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2020-12-06 壞媽媽日記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說過「遠交近攻」這個成語,出自於《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按照對典故的解釋是: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臨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只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前段時間這一成語在網上也是大火特火的狀態,把它用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是剛剛好,而且也已經給出了新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很難。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

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㈠ 孩子存在有「畏難情緒」

「畏難情緒」不難理解,它其實就是一種對困難會產生恐懼的心理狀態,具體會表現出在遇到「困難」時會採取躲避、退縮、迂迴的態度去對待問題,對於「困難」而言,缺乏與之面對的勇氣以及信心,在面對「困難」時不僅不會去積極主動的對其進行解決,甚至會用放大鏡去看待困難。

學習之枯燥有目共睹,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無法長時間安安穩穩的坐在那看書,但其他的一些事物總是充滿了誘惑力,諸如看劇、看綜藝、玩手機、打遊戲等等。

我們天生就會迷戀那些能夠讓自己舒適放鬆的事物,而正是這種惰性,才導致了孩子總是會出現在學習上缺乏動力的情況,促使這種畏難情緒產生的,最重要的就是來自於學習上的難度。同時也是因為存在惰性的原因,讓孩子不願去面對困難。

㈡ 由於孩子大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

日本著名腦科學家菅原道仁在他所著的《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一書中提及到,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能夠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多巴胺就像是一瓶「肥宅快樂水」,區別在於「肥宅快樂水」會讓你變得更懶更胖,但多巴胺卻會重新燃起你的動力,能夠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還有一點是「肥宅快樂水」需要用金錢去購買,而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刺激,多巴胺能夠讓我們的大腦持續運轉,同時也會持續產生愉快感,積極性也會因此而產生。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沒有對學習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因為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導致。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㈢ 缺少達到目標的驅力——成就動機,並陷入自證預言

① 對於成就動機的缺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授麥克利蘭將人的需求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歸納。其中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利和親和的需求。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隔壁小剛的媽媽會平地一聲雷,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後來經過接觸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小剛每天回家都不知道要去主動學習,總是要等到他媽媽「拿著鞭子」在後邊趕才回去學,但等到坐下後,又要磨蹭著老半天才能把書拿起來,然後小剛媽媽就會出現「暴走」的狀態,最後以「河東獅吼」來結束。

而小剛之所以每天都要在媽媽不斷的催促下才能夠去學習,其實就是因為他自身缺乏「成就動機」所導致的。而「成就動機」則是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夠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馬云為了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復讀了三年,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擁有著強烈的「成就動機」。

麥克萊倫認為:每個人的成就動機都是不相同的,每一個人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成就動機水平。阿爾金森認為,人在競爭時會產生產生產生理傾向:追求成功的動機和迴避失敗的動機。

② 缺乏「成就動機」導致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上會比較常見的症狀,它是指人們會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進行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自證預言是一種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它是我們對於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後,或是結合現在的狀態對自我進行暗示

這種暗示又會分別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消極的自我驗證,另一種則是積極的自我驗證。如果孩子出現對於學習沒有動力,則是因為孩子對自己進行了消極的自我驗證。

對於目標,消極的自我驗證會讓孩子產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成的心理,而父母如果再反覆的對此加強,更會導致孩子不想去學習。反之,積極的自我驗證則是為自己打氣加油,會相信自己能夠去完成目標,結果也會證實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之前坐公交車,在我旁邊坐了一對母女,只聽到媽媽對孩子說:「早都跟你說過不讓你去學小提琴,你不適合這個,你看看你拉的那是什麼啊,都學了這麼長時間了,還是像鋸木頭一樣,白白花了那麼多錢。」孩子坐在一旁只是在默默的聽著媽媽說。

過了好一會終於忍受不住哭著對媽媽說:「我也才剛剛學了差不多一個月,老師還表揚我有天賦呢,我不學了,反正我學不好,不學了行吧….」或許孩子原本對小提琴是特別感興趣的,但是經過媽媽對她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之後,孩子反而不會再堅持自己,進而會對自己進行否定。

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只是家長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給孩子了一種消極的暗示,正是因為這些,促使孩子進行自我否定,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動機。相信在平時生活中像上文這樣的母親還是特別少的,更多的的是孩子自身沒有學習動力,而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們可以使用「自我決定理論」去對孩子進行教育。

什麼是「自我決定理論」?

