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3年走過了3個階段,學習他從發現自我走向確定自我的思考

2021-01-08 值得易讀

上篇講述了20歲的沈從文到北京以後,為了夢想開始進行創作的心理歷程:沈從文筆名曾屬於:夢中牽掛的親情,歡樂的夥伴,徹夜長談的朋友。今天我想深入到一個初到北京的普通打工者沈從文內心,探究他在生活巨大的壓力下的思考,從而鼓勵更多人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反思人生。

如何看到自己的性格與命運

20歲至21歲的沈從文是在經歷著發現自我的過程。

1923年初到北京的沈從文並沒有意識到生活的艱辛,反而倔強地認為「大學」能幫助他解決所有問題。

在這個亂世,就算是文學名人單靠稿費都無法穩定的生活,他這個普通人能靠著什麼再繼續生活下去呢?

生活像座大山,別人都在背著山過日子,而沈從文總認為自己在爬山,他一鼓作氣爬到山頂,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那個時候他是幸福的也是孤獨的;當他再爬第二座飢餓的大山,然後又再爬第三座寒冷的大山,並一直爬到了第四座責任的大山的時候,沈從文終於意識到了:爬過的山一直都在身上,他的文字雖然給了自己信念與勇氣,卻無法甩掉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壓力。

生活的壓力留給沈從文的不僅是疲憊、瘦弱的身軀,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他要拖著疲憊、瘦弱的身軀面對寫不出來文章時候焦慮的情緒,以及怒火發不出去後頹喪的生活方式。他如果有一段時間是空虛的,那麼他的內心必定是煩惱的。這種煩惱也是一團火,控制不了就會爆燃。

沈從文曾用文字揭露著自己心中的火苗,這樣描述自己:他有時候覺得自己臉色是啞白的,變成了死人一樣可怕的樣子,感受到了醜陋與恐懼;有時候覺得轉移他注意力,吸引他精神力的是大街上的女人,他一下子變成了不受道德約束的樣子,控制不住地自我洩慾;有時候當覺得自己口袋裡不能再相撞的銅元被汗水浸溼後,他就會甘願變成了向乞丐祈求生活的傻子。

天氣冷的時候,臉面薄又羞於啟齒的他在已賒帳的飯館前無聊地踱步,大部分時間他會被自己說服回到「窄而黴小齋」,但因此他還會多次為自己的行動失敗而感到失望,頹傷的靈魂製造著餓肚子的煩惱。

二十歲,不錯,二十歲了,孩子的美麗光明的夢,被我做盡了!黃金的時光,被我浪費完了!少年的路,我已走得不剩什麼了!時間在我生命上畫了一道深溝。我要學二十年前初落地時那麼任意大哭:雖然不能把我童年哭回,但總可以把我二十年來在這世界上所受的委屈與侮辱一齊用眼淚洗去。——沈從文《公寓中》

20歲,他這個普通人匯集了太多的夢想碎片,無法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又要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但還要堅持繼續走下去。怎麼辦?剝離夢想碎片裡的稜角與汙漬,用淚水粘合一個完整的夢想;剔除性格的缺陷,拋開假象,走自己的命運之路。

趁著這深夜的靜,他想面對自己的靈魂痛哭一場吧,怒吼著嘲笑自己:「脫離吧,頹廢;一刀兩斷吧,憐憫;請走開,悽清。」

【小結】沈從文的性格雖然倔強,但足夠善良,所以他的倔強中伴隨著柔情,容易傷感,做事卻有著韌性。他能一直向前走的才會感受到大部分人無法感受到的痛苦,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正是這些引領著他解開了精神思想壓抑的束縛,開始發現了自我的不足,並且強烈想要通過文字表現自己。

幻想與現實存在的意義

21歲至22歲沈從文是在表現自我的過程。

1925年底,一同北漂的好兄弟滿書遠回去了,姐姐與姐夫也回去,2年的時間累積的消極情緒就如噴著冷水花灑一樣,把潮溼、寒冷、飢餓、孤獨一下子落在他身上。

沈從文在從軍的階段接觸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但這些新知識雖然擴展了他的視野,卻並沒有讓引領著他確定自己的位置。那個階段所謂的覺醒並不是如西方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自主覺醒,只是帶領一部分人對待新科技、新文化的認知提升了。

屬於沈從文自己的覺醒之路,來自追逐生命沿路的感悟。有了痛苦的經歷,又獲得一些親屬朋友幫助後,他才能真正感悟到生活的實在,幻想的縹緲。通過與鬱達夫、林宰平、徐志摩等名人交流後,他的反省與總結成就了堅實的自我,最終才知道寫作夢想的偉大。

