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2020-12-05 抹茶媽媽育兒

文|抹茶媽媽

電視劇《安家》最近正在熱播,裡面有很多大家熟悉的角色,其中飾演《都挺好》裡小保姆「蔡根花」的演員塗凌上線,讓觀眾們頗感驚喜。劇中塗凌變身成一位為了兒子的學習成績,動輒歇斯底裡的母親,二人的關係也一度像「仇人」一樣劍拔弩張。

看了劇中母親的表現,不少網友大呼:「這不就是我家熊孩子嗎?」「我家孩子也這樣,能把人氣死、累死!」

「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

劇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蘇母扯著兒子的耳朵,發出了一連串質問:

這道題昨晚明明已經做過了,怎麼考試還做錯了呢?你上課到底在幹什麼?你們老師說你這次考試又是倒數第一!蘇天培,怎麼我一說你,你就是這個樣子?只要一跟你談學習,你就跟我是仇人對吧?讓你玩手機你怎麼就不掛臉呢?我是你親娘,我能害你嗎?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你說你玩手機能玩出名堂來嗎?我跟你說我天天給你熬得,我白頭髮都快愁出來了。你倒好,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傻吃憨睡的。你要把我弄出神經病來了啊,要把我氣短命了,你知道嗎?」

面對母親近乎「崩潰」的情緒,蘇天培表現出的卻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最後直接扔下書包,飛奔而去。

蘇母的言辭,不可謂不懇切,對兒子那顆「恨鐵不成鋼」的心,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感同身受。

然而,正像她自己發問的那樣,或許她真正沒搞清楚的問題是,「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

對蘇母而言,「我花了那麼多心思,那麼多錢,就是為了讓你好好學習,將來有一個好的前途,你怎麼就那麼不爭氣呢?」蘇母錯誤地把的學習計算成自己的投入、產出比。

而在蘇天培看來,自己的學習、生活不被掌控,喜歡的電腦、電器成了別人眼中的「不務正業」,成為「學渣」變得理所當然。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不求上進,只是在這場與學校、家長的拉鋸戰中,孩子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消失殆盡。

「內在動機」激發自然學習行為

內在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學習活動本身能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功感。內在動機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

促使一個人產生行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兩種動機從激發的行為本身來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提供的動力來源不足。比如一個學生學習,既有可能是源於老師、家長要求這樣的外在動機,也有可能是為了滿足個人好奇心、興趣的內在動機,而後者激發的學習行為往往是自然且持續的

1970 年,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L·德西做了一個關於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實驗

他將學生分成A、B 兩組,分別在不同的房間玩立體積木拼圖,每個房間都有娛樂雜誌。隨後,他要求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積木拼出指定圖案,同時告訴 A 組學生,如拼圖正確則有金錢獎勵,而 B 組沒有告知,也沒有獎勵。

實驗中途,德西告訴學生,實驗時間已到,他將離開房間 10 分鐘錄入數據,學生們可以自由活動。但實際上,德西並沒有去錄入數據,而是通過隱秘的單面鏡觀察兩個房間學生的不同反應。他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

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而B 組學生並沒有被告知任何信息,或者得到「獎勵」的可能,因此他們的行為完全出自個人意願,即內在動機,即使實驗結束,出於對事情本身的興趣,也會自然繼續下去。

回到孩子學習這件事上來,當老師、家長每天不停地在耳邊強調「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老師、家長的要求,或者是高分數作為一種學習的外在動機,而當這種動機不足以支撐達到學習好的這個目標時,動機就會失去作用,孩子會放棄學習,甚至跟老師、家長形成一種對峙關係。

相反,如果孩子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興趣來對待學習,內在動機就會促使行為自然發生,而不需要各種獎勵、懲罰或者老師、家長的催促,內在動機會像一臺「發動機」,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擁有持續動力,並且樂在其中。

如何重建孩子的「內在動機」?

有的家長說,「哪有孩子自願去學習的?」或者「我家孩子已經厭學了,還能培養起他對學習的興趣嗎?」

我想說,有這些想法的家長可能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內在動力」,依然把孩子擺在要被「推著走」的位置上,同時「內在動力」也是可以重建的!

