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黃卓君)
開展脫攻堅以來
在黨委政府帶領下
全州各族群眾
不畏貧中之貧所困
不畏堅中之堅所懼
不畏難中之難所惑
在15.37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
拔「窮根」
摘「窮帽」
改「窮業」
綻放出一朵朵幸福格桑花
.....
漢戈花海
道孚縣沙江村萵筍基地
我州自然條件惡劣,平均海拔4112.8米,年平均氣溫7.8°C,是全省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地區。同時,我州地處長江上遊,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貧困程度深,18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2013年底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360個、貧困人口51775戶220289人,是全國「三州三區」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和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全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重要組成部分。
理塘縣萬畝生態蘿蔔採收忙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帶領下,全州各族群眾不畏貧中之貧所困、不畏堅中之堅所懼、不畏難中之難所惑,在15.37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拔「窮根」、摘「窮帽」、改「窮業」。2018年7月31日,瀘定縣由省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4月28日,康定市、丹巴縣、九龍縣、鄉城縣、稻城縣由省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2月14日,根據省政府網站發布的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面向社會徵求敘永縣等31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意見的公示,包括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得榮縣等12個縣。至此,我州實現全域脫貧摘帽,甘孜大地處處綻放出一朵朵幸福格桑花。
石渠縣鄧瑪生態觀光園區
親切關懷
一心赤誠為脫貧
雅江縣松茸產業園區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民族地區的貧困群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親臨甘孜視察,開出一張張脫貧「方子」。黨中央、國務院把甘孜州列入「三區三州」特殊支持。省委、省政府堅持實施十項民生工程助力脫貧。州委、州政府研究出臺一攬子《決定》《意見》《方案》推進脫貧攻堅,書記、州長親自「掛帥出徵」,堅持由「雙組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層層籤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落實「四級書記」抓攻堅,建立執行高效、互聯互通的指揮、責任、政策、幫扶體系。省內16名省級領導聯繫指導,中央國家機關、廣東省、省直部門和成都市、瀘州市、宜賓市等兄弟市四海匯聚、八方支援、戮力攻堅,凝聚起了甘孜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道孚縣魯都新村
這裡是戰場,沒有戰火硝煙,卻同樣艱苦卓絕;這裡是戰場,沒有浴血拼殺,卻同樣氣壯山河;這裡是戰場,沒有槍林彈雨,卻同樣英雄輩出。2698名第一書記、24555名扶貧幹部,足跡踏遍甘孜大地每一寸土地,在缺水缺土的貧瘠之地,潤澤民心、紮根人民;在大山重重的偏遠之地,向山而立、扛起重任;在貧困堡壘的攻堅之地,衝鋒陷陣、愈戰愈勇。更是有22名攻堅戰士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用生命兌現黨旗下的錚錚誓言,用靈魂播撒下幸福的種子,他們殉職時最小的僅23歲。
攻堅克難
演繹甘孜變遷
巴塘縣地巫村搬遷前
巴塘縣地巫村易地搬遷後集中安置點
我州堅持定向「噴灌」、定點「滴灌」的精準理念,累計投入資金568億元,重點實施住房安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產業就業等「七大攻堅」,探索出從「憂居」到「優居」,從「苦業」到「樂業」一步跨千年的變遷之路。「精準扶貧」的溫暖、「精準脫貧」的喜悅蕩漾在甘孜家家戶戶、山山水水之間,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數據量變看甘孜新氣象。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州向一個又一個貧困堡壘發起總攻,瞄準雅礱江上遊4縣交界地區24個深度貧困鄉鎮集中攻堅,實現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13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2.5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一組組鮮活的數字,凝聚了全州幹群辛勤的汗水和欣喜的淚水,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彈奏出改變貧困的最美樂章。
從基礎蛻變看甘孜新面貌。我州把民生改善作為第一要務,把基礎設施納入重點攻堅,實施各類住房建設11.3萬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鞏固提升972個貧困村安全飲水工程,「放心水」解放了「背水姑娘」;改造提升2252個村電網,把光明和溫暖送進牧民的新居;建成通鄉油路3696公裡、通村硬化路21894公裡,農村公路通車裡程全省第一,高速從無到有,空中交通金三角已形成,川藏鐵路全面啟動;改造提升2085個村通信網絡建設,鑄就貧困群眾脫貧網絡通達路。甘孜人民收穫了「氈房」變「樓房」,「水桶」變「水管」,「油燈」變「電燈」,「土路」變「油路」,喊「話變」變「電話」的「民生禮包」。
從幸福漸變看甘孜新活力。甘孜一個個熱火朝天的攻堅場面振奮人心,一項項拔地而起的增收工程溫暖心田,「三創聯動」相得益彰,「六大戰略」風生水起,全域旅遊日益火爆,立體生態特色農牧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雛形顯現,3個脫貧奔康百公裡綠色生態產業帶、2個百萬畝特色農林產業基地、全國最大羊肚菌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甘孜大地。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電商扶貧日益火紅。農牧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絕對值,自2014年來年均增加1132元,自2016年起連續5年增幅超過20%,2020年收入是精準識別時的4.5倍,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從動力轉變看甘孜新篇章。堅持志智「雙扶」,創新實施「潤育工程」五大行動,紮實推進「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興辦「農民夜校」,惠及群眾685萬人次。農牧民聽黨話,跟黨走,紛紛以主人翁的姿態與貧困搏鬥;各族幹部群眾謀發展、求富裕、奔小康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懷著「黨的政策好,努力向前衝」的感恩之心,跑出了甘孜脫貧奔康的「加速度」。
致富奔康
風景這邊獨好
白玉縣試驗種植基地菊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辛勤付出終有回報。我州堅持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用汗水叩開幸福之門,用雙手敲開致富之門,在現行標準下,實現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三大指標回歸「零」的狀態,讓脫貧摘帽的勝利戰旗高高飄揚在每一個深度貧困山頭。2018年、2019年,我州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綜合評價連續兩年衝入全省「好」的方陣;2019年12個摘帽縣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全部為「好」。創造了甘孜扶貧減貧史上最好成績。這是一張「英雄榜」,凝聚了甘孜兒女的堅定信仰和無悔堅守;這是一幅「全景圖」,記錄了甘孜兒女2000多個日日夜夜,披荊斬棘、不眠不休的身影;這是一首「壯麗詩」,奏響了甘孜兒女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扶貧最強音。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甘孜兒女將沿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州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描繪的新藍圖,不忘初心、砥勵前行,把甘孜脫貧樂章融進中國激越的交響,把雪域奔康頌歌匯入華夏春天的合唱,紮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推動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建設再上新臺階。
道孚縣協德鄉中心校
審核:黃良富 責編:肖宵 編輯:澤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