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份正式啟動,13個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東西南北中,行程上萬裡,歷經90多天採訪、錄製和製作,從300個選題中挑選出18期節目,近40位新時代奮鬥者的故事,從9月9日至10月7日,橫跨9、10兩個月份,連續4周播出,800分鐘的播放量,這次名為「愛國情·奮鬥者」的系列特別節目,創下了《謝謝你來了》開播以來最強主題編播季,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用心、用情、用力的厚禮。
一、用心謀劃:高起點站位,最強主題編播。
1、立意高:畫像奮鬥者,立傳新時代
《謝謝你來了》此次系列特別節目的創作思路源於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中會議代表時的一段講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在策劃之初,特別系列節目確立「愛國情,奮鬥者」的主題,畫像奮鬥者,立傳新時代,以記錄、再現和謳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
《謝謝你來了》用一系列生動鮮活的新時代奮鬥者故事抒寫出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近40位新時代奮鬥者,他們有來自太行山區年近五十,牢記烈士遺志,用奮鬥精神帶動鄉親抒寫老區新貌的村支書;有築夢航空,用一把小小銼刀譜寫出最美青春奮鬥曲的航空人;有奮戰在雪域高原用教育開啟貧困藏族學生人生夢想的「校長爸爸」;有從殺豬匠成長為爆破高級技師的中鐵人;有創業奮鬥詮釋幸福的博士快遞哥;有用科技力量開啟盲人光明之路的信息無障礙工程師;有用網絡直播帶動家鄉脫貧致富的貴州侗族七仙女團隊;有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紮根農村助力新農村建設的女博士……透過這群平凡而偉大的奮鬥者的視角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新中國70年砥礪奮進,天翻地覆的變化」。
2、最強主題編播:時間跨度大,內容涵蓋廣
弦歌七秩,壯麗詩篇。從滿目瘡痍到富足強盛,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也離不開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砥礪奮鬥。為了最大程度地再現這部奮鬥史詩,此次系列節目無論是在時間長度和人物廣度都堪稱最大的一次編播。
從時間上來看,此次編播從9月9日到10月7日間,歷時一個月,每周4期,其中10月2日至7日,連續6天播出。時間跨度如此之長,橫跨9、10兩個月份,從《謝謝你來了》開播以來尚屬首次。節目裡所展現的故事時間也從上世紀抗日戰爭時期跨度到本世紀新時代,在時間廣度上較為全面地再現了中華兒女們篳路藍縷,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圖景。
從內容上看,故事中的奮鬥人物來自各行各業,講述內容豐富、多樣。這些奮鬥者既有新中國建立的親歷者,也有和平年代的建設者,改革開放的弄潮者,更有新時代的奮鬥者。他們來自不同領域和地域,有著不同的性別、民族。他們是大國工匠、脫貧致富帶頭人、時代楷模、文化傳承人······他們有著同一個名字——奮鬥者。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貢獻,他們是普通的小人物,也是時代的大英雄。通過近50位不同身份的奮鬥者講述描繪出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壯麗70年。
二、用情共鳴:摒棄小情感,突出大情懷,小切口營造大故事。
此次系列節目,選材注重突出「愛國情、奮鬥者」主題。節目以感恩個人進入,感謝時代落腳,歌頌祖國升華。節目把關注重點從夫妻家人之間的小情小愛轉移到了人物的奮鬥精神和奮鬥史,也著重表現了人物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更展現了時代發展、國家強大對人物的影響,從而讓國家發展與個人奮鬥、時代變遷與個體命運緊緊地相連在一起。
為了避免正能量虛浮於空,一味的宏大敘事,節目中的人物故事講述力求既有時代性,也有貼近性。從人物關係的構建,到節目短片中的人物訴求,故事講述的切入點,都力爭「小而活」。每一個小切口都生動的指向奮鬥者不屈服於命運,奮鬥向上的精神。
10月4日播出的《喚醒》這一期節目中,雖然表現的是繼承老區革命精神,帶動村民奮鬥致富的故事,但是卻從村支書被人誤解為「傻子」的小切口進入,通過他十幾年如一日上山尋找八路遺骸背「回家」的傻事,一步步引出他要用老區革命精神喚醒村民,逐步改變村貌,建設家鄉的大事件,使得整個奮鬥故事有了更多貼近性,帶入感,更具鮮活的時代特徵。
9月19日播出的《艮》這一期節目被致謝人孫長亭曾經是戰場英雄、帕運冠軍,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艮勁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節目並沒有直接道出被感謝人的豐功偉績,而是通過一個被他幫助過的截肢青年成長的點滴故事,一步步引出孫長亭背後的奮鬥故事,生動鮮活,震撼且極具溫度。
9月9日播出的《追垃圾的人》這一期節目中文學女博士紮根農村,執著於垃圾分類工作,以此推動建設新農村,做的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奮鬥者故事。但是因為故事中涉及到的垃圾分類的工作專業性較強,直接講述難免生澀。為了更鮮活的講好她的奮鬥故事,節目中不斷拋出鮮活細節,如女博士不喝瓶裝礦泉水愛較真的生活細節,讓原本有隔離感的工作內容因為人物形象的生動鮮活有了更多可看性。
9月11日播出的《辣醬書記》這期節目,以新上任的村支書被村民趕出門為切口進入,進而勾連出更深更廣帶領村民脫貧的故事。在扶貧攻堅的過程中,落後偏遠的山村裡,很多村民們對第一書記往往都會帶有偏見,而新的思想與守舊的觀念之間的衝突更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以小的切口進入,引發大共鳴,完成主題的升華。此次《謝謝你來了》系列特別節目就是通過這些細節引發觀眾的興趣與共鳴,進而讓觀眾跟隨當事人的奮鬥歷程一起共情。
三、用「力」突破:踐行「四力」,我們在路上!