滿足孩子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

依然是前文種提到的德西教授,在完成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實驗後,他與另一位心理學教授瑞恩Ryan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兒童的內在動機就可以形成或者重建

先說歸屬感,每一個人除去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首先作為一個人存在,都希望被無條件地認可和接納。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對孩子的愛附加條件:「你好好學習,才是媽媽的好孩子」,「你再這麼不聽話,我們就不管你了」。孩子的歸屬感慢慢被削弱,錯誤地認為只有學習好、聽話的孩子才能得到尊重和認可,外在動機逐漸形成。

因此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想清楚,我們有沒有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足夠的信任和愛,才會進一步勇敢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自主感對孩子來說,就是行為可以由自己選擇、決定。然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大多是統一性、標準化

由王朔的同名小說《看上去很美》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小男孩方槍槍進入幼兒園後的故事。原本有著獨特個性的他,被老師視為異類,要求他剪掉小辮子、上廁所都要按時、不能跟老師頂嘴,然而因為做不到跟其他孩子一樣,所以他得不到小紅花,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壞孩子」。

電影雖然有嘲諷的意味在,但現實中我們的孩子不正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嗎?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社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是考高分、符合規範,而留給他們選擇、探索的空間實際上非常小。

作為家長,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體制,但應該試著多為孩子提供自我選擇、決定的機會: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試著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並共同執行;不是催促、監視,而是陪伴和一起分析既往的得失。這樣的事情說起來很多、很小,卻可以一步步幫助孩子找回自主感。

要想重建孩子的「內在動機」,增強勝任感也十分重要。勝任感就是讓孩子覺得他能做到,而方法就是給予及時的積極反饋、幫孩子確立學習目標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只愛玩電腦遊戲,不愛學習。那麼為什麼孩子都愛玩遊戲呢?除了感官刺激,遊戲往往能給予我們正面的反饋,例如玩完一局遊戲,雖然可能暫時失敗了,但是屏幕會提示我們:「你的分數又刷新咯!繼續加油!」相比,孩子在學習中得到的反饋,卻正好相反:「你怎麼有這麼多錯誤的地方?」或者「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因此,家長應該改變思路,及時、積極、具體地去肯定孩子,讓孩子能用對待遊戲的心態去對待學習。

除此之外,幫孩子確立學習的目標也是增強勝任感的好方法。但這個目標不是下次要考多少分、要前進多少個名詞,而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從孩子的興趣著手,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想要做好這件事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當孩子真正地把想要做的事情轉變成目標,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而不需要老師和家長在後面不斷地鞭策。同時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孩子的勝任感也會不斷提升。

做「悠兮其貴言」的父母

《道德經》第十七章記載:「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最好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親近他並且讚美他;再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別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有的人悠然自在,很少說什麼,事情自然就辦好了。老百姓還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可以借鑑老子的智慧。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也不過是孩子「我自然」喜歡學習的目的

只是我們首先要學會做「悠兮其貴言」的父母:不要逢人就說「我家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把畫作拿來給我們看時,不要評價:「畫的不錯,不過這裡不應該這樣畫」;當看到孩子玩遊戲時,不是一句「就知道玩玩玩,怎麼不知道好好學習」,而是可以試著欣賞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的機智和勇敢,或者至少給他一點自由時間,同時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還有哪些比遊戲更精彩的事物值得去探索。

孩子的「內在動機」天生就有,只是有時我們在無形中說得太多、做得太多、期望得太多,讓孩子心中的光黯淡了下去。

或許當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孩子會發現有了不一樣的父母,我們也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作者簡介:抹茶媽媽,有兩個女兒的職場媽媽,致力於陪伴孩子「快樂成長」,願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滴。