根據百科給出的定義,「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紀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並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自我決定論將人類行為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

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這三種動機來源會相互影響、相互侵佔和相互幹擾,也可能聯合起來產生多重動機。

相比於被強迫或不得不做的事,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去做一些符合自己意願的事。例如孩子們大多都會對做作業產生抗拒,但比做作業更加痛苦的是來自於父母的責罵以及老師的壓力,所以即便是孩子們再不情願,最終也會選擇痛苦更小的寫作業而避免其他的一些痛苦。

自我決定理論,實則就是在尋找內在驅動力的過程

在平時給自己立下的flag中,有幾個是你能夠堅持做下去的?又有哪些是堅持了幾天後就不了了之的呢?做事如果僅憑意志力,很難會做到持久輸出,這又是為什麼?

:這是我們違害就利的原始生物本能

我們的核心處理器——大腦,是一個高消耗的器官,為了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所以在大多數時間都會自主心智來決策事宜,如果某件事並沒有出現反心智的情況,我們就會按照已經習得的習慣去下意識運行。

:養成習慣的過程中,「阻力」要大於「動力」

讓孩子去看某些課程讓他們去看電影,他們所便顯出的態度會截然不同,前者枯燥乏味,而後者則會對故事情節充滿好奇與渴望。摩西奶奶說:你願意做的事,就是你最大的天賦。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自身的內在驅動力,使「動力」大於「阻力」,壓根不用去死撐應抗就可以做到堅持,這才是真正的懂得自我決定論。

:「苦行僧式」的逼迫自己,實則是在自虐

我們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都是有限度的,如果逼著孩子去做那些本來就不喜歡做事,最終也只是白白在浪費時間與精力,把孩子變成了一個「苦行僧」。人們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上,才會更有動力,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孩子的學習上,應該如何去運用自我決定理論?

1、 減少意識依賴,學會從學習中體驗樂趣,找到「心流」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於學習缺乏自主性,總是會需要有家長以及老師的督促才能夠進入到學習狀態,而這些種種的表現,都是因為孩子對於家長以及老師產生了意識上的一種依賴,也正是因為這種依賴,導致孩子不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對於學習缺少了控制能力。

而學習的枯燥乏味會被孩子們所排斥,但是為了能夠進入到學習的裝,勢必會對其他的一些欲望進行壓制,在這個過程中,會大量的消耗意志力,進而會導致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上表現得力不從心。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F·鮑邁斯特提出了自我損耗的理論他認為我們擁有一種所謂的自我力量,它被稱之為自控力,但這種資源是有限度的,它會隨著我們一天的不斷努力而進行自我調節。隨著各種損耗不斷的積累,包括抵制誘惑、抑制欲望、控制自身等等,最終會步入自我耗盡的狀態。

而心流體驗則是能夠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一項活動中,會達到一個忘我的狀態,而且會做起來毫不費力並且會充滿愉悅感。只有在進入到心流體驗中後,才能夠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感覺到渴望的事。

首先:要去改變孩子的心態,「父母、老師讓我學習」轉變成「我自己要學習」。把學習這個大任務,變成一個個可突破的小任務,讓孩子完成對自我的挑戰與突破,增強自信心。

其次:運用獎勵機制,保證學習的動力。做的好的地方,家長要對孩子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口頭的誇獎、也可以是滿足孩子的小心願等等。

最後:要有明確的目標。關於內在,要提升自己對各學科的掌握、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關於外在,要提高自己的分數,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

