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筆下的「遊俠」與「落洞女子」

2020-12-05 搜狐網

  時間:2008-07-15 00:50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讀過沈從文的自傳後,我久久不忘的是一個理想:跑到先生筆下的湘西世界裡去,僅僅以觀者的身份,哪怕是短暫的一刻。

  湘西,那個落後卻純樸、愚昧卻天真、美麗卻殘酷的世界裡,生活著遊俠、女巫、蠱婆、落洞女子……這些奇異的人兒,我對她們無不懷著強烈的好奇或同情。

  我照例對巫婆和蠱婆毫無好感,在我兒時的記憶當中,也有著一點點巫婆的影像。

  當然,在我們這裡不叫巫婆,而是叫老爺。在山村人家為已逝先人做周年的時候,通常會請老爺來做些法事,男老爺往往帶著個女徒弟,那個女徒弟照例四五十歲,醜且白胖的,但因為陪襯在那個滿臉皺褶的老男人身邊,卻往往透出一絲狡黠的嫵媚來。

  在念經的時候,那個女徒弟跪在主人平鋪於地上的被子上,一手拿了燃著輕煙的香火,一手去翻那黃紙的經書,發出好像流水聲一樣的經音。遺像、白衣、裝著五穀的香爐……煙燻火燎中,坐在火爐邊向火的人若是稍加注意,便會發現那個白胖的女徒弟偶爾會拋了媚眼給那個老男人。在最後一切結束的時候,請來的老爺在分享供品的時候,便會在掂量中猶豫著給那個女徒弟多放幾個沾了黑手印的雪白的饅頭,而自己定會留著那根水煮的發白的肉條。

  因為人性的懶惰,所以這世界才有了巫婆與蠱婆這樣醜陋而奸滑的角色;而正是因為人們的愚昧,才給了這些懶惰人生存的世界。

  然而,遊俠與落洞女子卻讓我懷了深深的同情。

  沈先生筆下湘西世界裡的遊俠比西方大片中放映的蜘蛛俠更富有人情味,他們大都表現得和善可親,且具備有仇必報、有諾必踐、揮金如土、除暴安良、正直俠義的秉性……讓人們多少帶了一些崇拜與神話的影子。

  在湘西那個依靠暴力與迷信解決問題的世界裡,暴力似乎比迷信更可親,因為神是無理可講的,而暴力的實施者——遊俠,至少還包含著普通人的理智與情感。 遊俠的代表人物田三怒就深得湘西人民的愛戴。他秀弱如書生,手下卻擁有眾多弟子;他溫和得如同鄰家大哥,尊敬老人,說話和氣,卻服軟不服硬,崇尚暴力,最終死於不遵守規則的小人手中。這遊俠的精神漸已滲進湘西人的骨髓裡,成為湘西世界的靈魂。我期待著能有一天,在湘西見著一位有著遊俠精神的長者,與他促膝暢談,聽他講一番改良湘西的理想。 其實像遊俠這樣依靠暴力來實現抱負的人,在平凡人的世界裡屢見不鮮,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便逐漸成熟了,不再幼稚地做所謂的英雄夢了,於是收斂了鋒芒,中規中距地做人去了。 而湘西世界中的落洞女子,簡直令我淌淚。 這些飽受了極端精神壓制的女子,多生活在正經人家。她們不像沿河岸邊吊腳樓裡的女子自由不受拘束,間或還有水手來疼惜。由於道德觀念的原因,不得不整日枯坐於家中,沒有男子可以愛悅,便會在某次路過某個山洞時,以為洞神喜歡上了她。於是可憐的靈魂有了寄託,按著自己的期待讓這洞神長成讓自己心跳的模樣,更加愛獨處、愛清潔,直到在這樣病態的情形中死去。到臨死前的極度衰弱中,這個落洞女子仿佛在朦朧中,看到那個鐘愛她已久的洞神正騰雲駕霧前來迎娶她,於是便歡喜地在愛戀中光鮮動人地死去。

  這樣的人神悲劇,固然是因為湘西世界的美麗與守舊所造就,然而,這樣的精神束縛,卻並不僅僅存在於湘西。

  在人間無可愛悅,這樣的一句話,卻讓我無比震驚!倘若一個女子,或者一個男子,沒有可以愛戀的人,精神長久地懸於虛空,無處要寄,那沒有歸屬感的游離,是何等的悲哀!而這悲哀的源頭,卻是因為精神的束縛。所以迷信與精神控制比崇尚暴力的遊俠更具有破壞性,更使人可怖。

  如果,在湘西那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裡,人人擁有自由的靈魂和精神……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像罷了!