帶著這些思考,沈從文產生自主的覺醒力。沈從文腦子裡只有學習的時候,兩眼發光,啃了一個燒餅就一頭扎進圖書館。他通過自省建立更加強大的學習信念。

終於沈從文在自己的文字裡意識到了除了謀生,要做的正經的事就是為了寫作。沈從文並不是一個容易樂觀的人,他是會容易傷感的。值得慶幸的是他有一個活在湘西的環境中的「自然心」,這份天然的饋贈讓山水融入他的感性中,創造了一個自由、浪漫的沈從文。但他這個自卑青年的心靈天空有時候還是烏雲密布,悲憫之情困惑的時候時不時還要下起小雨,以悲憫為中心的自敘是他早期作品的特色。

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內心糾纏,也是一個走向作家的人,必須要解開的精神問題考試題。

「一切抽象的影子也全是模糊,無一片,無一段,可以寄這無沒落的心。把筆提起是無可寫的。心是像失了彈性,弛緩了,依稀見到這一堆散碎了的情緒,散碎到成極細極小的物質,各處飛。在頹喪的現在我才知道我是無形中過度為一些刺激興奮過了。這時是想笑不能,想哭也不能,就只虛空的煩惱著發自己的氣。」——沈從文

在寫作階段的幻想中。沈從文讓所有的悲傷、頹廢都遍布在屋裡的天花板上,它們騰空翱翔著看著那個過去的沈從文,女人、金錢、拯救希望的任何物質都在那個過去的沈從文腦子裡、手裡。然後他走向大街,去各個角落尋找素材。

在北大旁聽的教師呼喚著朋友們來講他們的故事,跑到《晨報副刊》發呆看著他們編輯沈從文稿件時候的狀態,或許跑向教授、名人的家裡看他們的創作的過程。當一切都在想像中疲倦了,沈從文才放下心來,仔細地思考著落筆的事情。

脫離寫作走向現實。沈從文會走向街頭,聽著各樣的市井聲音,聽到算命打著小鑼、蘿蔔小販叫賣聲、隔院吹簫。從這些聲音中,他那全心投入寫作的內心才會又確定這個現實的世界還活著。

幻想與現實過後,也許疲憊了,沈從文會躺一下,從囈語中獲得些許的靈感,那是兒時美好的回憶;也許因為交替的思考過程會讓他變得興奮,那麼他會控制好這情感的釋放。突然間變換出兩個自己,討論著:為什麼要活?為什麼要堅持夢想?

另外一個沈從文會說:「這個問題也像為什麼要死的問題一樣,為什麼要吃飯一樣。」這是沈從文對待生命的態度,從不同角度給自己的特殊的見解,這些都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經驗上睡在床上挨餓的是比起床以後容易支持的許多,他倆並且又都記到一篇小說的故事,說是用親嘴來當點心是辦得到的事,採取這辦法的一個是畫師,一個是童話作者。」——沈從文《早餐》

他曾經用小說寫一種心情,《早餐》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內容雖然是一對夫妻纏綿的對話,卻讓我感受到了沈從文「自我慰藉」的方式。用對身體快樂的感悟來了解人性的不同狀態,用身體的實際行動與大腦的幻想出來的快樂來充盈著作品的思考力。

「琪生幾多事不做,卻來作文章,想從文章上得到精神物質雙重的利益,結果若不虧他身邊有一個年青太太做伴來用愛情鼓勵到琪生,兩面的失敗,便早將琪生壓壞了。」——沈從文《早餐》

人會在另一種狀態下恢復更多精力,比如在幻想中設立一個主角激勵自己去運動,告誡自己不要貪嘴。

【小結】在沈從文的思考中,你能看到文字帶來的力量,首先是在發現自我的過程中不斷表現自我,通過表現自我幫助完善自我,從而確定自己正確的位置。

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

23歲的沈從文開始在確定自我位置的路上努力。

為什麼要確定一個自我?沈從文讓學習給你一個答案。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他要連貫著去做,不停止地滾動向前。不需要一個結果,你都會發現在完善自我確定自我位置的道路,這一次要做得比上次更好。

沈從文去寫作的時候,很少去回顧自己的路,所以他的作品是一個沒有回顧的自傳,是用他自己的生命經驗鋪墊出來的路。

林宰平先生曾經幫助沈從文樹立自信,提示他要用自己優勢的思維彌補自卑的缺陷。那個時候的沈從文已經是在自己「獨特」個性的推演與發揚中。但是距離有「特殊」夢想追求的作家來講,要創作的優質的、新世界的文學性作品,還要差點。