1、結硬寨、打呆仗,執行有力。
13個攝製組盛夏季節足跡踏遍祖國東西南北中,行程上萬裡。其背後的艱辛付出滋味百般,用《校長爸爸》這期節目編導廖安建的一句話說:「此次特別節目的採訪製作過程好比翻過了一座高山。」
9月10日播出的《校長爸爸》的故事發生在青海藏族自治區果洛州,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為了拍好這期節目的VCR,為了還原雪山上放牧的小女孩最真實的生活的狀態,從未上過高原的他們決定進入牧區。因為下雨,汽車開到一半就打滑無法前進,他們只好下車步行。雖正值盛夏,但雪山上溫度卻已是零度,在扛著幾十斤的設備步行了3個多小時後,他們耗盡力氣癱倒在與目的地相隔的一座大山腳下。「當時,心跳很快,呼吸困難,我真的很累。」編導廖安建事後回憶,「山太高,路太爛,感覺還有好遠,有點想放棄。這時,恰好看見烏雲飄走,天空放晴,藍天、白雲、草地、犛牛太美了。我想,翻過這座高山,山後風景一定更美,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嗎?」編導廖安建和攝像硬是全程靠著吸氧完成了一部風景優美、人物獨特的「大片」,最後,VCR成為全片亮點之一。而這對於參加特別節目製作的其他編導而言又何曾不是一次翻過「高山」的感受。
10月4日播出的《喚醒》這期節目中編導創紀錄的使用了7條VCR,為了能在短短兩天時間完成7條短片,為了儘可能的採訪到更多村民的心聲,儘可能的搶在滂沱大雨來臨前完成飛行器的拍攝,不停的在山裡和村子間見縫插針似的「往返跑」。為此編導魏賢良和攝像羅毅還驚惹了馬蜂,攝像羅毅被蜇中後頸。
10月2日播出的《握銼男人》這期節目,作為大國工匠的當事人方文墨,在我國先進飛機製造領域創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墨精度」,他的工作環境和細節是嚴格保密的。為了生動展現他的工作場景,豐富的細節畫面,身懷六甲仍執意堅守在一線拍攝的編導方麗和攝像張鵬,在被拍攝單位以保密為由拒絕後,千方百計、軟磨硬泡,最終才在當地單位提供的拍攝卡(事後把素材導出來)、限定拍攝區域、限定拍攝時間、全程「監視」下完成了多段精彩的VCR,讓節目具有了震撼的效果。
為了真實、生動、深刻的講好新時代「奮鬥者」的愛國故事,每一位編導在一線總會不期而遇各種難題,然後挖空心思的解決難題。編導王亞強為完成《追垃圾的人》這期節目的外景採訪和拍攝,同時和三家媒體PK,「搶奪」當事人,一路「追」著跑,他還風趣地說,「我成了追『追垃圾的人』的人」。《快樂拉祜族》的節目編導產麗娟為採訪到當事人,在中緬邊界的拉祜山寨中苦苦追隨1天,直到深夜11:00多才如願以償。《光明之路》編導張瓊新入職編導崗不久,第一次做雙盲人的故事,在家中花大量時間和當事人溝通,做好各種外採預案後,臨出發前一天晚上10點多,卻突然接到了當事人以突發要事為由謝絕採訪的電話,大哭一場後,晚上11點多電話做各種「遊說」,最終讓這個選題「起死回生」。《背影》節目的編導謝明芷最初為了聯繫上始終不接電話,曾對媒體有誤解不願接受採訪的當事人——大國工匠彭祥華,可以說是「迂迴作戰」,先致電當事人單位宣傳部,然後通過他們「施壓」當事人曉之以理,然後通過親身拜訪用敬業的工作精神「動之以情」,再和當事人的兒子建立好感,最終拿下這個選題……
2、綜藝化、多維度呈現,創作給力。
《謝謝你來了》一直以情感故事見長,故事講述如同涓涓細流,受限於情感節目真實性的需要,少有綜藝化的現場氛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而奮鬥本身就是幸福的。因此展現奮鬥故事的節目也應該是歡快的。因此,此次系列節目在綜藝化的表現手段上做出了很多的嘗試——第一書記現場推銷農產品,創造「文墨精度」的方文墨現場用銼刀展示妙至毫顛的技藝,貴州侗族七仙女在臺上載歌載舞,10年如一日紮根新疆致力於脫貧事業的七旬退休老漢極具精氣神的給力出場方式,致力於中國傳統戲法傳承的師徒現場極具互動感的魔術表演……這些現場綜藝化呈現手段,極大地活躍了現場氣氛,同時也同昂揚拼搏的人物特徵,奮鬥向上的主題相得益彰。
此次系列節目,為拓展故事講述的固有時空,首次在錄製現場運用手機視頻實時聯線,實時採訪,通過靈活多變的時空表現方式,豐富了節目的空間與內容。
例如在10月6日播出的《信念》這期節目,現場與身患尿毒症正在做透析的被幫扶人進行手機視頻連線,透過屏幕可以直觀看見千裡之外對方躺在病床上治療狀態。儘管他身患重病,但是那份透過手機屏幕不顧病痛急於表達感恩之情的願望卻是呼之欲出,直觀、真切、濃烈!現場多維度表現方式,增加節目真實感,可看性。
10月3日播出的《七仙女》這期節目,談及七仙女遭遇事業困境給予她們巨大幫助和支持的駐村第一書記時,與遠在貴州侗寨的駐村第一書記的現場視頻連線,直觀的人物採訪,美麗的侗寨背景,見人見景,生動鮮活,極具帶入感!
