顯得空洞、無趣。怎麼才能給文章注入「靈魂」,讓其生動起來呢?那就是要將自己的認識與思考融入其中,而對於像脫貧攻堅這樣的主題,還應該將新時代青年的抱負與擔當也融入其中,要將自己置於國家乃至世界的大格局之中,將自己的未來與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
就拿精神脫貧和教育來說,就可以考慮通過材料的靈活運用,將話題引至青年的擔當上。以下三個例子僅作為參考:
教書近40年的陳立群,從在杭州為貧困學子創辦宏志班,到退休後分文不取前往國家級貧困縣任中學校長,一路用愛與責任呵護貧困學子的求學夢;
「最美奮鬥者」謝彬蓉,在空軍服役20年、已是高級工程師的她,退役後選擇到海拔3000餘米、交通不便、缺水少電的鄉村學校支教,一待就是6年;
「不希望外界認為農村孩子就該怎樣」的青年教師顧亞,在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寨海嘎帶著孩子們彈吉他、敲架子鼓,玩起了搖滾,為他們打開一扇學習音樂、熱愛藝術的大門,讓他們看到人生更加豐富的色彩和更多的可能性。
——將老中青三代教育人放在一起,其實就是在傳遞一個信息,即通過教育推動精神脫貧,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而這場帶給無數人改變命運希望的「接力跑」,需要有擔當的青年來做「接棒人」。
通過教育推動精神脫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圖為華南理工大學幫扶孔美村小學生冬令營。
▄ 素材運用和參考文章 ▄
關於脫貧攻堅,有太多的素材可以選取。我們不僅要注意選取「經典」素材,如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十八洞村、焦裕祿精神等,而且也要多運用一些時效性強、生動鮮活的素材,如「懸崖村」搬遷、用直播電商推銷木耳的柞水縣金米村等。寫作時要像將軍調配士兵一般,對素材進行取捨,讓其為己所用,有力地支撐自己的觀點,為文章增色。具體怎麼運用,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幾篇文章:
(1)以時不我待精神衝刺脫貧攻堅
(2)推動電商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
(3)「懸崖村」搬遷,決戰脫貧攻堅的縮影
最後,祝各位同學下筆如有神,寫出好文章,取得好成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胡俊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高鶴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許曉芳
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