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在全國上下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重慶湧現出許多用奮鬥戰勝貧困、用奮鬥創造幸福的脫貧典型和扶貧先鋒。作為重慶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扶持的品牌欄目,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緊跟時代重要議題,持續創新策劃理念,製作播出了脫貧攻堅系列特別節目《決戰決勝 奮鬥有我》。特別節目將視角對準脫貧一線的奮鬥者,用心用情講好脫貧故事,展示扶貧成果,以時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磅礴偉力。
一、聚焦脫貧攻堅偉大創舉,記錄時代足印
脫貧攻堅戰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人類減貧史的偉大創舉,其力度之大、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百米衝刺之際,9月22—24日,《謝謝你來了》推出脫貧攻堅系列特別節目,足見弘深寓意。節目以奮鬥為內核,通過邀請不同嘉賓到場,從多個視角、多個層面詮釋脫貧攻堅。第一集《奮鬥·闖出幸福》邀請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講述他和村民「絕壁鑿天路」的傳奇壯舉;第二集《奮鬥·拼出幸福》對話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鄒小珍、向大忠夫婦,回顧夫妻倆走上致富路的自強歷程;第三集《奮鬥·創造幸福》請來奉節縣平安鄉扶貧幹部高成國,訴說他在幫扶路上的點點滴滴。從脫貧帶頭人到脫貧群眾再到扶貧幹部,節目以點帶面地展現了巴渝大地的脫貧實踐,反映了扶貧政策的精準到位、扶貧幹部的傾情實幹和脫貧群眾的勤懇自強,彰顯了脫貧攻堅事業的重大意義與可喜成果,為時代記錄了堅實的奮進足印。
二、講述冒熱氣的脫貧故事,傳遞時代溫度
脫貧故事發生在偏遠山村,發生在田間地頭,發生在安置點建設現場……《決戰決勝 奮鬥有我》節目的特別之處在於,將這些故事的主人公請到演播室,以親歷者講述的方式呈現鮮活的脫貧故事,展現真實的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小切口見大情懷,令人可感可知,極富感染力。
如《奮鬥·闖出幸福》中,毛相林講述了他勵志改變家鄉貧窮面貌、開鑿「致富路」的心路歷程。他和村民歷時7年,用血肉之軀在懸崖絕壁上鑿出長8公裡的「天路」,徹底打通了下莊村與外界聯繫的通道,並逐步發展起「三色經濟」,鑿出幸福生活路。《奮鬥·拼出幸福》中,鄒小珍、向大忠夫婦言辭樸實地憶及他們學習技術、就近務工、種植作物和經營農家樂的奮鬥經歷,講述勤勞雙手如何拼出嚮往的生活、拼出穩穩的幸福。而《奮鬥·創造幸福》裡,扶貧幹部高成國提起群眾情深意切,他在平安鄉積極參與村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首創「三統一分二返」種植模式,首建全鄉第一個安置點,帶領群眾創出幸福。這些故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配合實地採訪、歷史照片、VCR影像等綜藝化表現方式,將觀眾帶到火熱的脫貧一線,讓他們看到共鳴的細節,看到奮鬥的軌跡,看到脫貧攻堅的價值理念如何落在細處、落在實處,進而在心中留痕,感知到時代的溫度,激蕩出久久的迴響。
三、凝聚中國夢的奮進力量,鳴奏時代鏗鏘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既是全國脫貧攻堅事業的縮影,也是中國故事的精髓,更是中國精神的貼切體現。《決戰決勝奮鬥有我》特別節目用微距敘事解構宏大議題,凸顯了每個脫貧攻堅奮鬥者身上的時代精神,讓人收穫感動,也備感鼓舞。毛相林的脫貧路上,有物資匱乏的無奈,有失去同伴的悲痛,但更多的是「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的堅韌和豪情,再現了「愚公精神」之於新時代的巨大價值。鄒小珍出身貧苦,但身貧志不貧,她勤奮好學、吃苦耐勞,不僅改造了一度好吃懶做的丈夫,還成為全村脫貧典範,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用行動詮釋了勤勞勇敢、自強自立的中華美德。高成國的身上,則凝結著一代代扶貧幹部「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擔當,續寫著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特別節目述說的脫貧故事既包含著黨和政府精準施策、一戶一法、扶智扶技的傾情傾注,也蘊含著廣大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向上力量,兩者交相輝映,顯得深刻而雋永,不僅使中國精神得到進一步的淬鍊,也為脫貧攻堅這一從鄉村開始的「中國夢」激蕩出強大的脈動,鳴奏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時代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