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懶做什麼都沒動力?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2020-12-06 騰訊網

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而外在動機是由相反的因素驅動的,即外部性,例如承諾更多的錢,滿意的結果回報,積極的反饋或晉升等。

當然,我們多多少少都有對「金錢」的爭辯。在很多時候,錢當然是外部驅動的主要因素,但有時候只盯著錢看,是不是就能夠讓我們從工作中獲得成功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工作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工作滿意度和金錢之間只存在較弱的聯繫。而且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更多的錢實際上會對你的內在動機產生不利影響。

當然,無論是哪種驅動因素,當你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可以繼續前進時,給予自己激勵還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勵,都可以使你行動起來,改善自我,表現出色並樂意付出額外的努力。

但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有時候比外在動機,更能讓你持續奮進,獲得想要的那個結果。

為什麼呢?

為什麼內在動機高於外在動機?

一般來說,我們都需要動力,有動力就意味著我們願意有所行動。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尋找「做某事」的持久動力時,內部激勵比外部激勵更為有效。

原因很簡單。

當我們開始做某些事情時,「我想做」比起「我必須」會產生很大的不同。試想一下最明顯的例子:工作。

如果你每天上班,拖著沉重的腳步,帶著恐懼的枷鎖,那麼你能夠從工作中獲得多少樂趣嗎?你的生產力和結果會是如何?能不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質量?

我不認為帶著這種心態和思想,會讓你能夠從工作中脫穎而出,儘管你會獲得金錢上的回報。

或許你會說:我才不想在工作中做到脫穎而出,我只要錢,只要給我錢就好了。

但問題是,你連工作都做不好,你會得到多少錢呢?難道你的老闆會傻到,你不用在工作中做出什麼成績,就會給你非常高的工資?肯定不會。

所以說,具有外部驅動因素的事情,是很難讓我們做事的動力長久地持續下去。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指的是當外部環境的改變給人帶來一定的快樂之後,人們通常就會很快習慣環境的改變,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

換言之,當錢給到你的手上,讓你感到快樂之後,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然後又不想工作了,又沒有動力上班了——除非,老闆繼續給你更多的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說明外部獎勵,並不是幸福和滿足感的可持續來源。你只能逐漸被更大,更亮的東西所激勵,無止境地陷入追逐外部激勵因素的循環圈中,讓自己越來越累,也越來越迷茫。

那怎麼辦呢?這時,你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了。

內在動機的好處

研究表明,從長遠來看,內在動機通常比外在動機更能預測工作績效。

原因之一是,當我們被內部因素驅動去做某事時,我們僅僅是為了享受這項活動而做。

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夠日復一日地繼續前進,是因為做這件事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獲得價值感,有一種被認可的滿意度,從而充滿動力。

另一個原因則與以下的事實有關:

內在動機的提高,與一些諸如自己想要的更高目標,想對事業做出貢獻,或出於比個人利益更大的目的而去做事之類的事情交織在一起。

這話什麼意思呢?

例如你想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好,你由剛開始的做什麼都不行,慢慢學會的駕駛汽車,掌握了自我表達的演講技能,再到懂得怎麼去解決工作上的難題,處理事業上的各種障礙等。

這些自我提升的行為動機,就是建基於你有一個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標,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你願意持續行動下去。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肯定會獲得一些外部獎勵,諸如別人的讚美,事業的晉升,金錢的回報等,但這些只是附帶結果,畢竟主要驅動你前進的,卻是你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人受到內部動機所驅動時,他們就會更多地參與手頭的任務,享受更多的樂趣,並有意識地尋求挑戰。

因此,所有研究似乎都暗示著一個重大啟示:內在動機是必須的。

當然,最好的做法,是結合兩種動機因素去做事。但是,在你具備一個明確的外部激勵因素之前,你最好先找到自己的內部驅動因素。

因為只有這樣,在你還沒有獲得具體的外部激勵之前,你也能夠願意持續奮進,打造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基礎能力。

憑藉著這種基礎能力,再加上其後獲得的外部激勵因素,你才會構建出強大的驅動力,讓自己不斷向前。

增強內在動力的五種方法

那麼,一個人如何變得更有內在動力呢?