其中要注意,外在目標需要是能夠在短期內對孩子形成良性的刺激,以完成小目標,達到一個有力的循環。而內在,則是要對他們能夠長久、持續的努力,提供內在驅動力。

2、 增強自我決定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小狗分為三組,第一組受不到任何傷害,第二組電擊是可控的,只要小狗觸碰籠子裡面的控制杆,就不會受到電擊,第三組小狗無法躲避電擊。

第二天小狗被放入一個穿梭箱裡面,裡面會有一些阻擋電擊,而第一組和第二組小狗在面對幾次阻擋之後,很快就學會了躲避,而第三組小狗大部分沒有嘗試進行躲避,只是被動的等待電擊的結束。

馬丁將第三組小狗的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因為第三組小狗在之前無法躲避電擊的情況下,心中生出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的心理,所以它們無助的放棄了要改變的想法,而是被迫消極的去選擇接受。

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如果我們能夠相信自己有選擇的餘地,那麼我們就會認為自己還有能夠掌控局面的能力,而正是這種信念,讓我們得以避免會產生無助感,並且它會促使我們通過各種嘗試來尋找到改變的方式。

由此,家長更應該懂得,要讓孩子改變現有的學習心態,讓他們有能夠去「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感受,進而會使孩子對學習獲得到更多的動力,除學習外,在其他的一些方面上也同樣能夠增強孩子的自我決定能力。

3、 通過外部加持

現代管理學之父提出了「SMART原則」這一管理法則,所謂的SMART原則包括:明確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要具有時間限制(Time-bound)。

家長可以按照SMART原則來對孩子進行外部加持,參考如下:

⒈ 目標要有明確性(S):首先要對孩子的現狀有所了解,明確孩子身上真是存在、需要作出改變的問題,對此制定出目標。這裡要求目標要清晰、明確、具體。

⒉ 目標要可衡量(M):可衡量所指的是對於孩子學習的目標,要能去追蹤完成度。這樣可以明確的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所完成目標的情況、進展如何。

⒊ 所設定的目標一定是要可以達成的(A):對於制定的這一學習目標,一定要是能夠得以實現的,要讓孩子能夠看到達成的希望。

⒋ 該目標要與孩子的實際情況具有相關性(R):對於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把他的目標設定為去突破一些難點,但如果孩子本身成績比較差,我們再去讓他突破難點,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⒌ 目標需要具有時間限制(T):我們所設置的目標都是階段性目標,需要具備一定的時間限制,如果沒有時效性,那麼設定這個目標與否沒有任何意義。