前面的文章,我提過沈從文追求與創造「美與愛」新世界想法,而這種思維是繼承了蔡元培美育的思想以及孫中山等人提出教育強國思想後而產生的。

所以在當沈從文面對自己逐漸清晰的定位,面對少數人能理解到的文學覺醒之路的時候,他選擇走進一個「學校」,去學習更多的人生知識。這個「學校」學習的知識要比當時所在時代的世界更加豐富、更有生氣。這些也形成了他日後對待愛情的選擇與態度,有些可能令我暫時無法理解的,比如三個「偶然」。我在之前文章也提到過:沈從文精神出軌後,為何能向妻子主動坦白:《美與愛》給出了答案。

沈從文用另一種狀態描繪著自己的感悟到的生命,當他寫女人、士兵、農民的時候,能從實感出發,找到那些人世界不同的個性與特點,裝進他自己設計的「精神小廟」裡。

這個「學校」很大,可能是你無法想像的,甚至是超越你的生活邊際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在精神世界多多思考,就如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一樣,希望您可以在自我經歷與生存感悟中去閱讀。

【總結】

我們愛自然,是因為它的完美嗎?我們愛人,是因為人有缺陷嗎?我們愛的是不做作,不說謊話、場面話的人,我們愛的是不做無用功,不提倡說「廢話」,不間斷幫助我們的自然。

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如何從迷茫走向明朗?總結沈從文5年北漂生活,送你4個成長秘籍
    沈從文就是要一輩子學習、寫作,這些源於他所追逐的精神世界,因為沈從文內心是充滿愛的,他愛親人,家鄉,小夥伴,還有陪伴他一生的朋友。我曾經寫過關於愛的沈從文:沈從文筆名曾屬於:夢中牽掛的親情,歡樂的夥伴,徹夜長談的朋友。在大腦這支筆下藏著那麼多你還沒有發現的東西,先不要著急尋找它,因為它會一直藏在你大腦裡的。
  • 沈從文的初戀以騙局告終,悲劇的開端並不意味著人生的結束
    上篇講述了沈從文青年時期在北京的奮鬥之路:《沈從文3年走過3個重要階段:從發現自我問題走向確定自我位置 》。雖然那段路很艱難,卻是他人生之中最彌足珍貴的時光。每個人都有著一段步入成功的艱難歷程,沈從文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建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
    保持數年的僵硬學習方式因此放鬆,無意識裡鑄就出關於「優秀」的嶄新定義。記者:10(3) 許弘怡8月4日上午,星河灣的高一新生迎來了杜克大學領導力課程的第一課,師生共同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需要遵守的協議。
  • 感性思考掌控理性大局--記憶自我與經驗自我
    經驗自我與記憶自我在一次痛苦的體驗過程中,經驗自我回答的是「現在痛苦嗎」之類的問題,而記憶自我則回答的是「總體如何」之類的問題。我們只有通過記憶才能保存生活體驗,因此我們在思考生命的時候,唯一能採取的觀點來自於記憶自我。
  • 自我發現與重塑,
    所以,終身學習,這個高尚美德一樣的事情,現在不再是高尚,而是從馬斯洛需求的上面的高層級下降到低層級,成為了基礎生存能力。而其實這原本是人的生存本能,非高等教育的人踏上社會後要不斷學手藝,不斷尋找能做的事。也比如攤販如果被沒收了,他需要迅速琢磨下面做什麼,換個地方再擺攤,還是做點別的什麼。
  • 《心智突圍》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3步教你超越自我
    一、由內而外地打破自我設限:3步教你如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自己: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目標都不會實現;雖然你認為目標有可能實現,但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結果;或者是自我認同感低,喜歡把自身的缺點無限放大等。
  • 自我實現=學習動機,家長的愛和尊重,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馬斯洛心理學說明,人們進行學習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實際上自我實現就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爸媽很寵愛他,只要他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只要學習好就行。彬彬從3歲開始先後去學了繪畫、唱歌、鋼琴、數學、英語,但效果並不能完全讓爸媽滿意。由於童年期間經常往返於各種培訓班之間,失去了普通兒童玩耍的時間。上了小學,彬彬開始討厭學習,他寧願被罰站也不願意做老師布置的作業。
  • 人生的八個階段,自我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描述的圓滿一生
    如果我們在一場危機中都能成功地解決,我們一樣迎來下一階段的危機,也就是危機的解決並不是永久的。如果時光能倒流,就好了,我們倒著以終為始和大家分享埃裡克森提出的這八個階段吧。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叫成熟期。如果在之前的七個階段中都能夠成功地度過,會感受到生命是有價值的。有一種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的反面,是絕望,還沒有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就面臨死亡。
  • 《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發現自我,追求價值
    本書使用詼諧的文字,玄幻的內容,選取唐僧轉世——唐軒臧為主角,講述了他穿越至明朝正統十年,與四位徒弟葛悟空(人格)、瞿悟能(興趣)、竜敖烈(能力)和嘉悟淨(價值觀)重走「西遊」路的故事。他們一路降妖伏魔,歷經磨難,最終釐清真實自我,成就圓滿人生。
  • 最近,關於自我提升的8個思考
