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述了20歲的沈從文到北京以後,為了夢想開始進行創作的心理歷程:沈從文筆名曾屬於:夢中牽掛的親情,歡樂的夥伴,徹夜長談的朋友。今天我想深入到一個初到北京的普通打工者沈從文內心,探究他在生活巨大的壓力下的思考,從而鼓勵更多人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反思人生。
如何看到自己的性格與命運
20歲至21歲的沈從文是在經歷著發現自我的過程。
1923年初到北京的沈從文並沒有意識到生活的艱辛,反而倔強地認為「大學」能幫助他解決所有問題。
在這個亂世,就算是文學名人單靠稿費都無法穩定的生活,他這個普通人能靠著什麼再繼續生活下去呢?
生活像座大山,別人都在背著山過日子,而沈從文總認為自己在爬山,他一鼓作氣爬到山頂,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那個時候他是幸福的也是孤獨的;當他再爬第二座飢餓的大山,然後又再爬第三座寒冷的大山,並一直爬到了第四座責任的大山的時候,沈從文終於意識到了:爬過的山一直都在身上,他的文字雖然給了自己信念與勇氣,卻無法甩掉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壓力。
生活的壓力留給沈從文的不僅是疲憊、瘦弱的身軀,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他要拖著疲憊、瘦弱的身軀面對寫不出來文章時候焦慮的情緒,以及怒火發不出去後頹喪的生活方式。他如果有一段時間是空虛的,那麼他的內心必定是煩惱的。這種煩惱也是一團火,控制不了就會爆燃。
沈從文曾用文字揭露著自己心中的火苗,這樣描述自己:他有時候覺得自己臉色是啞白的,變成了死人一樣可怕的樣子,感受到了醜陋與恐懼;有時候覺得轉移他注意力,吸引他精神力的是大街上的女人,他一下子變成了不受道德約束的樣子,控制不住地自我洩慾;有時候當覺得自己口袋裡不能再相撞的銅元被汗水浸溼後,他就會甘願變成了向乞丐祈求生活的傻子。
天氣冷的時候,臉面薄又羞於啟齒的他在已賒帳的飯館前無聊地踱步,大部分時間他會被自己說服回到「窄而黴小齋」,但因此他還會多次為自己的行動失敗而感到失望,頹傷的靈魂製造著餓肚子的煩惱。
二十歲,不錯,二十歲了,孩子的美麗光明的夢,被我做盡了!黃金的時光,被我浪費完了!少年的路,我已走得不剩什麼了!時間在我生命上畫了一道深溝。我要學二十年前初落地時那麼任意大哭:雖然不能把我童年哭回,但總可以把我二十年來在這世界上所受的委屈與侮辱一齊用眼淚洗去。——沈從文《公寓中》
20歲,他這個普通人匯集了太多的夢想碎片,無法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又要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但還要堅持繼續走下去。怎麼辦?剝離夢想碎片裡的稜角與汙漬,用淚水粘合一個完整的夢想;剔除性格的缺陷,拋開假象,走自己的命運之路。
趁著這深夜的靜,他想面對自己的靈魂痛哭一場吧,怒吼著嘲笑自己:「脫離吧,頹廢;一刀兩斷吧,憐憫;請走開,悽清。」
【小結】沈從文的性格雖然倔強,但足夠善良,所以他的倔強中伴隨著柔情,容易傷感,做事卻有著韌性。他能一直向前走的才會感受到大部分人無法感受到的痛苦,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正是這些引領著他解開了精神思想壓抑的束縛,開始發現了自我的不足,並且強烈想要通過文字表現自己。
幻想與現實存在的意義
21歲至22歲沈從文是在表現自我的過程。
1925年底,一同北漂的好兄弟滿書遠回去了,姐姐與姐夫也回去,2年的時間累積的消極情緒就如噴著冷水花灑一樣,把潮溼、寒冷、飢餓、孤獨一下子落在他身上。
沈從文在從軍的階段接觸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但這些新知識雖然擴展了他的視野,卻並沒有讓引領著他確定自己的位置。那個階段所謂的覺醒並不是如西方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自主覺醒,只是帶領一部分人對待新科技、新文化的認知提升了。
屬於沈從文自己的覺醒之路,來自追逐生命沿路的感悟。有了痛苦的經歷,又獲得一些親屬朋友幫助後,他才能真正感悟到生活的實在,幻想的縹緲。通過與鬱達夫、林宰平、徐志摩等名人交流後,他的反省與總結成就了堅實的自我,最終才知道寫作夢想的偉大。
帶著這些思考,沈從文產生自主的覺醒力。沈從文腦子裡只有學習的時候,兩眼發光,啃了一個燒餅就一頭扎進圖書館。他通過自省建立更加強大的學習信念。
終於沈從文在自己的文字裡意識到了除了謀生,要做的正經的事就是為了寫作。沈從文並不是一個容易樂觀的人,他是會容易傷感的。值得慶幸的是他有一個活在湘西的環境中的「自然心」,這份天然的饋贈讓山水融入他的感性中,創造了一個自由、浪漫的沈從文。但他這個自卑青年的心靈天空有時候還是烏雲密布,悲憫之情困惑的時候時不時還要下起小雨,以悲憫為中心的自敘是他早期作品的特色。
