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2021-01-18 探月學院

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超越過去的自己。」

—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


人的「自我」會阻擋成功的道路,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但是不論你是想達成一項目標,維持以前所取得的成就,還是想從過往的失敗中站起來,其中「謙遜」的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這常常被人所忽略。

 

「自我」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驕傲、自滿、自卑等等,但它最為主要的影響是會蒙蔽你的理解能力。如果你被「自我」控制了心智,就會切斷與真實世界直接可靠的聯繫;相反如果你能夠擺脫「自我」,就能直面現實世界,尊重事物運轉的客觀規律,也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目前可能做到的、以及未來如何向前邁進。

 

這對於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高漲期,許多研究者甚至形容這段時期是人類發展的「暴風驟雨」時期,也是情緒最為激烈動蕩的時期。而這其中最為重要是他們生理上快速的成熟,讓他們更像一個成人,同時也從在心理上開始把自身作為思考的對象,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審視和評價。另外,父母和社會都會向青少年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他們不得不正視自己。

 

但是,如果在青少年自我意識段日益成熟的階段,不能夠很好地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自我」,他們極有可能會過高或者過低地預估自己的能力,在真實的世界裡不斷受挫。


 

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會介紹三種培養「謙遜」態度的練習方法,會讓你快速地面對「自我」,重新把握下一次成功的機會。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為什麼你的「自我」引起了這麼多麻煩。



「自我」的概念不算是自然科學的範疇,但是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把神經科學家在我們的大腦裡找到的結構拼起來的話可能會很有用:意識、無意識、元認知等。元認知指的是「你如何懂得你懂得的知識」,類似於一種自我監控體系,能讓你反省「我有多確定現在我認為自己懂得的知識」。

 

這個三角形有點類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923 年在自己的論文《自我與本我》中描述的內容,弗洛伊德當時的模型包括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依照本能欲望行事:獲得愉悅和生存。「本我」需要的是吃飯、睡覺,最好此時此刻就好的生活。

 

「超我」與我們的道德意識、志向抱負、及自我為社會一份子的意識相關。「超我」會問的問題是「我有多確定自己是對的」或者「我剛才是不是太粗魯了?」、「我是不是應該跟她說她多找我錢了?」

 

「自我」則居於兩者之間。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一種應對現實的作業系統,「本我」和「超我」則會影響「自我」做出的決定,就像我們肩上總是站著想像中的魔鬼和天使一樣。



一般出問題並不在於「自我」本身,而在於與「自我」斡旋的「本我」和「超我」與其之間的緊張態勢。我們的整個生活都充斥著這種亙古不變的內心戰鬥, 霍利戴在他的書《自我是敵人》說到,生活分成三種模式,而這涵蓋了我們在生活中所有時間的活動內容:抱負、成功、失敗。

 


我們永遠都在或成功、或失敗、或朝著其中某一項抱負前進中。

 

在這個無窮無盡的三角形中,無意識產生的影響有可能在每一個角落裡給你埋下陷阱。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激情有兩種。第一種是和諧型激情,即「該活動佔據個人本體的極大部分但並非壓倒性的部分,並與個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和諧共處」。另一種是強迫型激情,它起源於「因某些與社會接納度或自尊心等情感活動相關的可能性而催生出的內在和/或人際間的壓力」。

 

過去,我們不斷地被教育這種強迫型激情的重要性,我們要不斷地為了獲得社會給予我們的榮譽而付出。但事實上,如果強迫型激情關注的是自我表現,而非藉此之力作用於「自我」之外的更大世界,隨之而來的是過早的自滿、魯莽的宣言、一個又一個的白日夢,而這些都無法讓你走向成功。

 

因此,我們需要一些緩衝劑,在自己期待的豐功偉業面前保持保持一些尊重,這樣才能在你和你的事業之間留出一些客觀的距離。

 

以下就是我們可以鍛鍊的緩衝劑。

 

練習 1:犧牲計分板

 

