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熊二
編輯/老花
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不能像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家長也比較無奈,因為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鼓勵話語來激勵孩子,有些情況下家長的語言能夠對孩子產生作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依然無濟於事。
第一:案例分析
閨蜜的孩子最近剛剛開始幼兒園小班的課程,正處於適應幼兒園的階段,老師就主動找閨蜜溝通她兒子的情況了。
原來是因為老師發現閨蜜的兒子在班級裡面膽子非常小,不自信,不敢主動發言和與他人進行對話,看到小朋友在一起玩也只是在旁邊看著。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由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學者韋納提出的,他認為不管是人的行動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只是單一片面地取決於當事人本身,而是多元的取決於幾個原因。個人的行動能力,辦事的水平,當時運氣怎麼樣,那件事情的複雜程度,當事人的個人的狀態以及外界的其他的原因。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一件事的成果與否,並不去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和能力,還需要依靠外界的支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不能簡單的把一件事歸咎於一個人。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
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一個擁有正確歸因能力的人,在遇到失敗的時候能夠分辨出這件事情的失敗是因為外界的因素還是因為自身的能力,當事件的失敗與自己的能力無關時,那麼這個人就依舊能夠保持對自我的認同感。
一個擁有自信的孩子在向外探索和做事的時候會更冷靜從容,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一個自卑的人,因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放手去拼就很容易和成功的機會失之交臂。
所以當孩子做事總是缺乏自信的時候,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指責,這會讓本就沒有自信的孩子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家長與其責怪孩子,不如選擇相信孩子並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事件,學會對事件正確的歸因,助孩子重拾對自己的自信。那麼家長要如何利用"歸因理論"來幫助孩子找回對自我能力的認同感,提高自信呢?
第三: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1、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分清事件是否可控
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許多方面的同時助力,比如說:天氣、交通、工具等等,有一些是屬於人力範圍內可以控制的,有一些則是屬於那些我們不能控制的條件。
家長要做的就是與孩子一起分清楚某件事情的成功或者是失敗究竟是因為個人原因還是因為孩子遇上了不可抗的導致失敗的因素。
當家長和孩子學會分清後,家長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就不要因此對孩子進行責備和教育。
2、讓孩子學會分清事件的結果是否穩定
有些事件是不穩定的,他們事件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事件造成波動。
比如說,孩子努力準備了一次考試,但是卻依然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排名比較靠後的成績,或者是沒有取得進步,那麼家長就可以幫孩子分析以下是不是因為試卷的難度變高了,或者是老師改錯題這樣的情況。
當事情因為不穩定而導致結果不理想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安慰,告訴孩子事件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你,而是它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你要做的就是做好你這部分,以此幫孩子樹立自信。
3、孩子的努力和認真程度
有時候孩子的失敗並不能夠歸咎於外力因素,而是因為孩子今天不夠努力,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因為某些時間的失敗而不夠自信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可以做的更好,你有足夠的能力,但是你還沒有把他們都發揮出來,所以下次試試更努力好嗎?
把對孩子的批評和失望換成對孩子的鼓勵和期待,孩子也能夠從家長的話語中得到自信。
我們做父母的,應首先以自己的相互關心的行為來教育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缺少自信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也有可能是因為經受過失敗後被打擊,父母如果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秀的歸因能力,那麼能夠促進孩子的強大心理素質的形成,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未來會碰到的風雨。
家長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回自我認同感,培養自信心,只有孩子自己認可自己的時候,別人才能夠也對孩子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