相關焦點

  • 這個方法能讓你主動愛上學習-內在動機理論
    自己明明想要去學習,但就是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越學越煩惱,越學越枯燥。每次都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但就是會慢慢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花了一天制定的計劃僅僅執行了幾個小時就放棄了。如果有那請你好好看完這篇文章。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於1918年提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
  • 錢志亮: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愛上學習?
    具體可從4個方面來著手: 01 激發孩子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由成就需要轉化而來的一種動機。 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力爭達到完美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
  • 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改變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得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什麼是內在動機?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一、內在動機的生理學背景介紹 [1]從生理學的角度討論,因為進化(Evolution)是理解任何生物學現象的關鍵原理,所以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可以看成進化的關鍵因素:生物所有行為的存在都是由有機體的生存和生殖的進化需要引起的:為了補償有機體的生理缺陷(「組織需求」)、減少缺陷,生物激發了各種行為。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1.獎勵正在削弱我們的內在動力家長們經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只有寫完作業,才可以去玩,只有考一個好成績,才可以有獎勵哦!長期以往,你會發現,孩子就不是出去對求知的樂趣學習,而是為了獎勵,寫作業,獎勵沒有了,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了。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這時候,另外一個同事說:可能是你家老大的學習動機比較強吧,不需要別人的監督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01 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爸爸媽媽可能只是知道大概意思,卻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學習動機的深層次含義。要想明白學習動機的含義,首先我們就從學習來談起。所謂學習,就是指人通過練習或者是反覆的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相對變化。舉個簡單的例子,運動員在跑步的時候吃藥,最後取得了冠軍。這是學習嗎?當然不是。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德西在實驗中得出,外在動機的存在不但沒有起到增強的作用,反而會削弱內在動機的作用。從而使解答智力題為內心帶來的歡愉感被得到獎勵的外在因素衝淡了。在實際的生活中,如何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動機呢?精神上的嘉獎在學習上,老師與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如果只是物質上的,那麼這種獎勵很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相比物質,精神上的獎勵更容易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
  • 《密室大逃脫2》心理專業周峻緯談內在動機:成就的永動機
    02內在動機更能獲得持續的成就感套用在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陶小玉身上,可以將他喜歡的桌球看作是內在動機,將他的學習成績是看作外在動機。但因為父母那些不理解與對他的壓迫,他不得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努力學習的人。再看看他爸媽對他的那些評價:沒見過你這麼蠢的,我都懷疑你不是我陶大志親生的。看看你堂哥陶英才一天只睡4小時,你睡6小時還不知足嗎?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剛上學的孩子都挺喜歡學習的,如果我們說只有考滿分才愛孩子,考不到就嫌棄,孩子對學習也不會有多大興趣了。2,自主感:孩子感到生活可以由自己決定。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不容易,很容易走兩個極端。
  • 注重英語學習的內在規律
    我國的英語學習者經過多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量的單詞,學到了不少語法規則,這些知識大都屬於外顯性知識。而只有當我們具有一定的內隱性知識,才能夠自然、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平時我們所說的「語感」就與內隱性知識具有密切的關係。在英語學習中,如果只靠記憶單詞、做高出學習者英語實際水平的模擬題,很難獲得內隱性知識,增強語感。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 清楚孩子逃學玩遊戲潛意識動機,才能從3方麵塑造學習主觀能動性
    所以生活中任何事情在這種觀點的主導下,它都不是偶然性的事件,都是有內在心理的衝突表現出來的一種隨機性,哪怕你偶爾的一次口誤不經意的一個謊言又或者不受意識控制的微表情,也在無形當中出賣了你內在的心理動機。在犯罪心理學當中,一個人為了自己的某種心理動機而去傷害他人。他們必須要通過這種方法來解決自己內在潛意識的心理衝突。
  •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生命,不僅有邏輯,而且有動機,更是指向:真善美摘要 生命起源與進化是地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為此,本文在此前提出&34;的基礎上,進一步從&34;的角度進行學術思考和深入研判,旨在為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自然動機提供一種新解釋,有利於對人類社會未來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圖景進行科學預測與合理展望。
  • 淺談學習動機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指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要求,自己想要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付出怎樣的努力。從平時孩子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可以看出孩子內心對待學習的態度,從而判斷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強弱。內部動機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 想要孩子成才,用動機提升學習效率,給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他們指出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也就是說,學習動機的強度有一個最佳水平,當動機水平適中時,孩子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一旦超過了這個巔峰狀態,動機程度過強就會對活動的結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當然動機水平如果過低,也不會有高效率的活動產生。
  • 將外部強化轉變為內部動機!持續保持學習熱情,明白學習的意義
    我們就拿孩子的學習作比方,孩子能不能主動去學習,並不是來自於家長的壓迫或是外部的誘惑;是來自於,他自己覺得非常有趣,是他自己希望學到知識,出於孩子的內部動機。避免或少用外部強化從上面的敘述我們不難理解,想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發自內心地想學。我們日常就應該少用誘惑的方式,也就是儘量少用外部強化。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第三類:內在動機你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是來自於這件事情內在的價值,就是喜歡這件事情本身。例如:你喜歡去爬山,喜歡忘我地舞蹈,喜歡寧靜地享受閱讀的時光!就如呼吸和吃飯一樣自然地就去做!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聯繫剛才介紹的動機理論,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比起那些擁有外部動機被迫學習,或者因為認為學習有好處應該學習的人,那些擁有內部動機覺得學習過程本身就很有樂趣的人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 招教考試教育理論之內部學習動機的激發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學習動機也是如此,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是指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它取決於個體內在的需要。外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由於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產生的。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學習,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