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接近自己的人」?不是巧合,是你的自我認同感太低!

2021-01-09 小V愛生活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本來自己對於某人是沒有任何好感或情愫的,可是當你察覺到對方意圖接近自己、變得比較主動之後,你到最後竟也不小心愛上他/她了?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巧合嗎?

日本媒體《しらべぇ》編輯部,日前針對國內1664位,年齡介於20歲~60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調查主題是,「愛慕之心如何產生?」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30%的人都承認,「自從被原本沒有情感的人主動接近後,自己也默默對其產生好感和情愫。」

我們來聽聽接受調查的人是怎麼說的。

「公司裡有一位前輩,他長得不算帥,我本來對他是沒有好感的,但就在他約我去喝酒之後,我卻漸漸開始在意起他了,後來我甚至開始期待他聯絡我,我知道自己喜歡上他了。」

「只要有人對我示好,而且他不是太奇怪得人,我都會很開心,然後也慢慢地在意他。」

「如果有人主動對我好、接近我,我會有受寵若驚開心的感覺,我會想『這樣的我都能獲得關心,真是開心!』後來就會想,既然對方喜歡我,我也可以試著喜歡他。」

有專家對此表示,這有可能是當事人自我認同感低、過於自卑,因此過於美化且重視他人的喜愛和讚美。

聽過他們的想法後,各位不妨問問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吧?

相關焦點

  • 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人有七情六慾,人食五穀雜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特定的個性和性格,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由於自己生活的環境和一些其他的原因,好像生活得並不是特別有自我認同感,那麼,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呢,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價值條件化」的味道:用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身存在。做到他人眼中的成功,得到周圍的稱讚,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把事情辦砸,讓信任自己的父母或領導失望,仿佛就是一文不值的失敗者,再也不是那個優秀的小孩。當這樣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心靈中,我們會把「自我決定權」交給外界,在得失和他人的眼睛裡看自己的模樣。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如果你被「自我」控制了心智,就會切斷與真實世界直接可靠的聯繫;相反如果你能夠擺脫「自我」,就能直面現實世界,尊重事物運轉的客觀規律,也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目前可能做到的、以及未來如何向前邁進。元認知指的是「你如何懂得你懂得的知識」,類似於一種自我監控體系,能讓你反省「我有多確定現在我認為自己懂得的知識」。 這個三角形有點類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923 年在自己的論文《自我與本我》中描述的內容,弗洛伊德當時的模型包括了本我、自我、超我。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這段我夢到過」的似曾相識感,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上了一輛公交車,司機猛地加速,你往前一個踉蹌正好跌坐在座椅上……這樣的巧合讓你有些得意,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讓你脊背微微發涼:不對啊?這段我是不是夢到過!別緊張,這不是穿越,也不是亂入了「前世的記憶」,只是你被你的大腦「騙」了這種恍如隔世的體驗有一個法語名字「déjà vu」,它自帶時空交錯的浪漫感,在人群中又很普遍。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可是偏偏有不少人,就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好。周而復始,自我認同越來越低,越走越遠。自我認同感低的人,都有這三個特點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簡單而言,就是你對自我的認可程度,決定了你的自信程度。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缺乏自我認同感。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想見你》:探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同之旅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從育兒角度來解析,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
  • 消極的人一事無成!想要提高自我認同,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積極的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而形成的。首先最主要的問題,也是今天主要要說明的是提高「自我認同感」。我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誰又能準確地說明什麼叫做「自我認同感」呢?是增強自信嗎?是鼓勵自己向前看嗎?或者是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起來?如果總是這樣想而實際效果寥寥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產生焦慮。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最美應用」我在7年後等著你:手遊界的「你的名字。」,推薦給需要...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你的名字」,如果你是喜歡的,那麼把這樣的故事改編成手遊你一定也會愛上它。「我在7年後等著你」可以說是一款最近被別人安利好幾次的手遊了,據說不論是在 App Store 還在是 Google Play 上,評分都接近滿分。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心理學:結婚應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都不是
    那種自私的人,會把兩性關係建立在投射之上,愛上某個我們沒有把他當作人來了解的人,他吸引我們,只是因為他們反映了我們內在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意象。在某種意義上,是愛上我們自己,而不是另外的人。你之所以被一個人愛上,不是因為你有多麼出眾,而是因為你是TA內部關係的外在投射,也就是說,你就是一個替身而已。而TA真正愛的人,永遠是TA生命最初的重要關係人。同時,你也是這樣,你愛的不是對方,而是對方帶給你內心想要的一種感覺。
  • 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這樣的「劇本」是線性的和準線性的,雖然敘事中會有分叉,但最終都會復歸於那條早就被設置好的「基準線」。而無限遊戲的玩家會「識別」出人生中那些無處不在的「投射與認同」,努力的破除掉別人強加於自己的意志,堅持自己的選擇並承擔責任。當你只想成為你自己(be yourself)時,所有的劇本在那一刻都作廢了。
  • 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這就是把「自我成長」作為大腦「主食」——人生意義的優勢。人類有個毛病,總喜歡用他人的成功(或好運)來懲罰自己,這不是心胸狹窄,這是錯誤的將「意義」建立在外部信息上的後遺症。一旦你將「自我成長」取代這些荒謬的「客觀意義」,那麼「攀比虛榮好面子,精緻利己主義者」,都將從你的內在世界中剔除,你會活得,像個真正的人。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