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 正能量 大情懷
重慶衛視情感類節目《謝謝你來了》將登陸央視綜藝頻道
《謝謝你來了》錄製現場。(重慶衛視供圖)
「您好!請問您有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欄目組的電話嗎?我也想上節目向幫過我的小學老師說一聲『謝謝』!」9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又一次接到這樣的讀者來電。自從本報今年5月7日在《人文巴渝》版整版報導該節目後,便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記者也不斷接到這樣的電話。
日前,重慶日報記者獲悉,重慶衛視的這檔情感類電視節目《謝謝你來了》將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這也是該臺製作的情感類節目首次登陸央視。中宣部也曾稱讚該節目:「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懷的全新模式,為情感調解類節目注入清流。」
直擊「痛點」
講述「我們」的故事
《謝謝你來了》第1期,時年53歲的黑龍江人張寶森走進節目向兒子道歉,因自己不聽兒子勸說,沉迷跳舞導致家裡生意虧損,還寫下父子關係斷絕書……
《謝謝你來了》第500期,38歲的張蘭妮在舞臺上,用一首《媽媽的吻》同時感謝幫她完成音樂夢想的生母和養母……
兩年零9個月,500多期,1000多人,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中國故事的呈現、中國聲音的傳播。
不難發現,從2016年1月開播至今,每周一至周四晚上9點20分播出的《謝謝你來了》,所有的故事無論是道歉還是致謝,講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兒。來自天南地北的「我們」在這裡分享發生在家庭、事業奮鬥歷程中的心路歷程。正因如此,觀眾對這檔節目的感覺首先就是——親近。
事實上,作為全國唯一一檔以「道歉」和「感恩」為主題的原創節目,《謝謝你來了》並非拍腦袋或追逐熱點的產物。節目製片人須小東說,它承載著電視人的追求和責任。
創立之初,欄目組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轉型期,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困惑、挫折,他們期待有一個情感訴求的平臺,給自己一次面對過往,表達謝意或道歉,重新出發的機會。找到與當代人情感共振的「痛點」後,節目應時而生。
《謝謝你來了》開播後一路飆升的收視率也證明了欄目組的判斷。開播當年,平均收視率同時段排位衝進前10;2018上半年依舊保持強勁勢頭,首播在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排名第7位。
不販賣苦情
追求真情流露
今年8月6日晚,網友「洋子」在電視機前拿著遙控器找尋喜歡的節目,無意間被《謝謝你來了》裡一位18歲女孩的故事吸引。
楊小婷出生在四川成都高新東區三岔鎮一個農家,9歲時被確診為白血病。為給她做骨髓移植,媽媽生下弟弟。不幸的是,弟弟和小婷骨髓配型失敗,還患上白血病。萬幸的是,經過治療,小婷病情得到控制,弟弟也成功接受骨髓移植手術康復。為償還因治病欠下的40萬元外債,康復後的小婷擺地攤、做兼職,每月還從800元收入中拿出200元捐給白血病患者。
「這是真實版的《陽光總在風雨後》。一家人面對接連打擊,沒有絕望、放棄,而是同舟共濟。」節目嘉賓俞柏鴻說。媒體人石述評也有感而發:「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幫助別人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行動。」
看完節目後的「洋子」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愛這種真實、溫暖、不刻意煽情、充滿希望的節目,比虛構的偶像劇好看、有收穫。」
《謝謝你來了》的故事,有挫折、矛盾,卻不獵奇、揭醜,也不販賣苦情,而是尊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從而呈現普通人身上的樂觀、堅持、勇敢、誠信、孝順、大愛等正能量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珍貴的真善美。
須小東表示,節目追求真正的好故事,不一定大悲大喜,而是經歷人生挫折後,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的平靜和溫暖。
這也是節目第二個特徵——溫暖。
娓娓道來的表達
滿足觀眾情感寄託
相對熱鬧喧譁的綜藝類節目,《謝謝你來了》整體節奏平和、緩慢,這在當下綜藝霸屏的電視螢屏猶如一股清流。
「說謝謝或對不起必須是當事人發自內心的表白。只有這樣,才能打動觀眾。」欄目編導魏賢良說。
為此,《謝謝你來了》在錄製時,會讓當事人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以最自然的狀態娓娓道來他們發生致謝或道歉事情時的情景,而不是簡單陳述。「這樣的細節描述能讓當事人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該感恩、反思什麼。」魏賢良說。
欄目製片人助理鄧曉峰說,深挖細節,讓當事人意識到自己性格缺陷或人性弱點,再通過嘉賓點撥,找到滋養心靈的「藥劑」,也讓有類似經歷的觀眾能感同身受。
這樣的節目風格也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國家廣電總局稱:「節目以普通百姓為主角,觀照老百姓的情感世界,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在順境中指明方向,在逆境中點亮希望,向社會傳遞愛和感恩的力量,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此可見,節目的第三個特徵是「乾淨」。
談及節目未來的走向,鄧曉峰稱,他們將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活水」,經過電視語言轉化呈現,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下。
本報記者 任雪萍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