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內心糾纏,也是一個走向作家的人,必須要解開的精神問題考試題。
「一切抽象的影子也全是模糊,無一片,無一段,可以寄這無沒落的心。把筆提起是無可寫的。心是像失了彈性,弛緩了,依稀見到這一堆散碎了的情緒,散碎到成極細極小的物質,各處飛。在頹喪的現在我才知道我是無形中過度為一些刺激興奮過了。這時是想笑不能,想哭也不能,就只虛空的煩惱著發自己的氣。」——沈從文
在寫作階段的幻想中。沈從文讓所有的悲傷、頹廢都遍布在屋裡的天花板上,它們騰空翱翔著看著那個過去的沈從文,女人、金錢、拯救希望的任何物質都在那個過去的沈從文腦子裡、手裡。然後他走向大街,去各個角落尋找素材。
在北大旁聽的教師呼喚著朋友們來講他們的故事,跑到《晨報副刊》發呆看著他們編輯沈從文稿件時候的狀態,或許跑向教授、名人的家裡看他們的創作的過程。當一切都在想像中疲倦了,沈從文才放下心來,仔細地思考著落筆的事情。
脫離寫作走向現實。沈從文會走向街頭,聽著各樣的市井聲音,聽到算命打著小鑼、蘿蔔小販叫賣聲、隔院吹簫。從這些聲音中,他那全心投入寫作的內心才會又確定這個現實的世界還活著。
幻想與現實過後,也許疲憊了,沈從文會躺一下,從囈語中獲得些許的靈感,那是兒時美好的回憶;也許因為交替的思考過程會讓他變得興奮,那麼他會控制好這情感的釋放。突然間變換出兩個自己,討論著:為什麼要活?為什麼要堅持夢想?
另外一個沈從文會說:「這個問題也像為什麼要死的問題一樣,為什麼要吃飯一樣。」這是沈從文對待生命的態度,從不同角度給自己的特殊的見解,這些都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經驗上睡在床上挨餓的是比起床以後容易支持的許多,他倆並且又都記到一篇小說的故事,說是用親嘴來當點心是辦得到的事,採取這辦法的一個是畫師,一個是童話作者。」——沈從文《早餐》
他曾經用小說寫一種心情,《早餐》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內容雖然是一對夫妻纏綿的對話,卻讓我感受到了沈從文「自我慰藉」的方式。用對身體快樂的感悟來了解人性的不同狀態,用身體的實際行動與大腦的幻想出來的快樂來充盈著作品的思考力。
「琪生幾多事不做,卻來作文章,想從文章上得到精神物質雙重的利益,結果若不虧他身邊有一個年青太太做伴來用愛情鼓勵到琪生,兩面的失敗,便早將琪生壓壞了。」——沈從文《早餐》
人會在另一種狀態下恢復更多精力,比如在幻想中設立一個主角激勵自己去運動,告誡自己不要貪嘴。
【小結】在沈從文的思考中,你能看到文字帶來的力量,首先是在發現自我的過程中不斷表現自我,通過表現自我幫助完善自我,從而確定自己正確的位置。
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
23歲的沈從文開始在確定自我位置的路上努力。
為什麼要確定一個自我?沈從文讓學習給你一個答案。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他要連貫著去做,不停止地滾動向前。不需要一個結果,你都會發現在完善自我確定自我位置的道路,這一次要做得比上次更好。
沈從文去寫作的時候,很少去回顧自己的路,所以他的作品是一個沒有回顧的自傳,是用他自己的生命經驗鋪墊出來的路。
林宰平先生曾經幫助沈從文樹立自信,提示他要用自己優勢的思維彌補自卑的缺陷。那個時候的沈從文已經是在自己「獨特」個性的推演與發揚中。但是距離有「特殊」夢想追求的作家來講,要創作的優質的、新世界的文學性作品,還要差點。
前面的文章,我提過沈從文追求與創造「美與愛」新世界想法,而這種思維是繼承了蔡元培美育的思想以及孫中山等人提出教育強國思想後而產生的。
所以在當沈從文面對自己逐漸清晰的定位,面對少數人能理解到的文學覺醒之路的時候,他選擇走進一個「學校」,去學習更多的人生知識。這個「學校」學習的知識要比當時所在時代的世界更加豐富、更有生氣。這些也形成了他日後對待愛情的選擇與態度,有些可能令我暫時無法理解的,比如三個「偶然」。我在之前文章也提到過:沈從文精神出軌後,為何能向妻子主動坦白:《美與愛》給出了答案。
沈從文用另一種狀態描繪著自己的感悟到的生命,當他寫女人、士兵、農民的時候,能從實感出發,找到那些人世界不同的個性與特點,裝進他自己設計的「精神小廟」裡。
這個「學校」很大,可能是你無法想像的,甚至是超越你的生活邊際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在精神世界多多思考,就如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一樣,希望您可以在自我經歷與生存感悟中去閱讀。
【總結】
我們愛自然,是因為它的完美嗎?我們愛人,是因為人有缺陷嗎?我們愛的是不做作,不說謊話、場面話的人,我們愛的是不做無用功,不提倡說「廢話」,不間斷幫助我們的自然。
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