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2020-12-05 老花經驗談

文章/熊二

編輯/老花

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不能像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家長也比較無奈,因為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鼓勵話語來激勵孩子,有些情況下家長的語言能夠對孩子產生作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依然無濟於事。

第一:案例分析

閨蜜的孩子最近剛剛開始幼兒園小班的課程,正處於適應幼兒園的階段,老師就主動找閨蜜溝通她兒子的情況了。

原來是因為老師發現閨蜜的兒子在班級裡面膽子非常小,不自信,不敢主動發言和與他人進行對話,看到小朋友在一起玩也只是在旁邊看著。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由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學者韋納提出的,他認為不管是人的行動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只是單一片面地取決於當事人本身,而是多元的取決於幾個原因。個人的行動能力,辦事的水平,當時運氣怎麼樣,那件事情的複雜程度,當事人的個人的狀態以及外界的其他的原因。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一件事的成果與否,並不去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和能力,還需要依靠外界的支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不能簡單的把一件事歸咎於一個人。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

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一個擁有正確歸因能力的人,在遇到失敗的時候能夠分辨出這件事情的失敗是因為外界的因素還是因為自身的能力,當事件的失敗與自己的能力無關時,那麼這個人就依舊能夠保持對自我的認同感。

一個擁有自信的孩子在向外探索和做事的時候會更冷靜從容,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一個自卑的人,因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放手去拼就很容易和成功的機會失之交臂。

所以當孩子做事總是缺乏自信的時候,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指責,這會讓本就沒有自信的孩子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家長與其責怪孩子,不如選擇相信孩子並幫助孩子一起分析事件,學會對事件正確的歸因,助孩子重拾對自己的自信。那麼家長要如何利用"歸因理論"來幫助孩子找回對自我能力的認同感,提高自信呢?

第三: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1、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分清事件是否可控

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許多方面的同時助力,比如說:天氣、交通、工具等等,有一些是屬於人力範圍內可以控制的,有一些則是屬於那些我們不能控制的條件。

家長要做的就是與孩子一起分清楚某件事情的成功或者是失敗究竟是因為個人原因還是因為孩子遇上了不可抗的導致失敗的因素。

當家長和孩子學會分清後,家長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就不要因此對孩子進行責備和教育。

2、讓孩子學會分清事件的結果是否穩定

有些事件是不穩定的,他們事件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事件造成波動。

比如說,孩子努力準備了一次考試,但是卻依然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排名比較靠後的成績,或者是沒有取得進步,那麼家長就可以幫孩子分析以下是不是因為試卷的難度變高了,或者是老師改錯題這樣的情況。

當事情因為不穩定而導致結果不理想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安慰,告訴孩子事件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你,而是它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你要做的就是做好你這部分,以此幫孩子樹立自信。

3、孩子的努力和認真程度

有時候孩子的失敗並不能夠歸咎於外力因素,而是因為孩子今天不夠努力,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因為某些時間的失敗而不夠自信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可以做的更好,你有足夠的能力,但是你還沒有把他們都發揮出來,所以下次試試更努力好嗎?

把對孩子的批評和失望換成對孩子的鼓勵和期待,孩子也能夠從家長的話語中得到自信。

我們做父母的,應首先以自己的相互關心的行為來教育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缺少自信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也有可能是因為經受過失敗後被打擊,父母如果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秀的歸因能力,那麼能夠促進孩子的強大心理素質的形成,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未來會碰到的風雨。

家長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回自我認同感,培養自信心,只有孩子自己認可自己的時候,別人才能夠也對孩子認可。

相關焦點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比較無奈,只能用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老調的心靈雞湯來激勵孩子,部分情況下或許能產生效益,但實際上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02歸因理論是什麼?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論,只要考上了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如果自己的身份認同是王者,面對問題會有無窮的信心。能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最後真的獲得巨大成功;而切換到失敗者模式,就丟掉了「我能行」的信念。仿佛被綁住了手腳,十成功力只發揮出一兩成,結果以失敗告終。為什麼自我認識會如此劇烈地波動呢?當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基本建立在外界的反饋上,那就很容易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波動。
  • 3步學會右腦記憶法,助娃練出「學霸腦」,家長為孩子收藏吧
    想從根本上解決,那就是幫助孩子練就強大的記憶力,那就不得不提到右腦記憶法!為什麼要用右腦記憶?左右腦分工理論被提出以後,將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和抽象思維被稱為理性腦,右腦主要負責圖像、音樂、幾何、空間被稱為藝術腦。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那麼孩子是真的摔疼了嗎?其實未必,這是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他習慣性地依賴著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們缺乏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什麼事情都指望著父母來幫忙。林林每天晚上回到家後,他都要父母陪在身邊教他做作業。如果哪天父母不在身邊了,他就會特別的不自信,可能作業遲遲沒有辦法做完,林林覺得作業都太難了,如果沒有父母幫忙的話嗎,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這個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能活在聚光燈下,總有身處角落,很難被人發現和關注的人群,就像每個班級都有中等生群體,而老師的精力決定了老師往往會容易忽視"中等生",這是一個社會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因而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從孩子自身去獲取價值感。1.學會"自我認同"能避免過度依賴"他人認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群體,個人與他人之間聯繫緊密。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㈠ 孩子存在有「畏難情緒」「畏難情緒」不難理解,它其實就是一種對困難會產生恐懼的心理狀態,具體會表現出在遇到「困難」時會採取躲避、退縮、迂迴的態度去對待問題,對於「困難」而言,缺乏與之面對的勇氣以及信心,在面對「困難」時不僅不會去積極主動的對其進行解決,甚至會用放大鏡去看待困難。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所以歡歡在生活當中不敢嘗試,生怕自己做錯了就會受到父母的責罵,知道了真相的老師們也不由連連嘆息,這個孩子真是被耽誤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對他們有什麼意義呢?1.自信心方面心理學家表示,自我認同感是指人對自身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自我認同感包括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往往是由於太過在意他人評價而否決了自我評價。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同樣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很重,每天都要進行測驗考試,長久下來大人和孩子都有些疲憊了。如果能夠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儘早的規劃出學習的目標和方法,使得家長和孩子能夠圍繞著「木樁」不斷的成長,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的適應了這樣學習的強度,很容易提高專注力,輕鬆的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 孩子非理性決策與大腦認知模式有關,歸因理論可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所以以上三種判斷均為歸因錯誤,而為了避免孩子會出現便捷式判斷,家長就需要了解到正確的歸因理論。什麼是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所指的是對人們活動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及分析的理論,人們往往會用它來對相關環境進行解釋、控制以及預測,還有會跟隨環境而出現的某些行為,所以它也被稱之為「認知理論」。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