天下萬物都標好了價格。只不過一旦支付完成,很少有成功人士的奮鬥故事會提及這些犧牲。而有了「犧牲計分板」,你就能明確看到這些價格,發現看上去美好的事情背後有其對應,「哦,所以說……這兒就是代價。」

 

要建立起「犧牲計分板」,首先要創建簡單的一欄欄的表格,包括:人名、成就、犧牲、犧牲的痛苦程度,以下就是一個案例。



然後,你可以匹配自己的遠大抱負,試著列出潛在的「犧牲計分板」。方法是你先列出三類人:


1.     你崇敬的名人;
2.     你認識並崇敬的人;
3.     你自己。


試試各說出頭兩類人的至少 3-5 個例子,尋找他們在完成這個目標過程中所作出的真正犧牲,然後再去對比自己。例如你的抱負是成為一個作家,但如果你要全職寫作,可能沒有辦法去刷題,但相比你想成為的人,發現你擁有最多的就是時間,因此可以更耐心一點,通過持續努力的最終完成個人書籍的出版。



歐內斯特·貝克爾認為文明究其核心就是一個大規模的不朽項目,人類的每一次成功都讓我們嘗到了不朽的滋味,毒害了下一次的行動。


例如我完成這篇文章最大的障礙是「我想成功」的願望。過去我已經寫過許多篇成功的文章,萬一這篇讓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名聲蒙羞呢?

 

完美主義、拖延症、自我懷疑、懼怕批評都可能是渴望成功導致的後果。這就是「本我」阻礙我們在自己付出了巨大努力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的原因。

 

科學研究也在多方面證實了這一理論。例如:


如果我們認為負面反饋威脅到了我們對本體的認知,那麼我們就無法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我們存在一種偏見:我們的生活模式、「自我」是人人都應該努力爭取的理想型模式。

我們也許甚至會屈服於刻板印象,只要這些刻板印象與我們的宏觀命運相一致。

 

真正的英雄不會自己構建自己的紀念碑。不論我們已經走過了多遠的路,我們必須永遠繼續一步一步往前走。

 

練習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去年,8 月份我去了一趟 Regensburg 附近的解放紀念館(Hall of Liberation)和瓦爾哈拉神殿(Walhalla Memorial)。兩處建築都規模宏大,像兩個巨人般高聳入雲,身處其中很難不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這就是此項練習的意義所在。



你也可以選擇自己身邊某個歷史小巷,但注意那個地標性建築,越高大越好,最好有一定的歷史。

 

在做每一件事時,要仔細考慮促成每一項成就的線索和相互作用。你的雙手不過是數百萬雙促成你成功的雙手之中的兩隻而已。如果你能提醒自己,在萬事萬物的宏偉圖表中,自己沒有那麼重要,但你所做的事卻有助於構建那些複雜的歷史,那你就獲得了自由,能夠專注於運用自己的技能幫助他人,而不是關注於自己的名聲。


生活是不公平的。有時,不論你做出了多麼了不起的事業,觀眾也不會為你鼓掌。在《一點都不在乎的微妙藝術》一書中,馬克·曼森(Mark Manson)指出自尊感是導致問題的部分原因:

真正能衡量自我價值的不是對自己正面經歷的感受,而恰恰是對負面經歷的感受。一個真正有較高自我價值感的人能夠坦誠地面對自己性格中的負面因素,然後採取行動做出改進。而那些有一定權利、自以為是的人由於無法公開誠實地承認自己的問題,也就無法以任何持續有意義的方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學歷貶值、社會流動性趨近為零、利己主義泛濫、不斷逼迫你優秀的虎爸虎媽,還有媒體鼓吹的倖存者偏差都讓我們對於自尊應該賴以依存的基礎產生了曲解。這會導致我們一直生活在失望中,我們從來都不會贏得勝利,或者獲得獎牌,每次輪到我們揮擊球棒時都打不出全壘打。這種導致我們一直生活在失望中,我們從來都不會贏得勝利,或者獲得獎牌,每次輪到我們揮擊球棒時都打不出全壘打。