在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中說:個體生來就有追求優越的內驅力,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個體會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完善的人。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要做的不是讓他們靠著自己單薄的意志力強迫自己去做,而是要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內驅力,運用好「自我決定理論」,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成長。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NLP思維邏輯層次思維,提升孩子學習力
    NLP思維邏輯層次是英國格雷戈裡·貝特森提出,經過後人整理得出的一種認知層次,以表層的認知不足以推動動力的深層力量,但通過NLP邏輯卻可以實現這一點。應用於兒童教育也一樣,孩子學習沒動力,要家長催促,喜歡拖拉,從NLP的多層次思維模式中找到解決辦法,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的學習問題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按理來說,我們為他們報了各種補習班、自習室可成績為什麼提不上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缺少了內在驅動力。1、驅動力的分類驅動力主要分為兩種,即內在驅動力與外在驅動力。舉個例子,內在驅動力就是「渴了想喝水」,外在驅動力就是「遲到要扣錢」。
  • 孩子學習不「開竅」?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開竅? 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 無論是外界刺激,還是認知構架的建立的基礎是覺醒自我驅動力,只有孩子主動去探索學習的方法、主動去了解知識,接受的刺激才越多,才能快速建立起認知構架。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相反,如果孩子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興趣來對待學習,內在動機就會促使行為自然發生,而不需要各種獎勵、懲罰或者老師、家長的催促,內在動機會像一臺「發動機」,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擁有持續動力,並且樂在其中。如何重建孩子的「內在動機」?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當時我就怒了,我就這麼遭人嫌棄嗎,我難道就比別人差嗎,於是我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拼命學習,發憤讀書...... 沒想到,我竟然考上了普高,雖然剛好夠分數線。 回想起來,也許就是班主任的那番話,點燃了我心中的火,喚醒了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因為學習要求通過經驗和練習,很明顯,吃藥導致的短暫的身體機能的提升並不是持久習得的。那麼,一出生的孩子會哭泣,這是學習嗎?當然也不是。因為這是本能,不學就會的。明白了學習的含義,那麼學習動機就好理解了。學習動機指的是人對於學習這種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 這個方法能讓你主動愛上學習-內在動機理論
    自己明明想要去學習,但就是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越學越煩惱,越學越枯燥。每次都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但就是會慢慢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花了一天制定的計劃僅僅執行了幾個小時就放棄了。如果有那請你好好看完這篇文章。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於1918年提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
  • 自我決定理論
    該理論主要有四個分支理論:(1)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心理需要是內在動機產生的基礎。理解學習動機的關鍵是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關係)需要和自主需要。勝任是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機會去鍛鍊和表現自己的才能;歸屬是指感覺到關心他人並被他人關心,有一種從屬於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別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係;自主是指能感知到做出的行為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是由自我來決定的。這些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了學習動機的能量和性質。(2)認知評價理論:外界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影響。
  • 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好在高中分了文理科,嫣然頓時感覺自己解放了,一下子衝上了第二名,唯一一個數學拖了後腿,沒能得第一。然而,小學時的嫣然偏科並沒有如此嚴重,經常是語文100分,數學80分徘徊。但在媽媽眼裡,數學的80分格外刺眼,時常以此責備女兒不好好學習,並認為女兒語文考好是碰運氣,強迫給嫣然買成堆的數學習題,並定時定點檢查。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在談用法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心理理論,遵循這個理論,獎勵孩子就可以恰到好處了。德西和瑞恩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在研究人的行為動機時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對內在動機有很深入的闡述。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感」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1, 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接納和尊重。
  • 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這個理論闡述了三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
  • 讀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後,我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豁然開朗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生理需求就是滿足人體最基本需要的需求,滿足了這些需求就可以保證生命的持續,比如吃飯睡覺,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就是避免個體受到傷害的需求,比如尋求溫暖、安全的環境。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篇)
    《英語課程標準》對這門學科的教學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英語教學應從孩子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可分為接受和發現兩種。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孩子記憶力差?「記憶回漲」結合金字塔理論,提升孩子學習保持率
    3.記憶方法不當成年人如果要對一件事物產生記憶,首先會對這個事物進行一些了解,找出這個事物的特徵和內在聯繫,進行主要因素的記憶。而孩子因為受到經驗和知識的不足,不會對事物進行具體的分析,只會對事物進行機械的記憶,但是機械的記憶很快就會被忘記。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這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模式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反而還會影響親子的關係,讓孩子和家長"唱反調",不如試一下"路徑依賴理論",來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從而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 於莎 等: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
    鑑於成人參與學習的行為決策大多伴有明確的目標,且成人學習具有鮮明的自我導向特徵,因此以目標導向行為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來探究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行為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是推進該領域研究的新視角和重要途徑。已有研究指出,影響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變量主要有態度、主觀規範、預期情緒、勝任力、關聯感、欲望和感知行為控制。
  • 超簡單的小遊戲,幫孩子學習「管住自己」
    這麼說,倒不是要為孩子的一切行為開脫,更不是鼓勵家家戶戶出產「熊孩子」,只是為了讓你在看到孩子不理智的言行時,別那麼動氣——他真不是故意搗蛋,他只是相關的大腦皮層還沒長好。更重要的是,和懷疑他、懲罰他相比,你還有真正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引導他慢慢學會自我控制,做出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