現場多維度表現方式,增加節目真實感,可看性。
3、全媒體、大矩陣傳播,宣傳發力。
在節目的宣推工作中,欄目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融媒體思維,主動出擊,積極造勢,配合頻道營銷部門,先後在衛視頻道、重慶衛視抖音號、頭條號、人民號、百家號、大魚號、學習強國重慶平臺、重慶衛視公眾號、《謝謝你來了》欄目公眾號8家新媒體平臺和《中國廣播影視》雜誌上分發推出欄目自製節目視頻總宣片3部,單期視頻宣傳片18部,雜誌專訪1篇,新媒體宣傳推文5篇,其中總宣稿2篇,單期節目3篇,微信微博宣傳18篇。在當期節目播出期間,當地電視臺和公眾號,還分別對節目宣傳片和微信推文進行了轉發。形成了立體綜合全媒體宣傳矩陣,是節目組配合頻道營銷部探索全媒體傳播方式的有益嘗試!
四.突破格局,提升質量,出效果。
此次特別系列節目,欄目組在頻道統一規劃下,有意識從主題、形式、編播上突破常態節目框架,用心、用情、用力提升節目格局和質量,收到一定的效果。
9月9號至10月7播出的《謝謝你來了》系列特別節目,在國慶黃金檔綜藝競爭激烈「戰場」,取得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排名8的成績。
系列特別節目播出後社會反響熱烈:
9月9日《追垃圾的人》節目播出後,當事人反饋表示非常滿意,稱《謝謝你來了》節目跟同類型的節目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看著舒服、自然。
9月10日《校長爸爸》這期節目播出後,許多曾經從這所福利學校走出的學生以及熱心觀眾在重慶衛視微信公眾號中留言:「感謝一路有你,校長爸爸!」,「太感動了!有這樣的校長爸爸......孩子們遇到了他,覺得他們很幸福,你們是最棒的!加油!」,「校長爸爸讓我再次相信純善、努力、真心可以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教師節快樂!」
當事人「校長爸爸」看完這期節目後給編導發微信說:
「看了,很多人都看哭了。教育局局長說回來了給我請客,他說你太偉大了,他還問我怎麼認識重慶衛視的記者的,感謝重慶衛視,這個節目太好了!」
9月24日播出《閃亮的日子》這期節目後,當事人非常激動,給編導發微信說:「2020年計劃我心裡已安排了,會更進一步,艱苦奮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到河南一定聯繫我,在河南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一定全力以赴。」
9月17日播出的《背影》這期節目當事人——大國工匠彭祥華反饋表示,從最開始的排斥到錄製完後的開心,這是一個讓他想不到的過程。錄製「謝謝」和錄製其他節目感覺完全不一樣,「謝謝」讓他眼前一亮,不像其他臺那樣只講高大上,一味背臺本,對他而言,講述過往生活點滴的同時,也是一種回憶,一種記錄,讓他與兒子關係更加親近。
10月3日播出的《七仙女》這期節目,在重慶衛視微信公眾號上能看到許多熱心觀眾的留言:「為貴州浪漫侗家七仙女團隊點讚!」,「在這群姑娘身上看到了一種勵志的力量,面對困難不放棄,沒有忘記她們的初心是什麼!!她們身上積蓄的力量一定會鼓舞我繼續前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
參加《七仙女》節目的當事女嘉賓在節目播出後致電編導稱這期節目真正的讓她們表達了自我,真實、感動,這是她們上過的其他電視節目中從未有過的......我們還漲了粉。
編導口中「越過一座高山」的感受是對《謝謝你來了》欄目組此次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別節目圓滿完成的最好注釋。自2016年開播以來,欄目一直堅持「小、正、大」的創作原則,致力於聚焦小人物的情感故事,講述萬象中國。此次系列特別節目是《謝謝你來了》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持續提升節目格局和質量的道路上又邁出了紮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