 

但是這也沒關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讓自己盡人力聽天命。我想到了 John Wooden 對成功的定義:

成功是心態的平和,自我滿足於知道為了成為你能成為的最好的自己,你已經用盡了全力,只有這樣才會成功。

練習 3:轉移聚光燈

 

以下是一個實踐這一練習的例子:在紙牌之夜如果你手氣很臭,那就把牌放下,給大家拿點小吃吧。

 

我稱這種做法為「轉移聚光燈」。

 

聚光燈效應(The spotlight effect)指的是我們總認為全世界都在觀察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但事實上,你的失敗根本沒人在乎,因為其他人都忙著在自己的聚光燈下起舞。

 

我發現,不管你經歷的失敗有多大,從失敗中復原的最快方法是把聚光燈從自己身上挪開一點。別再一門心思看著自己了。在你失落時,想想你周圍的人,然後回答一個問題:「我能不能幫上忙?」

 

比如說:



圖片來源:unsplash


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重新確認你的價值,幫助你認識到失敗不能說明什麼。


沒有什麼辦法能完全擺脫你肩頭的小惡魔和小天使,因為你的「超我」和「本我」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你好好照顧自己,並與社會中的他人和睦相處。

 

《推動生活前進的目的》的作者 Rick Warren 說得好:「真正的謙遜不是看低自己,而是少為自己考慮一點。」

 

讓你的自我更尊重你的目標、支持你的長期成功,並適應你的失敗。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原文連結。