  我們不可能躲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不出來,現實一些地說,愚昧與美麗,總是相互依存著的。

  竊以為:那豪爽義氣的遊俠與美麗貞潔的落洞女子,這兩樣美麗的生物,如果他們彼此愛戀,該有多好!

  劉勁松

  (

相關焦點

  • 畫音樂沈從文
    這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邊城》中的一段描寫。作家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用帶有色彩的詞語,描繪好一幅夏日圖景;他又像一個巧於安排樂音的音樂家,在生氣勃勃的田園畫裡,又糅進自然動聽的音響。讀來,確讓人感到沈從文的文字,有不同凡響的魅力。以寫小說著稱的沈從文,和畫、音樂倒真有密切聯繫。沈從文愛畫,尤愛帶有中國風格的山水畫、人物畫,他也曾收藏過不少古代珍品。
  • 沈從文的初戀以騙局告終,悲劇的開端並不意味著人生的結束
    上篇講述了沈從文青年時期在北京的奮鬥之路:《沈從文3年走過3個重要階段:從發現自我問題走向確定自我位置 》。雖然那段路很艱難,卻是他人生之中最彌足珍貴的時光。每個人都有著一段步入成功的艱難歷程,沈從文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建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
  • 金庸筆下只有3個女子點「守宮砂」,一人被搶走,兩人白送沒人要
    在諸多的武俠或者是古裝劇當中,很多女子身上都有守宮砂的。所以很多小夥伴也大概都知道守宮砂是做什麼的,沒錯,就是來證明女子是否是完璧之身的。那麼,金庸小說中到底有幾位女子被點了守宮砂?她們後來的命運又都如何呢?我們接下來來仔細說說。
  • 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天堂,找到了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懷化市沅陵縣——它是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天堂,也是湖南省版圖面積最大的貧困縣。全縣328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53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2.86%降至目前的4.22%。2019年擬退出33個貧困村,脫貧17673人。脫貧摘帽的號角早已吹響,扶貧的觸角遍及沅陵各個角落。
  • 金庸筆下三大冰雪聰明的女子告訴你真相
    金庸老爺子筆下的渣男數量眾多,而且大多渣得不明顯。純粹傷害與玩弄女性感情的並不多,無情、多情、不知專情的居多。像是出於各種目的,利用感情;或那種無法準確分辨自己究竟愛誰,在不同女性之間不停搖擺被動型的渣男很常見;更有甚者,一方面無法忠於一個女人,卻又想同時忠於自己所有感情的男性不乏其人。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非《天龍八部》中大理段王爺:段正淳莫屬。
  • 總結沈從文5年北漂生活,送你4個成長秘籍
    我最初寫沈從文的故事,最想落筆在沈從文的精神世界,所以有了這篇開頭的文章:沈從文精神出軌後,為何能向妻子主動坦白:《美與愛》給出了答案。我在沈從文寫的散文《美與愛》裡發現,他在散文中藏著糾纏他一生的執念:「美與愛」的思考。如何看待他經歷的這一切與擺脫這種執念的束縛,我想只有在沈從文生命經驗中尋找答案。於是我一直以真情實感去深入他的經歷,閱讀他的文章,撰寫我所感悟的道理。
  • 金庸十嘆:金庸筆下出彩的女子眾多,這幾個配角,卻讓人記憶深刻
    三嘆青桐遇人不淑霍青桐是金庸筆下濃墨重彩的一位主角,她英姿颯爽,精明能幹,胸有家國,重情重義,可就是這樣一位女子,依然難逃愛而不得的悲苦。提起金庸筆下的女子,大家腦海裡都有一個固定的印象:黃蓉聰慧,小龍女脫俗,趙敏狡黠……但是我卻覺得,黃蓉聰慧,卻不及青桐寬容;小龍女脫俗,卻不及青桐有情有義;趙敏狡黠,卻不及青桐心懷家國……可是這麼一個雄姿英發、為國為家殫精竭慮、勇往直前的女子,卻跟自己妹妹愛上了同一個男人。
  • 經典推薦之《沈從文的後半生》: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2018年12月9日,所著《沈從文的前半生》入選「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非虛構小說類第1名。內容簡介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沈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從1948年始,沈從文在時代大轉折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後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兒讀了,沈從文對這批作品也很欣賞。接下來,他們便商議將作品匯聚出版。為此,還不認識卞之琳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不僅說說,沈從文還立即著手編輯。形成之後,他以其中一首作品的題目來為詩集命名:《群鴉集》。憑著閱讀感受,沈從文還為這部詩集寫出了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 她是金庸筆下心理最變態的女子,自負美貌,最後死於美貌