    最近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腦子裡蹦出不少關於自我提升的一些思考,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相當於為自己做了一次筆記、加深了一次記憶。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停止思考,無論你覺得你的思考有多麼離譜,也請記得把這些思考記錄下來——網際網路的出現離譜嗎?離譜,但現在不還是成為人人離不開的東西。1、「勤奮」的人是可怕的,「偽勤奮」的人更可怕。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自我發現與重塑》。1《自我發現與重塑》2《精進》3《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4《終身成長》5《躍遷》6《刻意練習》其實從《驅動力》一書裡飲用的學者的「自我決定論」所提及的人的三種內在需求之中,第一個就是自我成長的需求。但問題是學校裡沒有教如何成長的課程,我們不知道學什麼、不知道怎麼學,並且更有很多人學了很多但還是成長不了。本書作者分拆出「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精進的維度來,好比七種成為更厲害的人的兵器。
  • 梅劍華:自我是個幻覺?
    他於1979年出版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先後獲得美國普立茲獎(非虛構類)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科學類)。侯世達家學淵源,其父霍夫斯塔特(Robert Hofstadter)曾獲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本科時,他在父親執教的史丹福大學學習數學,後來在俄勒岡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看似子承父業,誰想博士畢業後,侯世達的研究重心從理解世界的物理學轉向了認識自身的認知科學。
  • 《隱藏的自我》:3個方面幫你打破局限及謬誤,提高自我認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隱藏的自我》。作者大衛·伊格曼,是全球腦科學界的學術明星,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的腦科學家。他也是最近幾年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的學術顧問。整部片子,探討的就是自由意志。這也是大衛·伊格曼最擅長的話題。《隱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絕佳讀物。
  • 樹立自我意識 思考藝術何為
    李行簡 高粱紅了 48×47.5cm 水墨設色 1963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原標題:樹立自我意識 思考藝術何為   校園一片秋色,青春五彩斑斕。   中央美術學院正是在新時代走向新的百年,因此,這個新學期的開學,對於全體新同學和全校師生員工,都是新的出發。
  • INFJ自我成長|尋找可能性,接受不確定
    3、受困於Ni的解決辦法解決的辦法有很多,比如多學會聚焦,少一些胡思亂想,多注重客觀事實,發展第二短板Ti和核心短板Se。但知易行難,在短板處的修煉就像左撇子學習右手寫字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靈活運用的。對於現階段第一天賦Ni帶給我的迷茫和困惑,我只能靠過往搭建的「程式化習慣」來應對它。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在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觀察父母和老師,學習如何說話、走路、閱讀,甚至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人類似乎能從模仿中學到一切特別複雜的行動。但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周圍人的行動,我們還會更加深刻地被思維影響。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
  • MBA提前面試怎樣做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是MBA提前面試中個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MBA的提前面試,其他各類個人面試也幾乎都是以自我介紹開場的。自我介紹關乎面試官對申請同學的第一印象,也是面試官對同學的提問來源,所以很重要。那麼自我介紹應該如何做呢?自我介紹形式傳統的自我介紹以口述為主,MBA個面自我介紹往年也大多如此。
  • 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但是,如果在青少年自我意識段日益成熟的階段,不能夠很好地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自我」,他們極有可能會過高或者過低地預估自己的能力,在真實的世界裡不斷受挫。我們的整個生活都充斥著這種亙古不變的內心戰鬥, 霍利戴在他的書《自我是敵人》說到,生活分成三種模式,而這涵蓋了我們在生活中所有時間的活動內容:抱負、成功、失敗。
  • 講座回顧 | 李熙: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
    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數理邏輯裡柯爾莫哥洛夫複雜性相關的問題和基於通用強化學習模型AIXI的通用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在本次講座中,李熙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由「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一個推理過程,讓我們一起思考什麼才是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