或點擊小程序報名「線上訪校活動」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系統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咱們先來說說他們的聯繫。1.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而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他們同屬於人格。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二、自我意識的分類對自我意識的類型,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標準進行劃分:(一)從結構(或形式)上看,自我意識可分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多選(識記)、單選(理解)。1.自我認識這是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徵、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了解與評價,如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
  • 簡述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部分考頻都比較高,且自我意識部分知識比較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對自我意識的知識點進行了如下梳理。一、內涵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 愛上「接近自己的人」?不是巧合,是你的自我認同感太低!
    本來自己對於某人是沒有任何好感或情愫的,可是當你察覺到對方意圖接近自己、變得比較主動之後,你到最後竟也不小心愛上他/她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巧合嗎?日本媒體《しらべぇ》編輯部,日前針對國內1664位,年齡介於20歲~60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調查主題是,「愛慕之心如何產生?」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1976年的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類意識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探討了自我意識的來源。傑恩斯首先概括了「意識不是什麼」。它不是事物的天然屬性。它也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
  • 「健身讓我找回自信」,健身的真實原因
    為了自尊心、成就感而雕刻身體,也是更多人回歸健身房的真實需求。具體來看,這種現象反映出對「美麗身體」與「健康身體」的追求;另一方面,則體現了情感與體驗的表達。事實上,雕刻身體所反映的是一種具身性:在健身實踐中,青年群體的身體受到外界力量的規訓。但到個人之上時,他們又富有能動性地去改造身體,並通過身體去傳達自己的品味、愛好、情感與記憶。
  • 長城魏建軍的「末日危機」
    「我們都是石板下面壓著的小草,只要石板有一點點裂縫,就要努力向上生長,爭取見到陽光,但我從不奢求別人給我澆水施肥。」同樣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劉永行的這句話,對於汽車行業來說,也同樣適用。早期的汽車行業,幾乎是民營經濟的「禁區」。無論是對於魏建軍,還是李書福和王傳福等「小草」,壓在他們身上的,遠遠不止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發展壓力。
  • 這才叫「老不死」!日本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 1 億歲老細菌!
    用上帝視角比喻,這群細菌看著白堊紀中後期的恐龍蓬勃發展,又被隕石滅絕;看著哺乳類的祖先努力求生,學會生火,最後到今天正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超過1 億歲的老生物經過一番細心照料,日本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喚醒一批古老、無聲卻又生機蓬勃的細菌,而它們的年紀……超過 1 億歲。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終將死亡自由都是相對的孤獨會是生命的常態生命並沒有明顯的意義如果這四個命題組成了一款遊戲的「樣本空間」,你打算如何玩下去?又或是,你打算如何定義這款遊戲的屬性呢?這樣的「劇本」是線性的和準線性的,雖然敘事中會有分叉,但最終都會復歸於那條早就被設置好的「基準線」。而無限遊戲的玩家會「識別」出人生中那些無處不在的「投射與認同」,努力的破除掉別人強加於自己的意志,堅持自己的選擇並承擔責任。當你只想成為你自己(be yourself)時,所有的劇本在那一刻都作廢了。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訪談| Jürgen Schmidhuber:人工智慧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意識」
    選自invers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杜夏德、曹瑞自從人類有了意識(有人會告訴你這是在 2000 年前,有人會說在 20 萬年前)人類學者一直在試圖理解和定義意識。對意識最簡單純粹的概念描述或許是世界情境中的自我意識。但是如果不能理解意識的深層機制,那麼所謂的理解不過是停留在表面。這就是為什麼神經科學家通過指向大腦內的物理現象成功地介入了關於意識的持續對話。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有個來訪者告訴我:「情緒好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心情低落時,整個人像被關在黑屋子裡,很小一件事都完不成。」在他們的人生字典裡,仿佛只有「王者」和「失敗者」兩種模式。如果自己的身份認同是王者,面對問題會有無窮的信心。能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最後真的獲得巨大成功;而切換到失敗者模式,就丟掉了「我能行」的信念。
  • 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這就是把「自我成長」作為大腦「主食」——人生意義的優勢。但科學瓦解了傳統宗教的解釋力,上帝已死的年代,不可理喻的事件經常擊毀「公正、奉獻、努力」的意義,讓我們精神家園失去立足之地,使我們的生命出現了強烈的「意義」空洞……*這並不是說信仰不重要,恰恰相反,自我成長本身就是一種信仰。「自我成長」這一主觀意義,恰能填補「上帝已死」的意義空缺。
  • 真實世界的寶可夢:暱稱皮卡丘的「太平洋多角海蛞蝓」
    真實世界的寶可夢:暱稱皮卡丘的「太平洋多角海蛞蝓」作者:勇哥在家鄉本文由勇哥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自從2016年8月「Pokémon GO」在臺提供下載後,迅速發燒,可以看到好多玩家不論白天、夜晚,總是低頭看著螢幕期待怪物的出現,甚至某些地點因為人潮爆多而上了國際新聞,可看出這股虛擬熱潮多麼瘋狂。雖然因此讓許多喜歡宅在家裡的人走向戶外。但虛擬畢竟不是真實,存在虛擬世界中的怪物或寶物不會成真。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意識的發展
    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意識的發展。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1.自我認識:對自己的認識2.自我體驗:在自我認識基礎上產生的內心體驗(阻止不良行為)3.自我調控: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活動和態度的調控(促發良好行為)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 陷入「討好模式」,該如何給予自己安全感
    這是因為討好者們通常都是極度自卑的,他們對自我的評價總是格外消極,他們恐懼真實的自己會不被喜歡、會令人失望,所以便試圖用更多「體貼」的行為去兌換更多的正面評價,以填充內心的焦慮。而這就如同惡性循環一般,因為永遠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永遠不會停止討好,也永遠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又累又痛苦。
  • 找尋自我的青春期!
    其實劇中除了sexual problems,還有很多青春期常見的問題,校園霸凌、取向試探、家庭關係、融入新環境,整體基調很好,隔著屏幕都是蓬勃的朝氣,個性與自由。尺度大,但絕不流於低俗,就真跟生物課堂一樣,誰覺得內容淫褻,往往是自己的思想問題。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3歲以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