    筆者同宗金庸在近20年的時間內,創作了15部武俠,筆下有無數經典的女性形象,如俏黃蓉、小龍女、神仙姐姐王語嫣等,但說到其筆下心理最變態、最淫蕩、也最惡毒的當首推《天龍八部》裡面的康敏。洛陽百花會中,男子漢以你居首,女子自然以我為第一。你竟不向我好好的瞧上幾眼,我再自負美貌,又有什麼用?那我心裡又怎能舒服?」康敏自負美貌,竟然憎恨正眼都不瞧自己半眼的喬峰喬幫主,於是她串謀姦夫白世鏡殺死馬大元,利用全冠清,在杏子林中讓嫁禍喬峰,揭穿喬峰身世,使蕭峰身敗名裂。
  • 沈從文《蕭蕭》:這個女孩十二歲就嫁人了,丈夫只有三歲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成名作《蕭蕭》簡略版。小編才疏學淺,不能再現沈先生文字精彩之萬一。沈從文十五歲入伍,看盡世間黑暗。1922年從湘西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這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的小學畢業生,立志用手中一支筆打天下,「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到紙上」。沈從文寫東西不快,從來不能一揮而就,但卻孜孜不倦,夜以繼日的寫,經常流鼻血。
  • 沈從文教你一招「海馬體」法
    那麼,沈從文,這位僅有小學學歷、自學成材的作家,又是怎麼成功登頂的呢?我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沈從文《湘行散記》的首篇散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篇散文裡,藏著一個人物塑造的「沈式秘笈「。《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寫的是「老朋友」曾芹軒。從題目開始,這篇文章便牢牢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水獺皮帽子有什麼來歷?這位朋友有什麼人生經歷?
  • 當今之世,你不可能再遇到這樣的女子
    但是有一類女子,雖然我們並不一定愛她,但是絕對會心生好感,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對待,就像面對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一樣,久久地不願離去。這種感覺,有人說這叫「女神情愫」。 在人類的世界當中,真有女神嗎?沒有,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無瑕的,都不可能封神。之所以如此稱謂,無非是這個人在你心中佔據了很重的地位,她優秀的光芒掩蓋了瑕疵,你所能見到的只是她的好。
  • 沈從文3年走過了3個階段,學習他從發現自我走向確定自我的思考
    上篇講述了20歲的沈從文到北京以後,為了夢想開始進行創作的心理歷程:沈從文筆名曾屬於:夢中牽掛的親情,歡樂的夥伴,徹夜長談的朋友。今天我想深入到一個初到北京的普通打工者沈從文內心,探究他在生活巨大的壓力下的思考,從而鼓勵更多人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反思人生。如何看到自己的性格與命運20歲至21歲的沈從文是在經歷著發現自我的過程。
  • 心中有溫度,筆下有力量
    他的寫作熱情更多源自對生活的熱愛,於戰爭中、鄉村裡、普通人的身上,於一草一木中,都能發覺別樣的能打動人心的事件、人物、景色,那些讓他印象深刻的對話、細節流諸筆下。 鐵揚的散文語言純淨妥帖,筆下的鄉愁是一點一滴的心動和美好,富有詩意。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讀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概是源起於高中時語文課本中的《邊城》(節選)一文,記得學校當時還放了《邊城》的電影,相比於每天準時播送的《新聞聯播》,僅有的幾次電影播放還是能夠激起我們的觀看熱情的。不過,總覺得電影不如文字美,還是感覺文字美得過癮。這大概也是我對先生的文字最初的印象了。
  • 余光中:沈從文《邊城》整體上大致可讀,但主題和前言寫得很雜亂
    這樣,他評價沈從文《邊城》也就可想而知了。《邊城》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產生,不過似乎並沒有什麼大的反響。重新認識《邊城》的過程,也就是重新認識沈從文的過程。作為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沈從文新時代文學地位的直線上升,與之直接相關。20世紀小說百強,第二個就是《邊城》。幾萬字的《邊城》,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都很簡單,主要就是兩個富家兄弟同時愛上一個窮女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