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來讓自己變得更有動力。以下分享的五種做法,就能夠提高你做事的內在動機。

第一,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論由美國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82年提出。

意思是指,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信念。換句話說,這是我們在從事某些事情的時候,是否懂得「自己要做些什麼」所產生出來的期望心理。

一個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做事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和更高的動力。因為你覺得自己能夠把這件事做成,所以就會表現出更高的動力和努力,也樂意接受挑戰。

而通常影響我們自我效能的因素,大概有幾個因素:你個人的成敗經驗、情緒的穩定度、環境條件的適應性等。

你曾經有過做事成功的經驗,情緒積極,然後做事的條件又符合你的要求,那麼你的自我效能就會更高,讓你更願意行動,反之就會更懶。

因此,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這種信念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向自己證明自己可以做到。

第二,將你的行動與更大的目標聯繫起來

找到生活中的「為什麼」非常重要。

這意味著你需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項工作以及什麼驅動自己前進。從本質上講,什麼對你有好處?

而且,無論任務多麼平凡,你始終把這件事與更大更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心理學家把這種做法,稱為「敘述修飾」。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61年訪問美國宇航局,他在那兒遇到了一個看門人,然後甘迺迪就問這個人在NASA做過什麼。

這個看門人是這樣答案的:「我正在幫助一個人登上月球。」

這種對自我行為的敘述,是不是很讓人感到激勵?事實上,你也可以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出相應的敘述修飾。

每天上班很苦悶?不,其實你是那個改變家人生活的英雄!每天努力複習很痛苦?不是,你正在為國家的崛起而努力讀書。

重新表述你的行為,可以創造出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和意義,只要你願意。

第三,無須等到你有了「喜歡」才去做某事

當我們說出:「我不能自己一個人去健身房」或「我不能早起」時,我們的意思是說,我們並不是很喜歡這件事。

其實,除了我們的懶惰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從心理上阻止我們去做那些事情。

但這就是問題所在:你不必為了行動而「喜歡」。

有時候,在開始的時候或許你並不想去做某件事情,但是一旦你開始去做之後,你就會進入節奏當中並找到內在動力。

例如,你在一天的工作後不想去健身房。與其去爭論幾個小時「贊成和反對」它,不如先讓自己走到健身房的樓下。

告訴自己,你等一下就會上樓健身,然後進入室內,看到周圍都站在來健身的人,你就會突然不會感到那麼疲倦和抗拒了。

克服拖延症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創建清晰而簡潔的行動流程並遵循它們。

一旦養成習慣,每天早上6點突然起床去工作,或每天寫作一個小時就不會那麼可怕了。

第四,儘可能自我決定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做「自覺理論」,也成為「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著重於探究我們行為背後的不同驅動因素,即內在和外在動機。

理論指出,有三個主要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心理滿足感的需求,這也是增強我們內在動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技能,自主權和相關性。

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如果我們從事的工作,可以讓我們學習和成長,並且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自主權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和發揮創造力,那麼我們就會更有動力去盡力把事情做好,我們的業績也會突飛猛進。

當我們做的事情能夠自我決定,我們就會把外在動機內化為內在動機。內化作用就是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個體贊同的價值觀所能接受的東西,從而消化這種由外在動機所引起的行為準則 。

例如你認同結婚需要買房這個價值感,那麼你為此辛苦工作賺錢的外部動機,就會轉換為內在動機,從而讓做事動力大增,反之就會感到很抗拒。

此外,由於人類是社會存在的人,我們還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繫並受到尊重。

所有這些內在動力的來源,無論是單獨還是結合在一起,都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驅動因素,即使在我們感到無助和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也能夠讓我們開足馬力前進。

第五,從深層的需求尋找動機

外國曾經有一項有趣的研究,旨在尋找高績效員工在公司裡,缺失內在和外在動機時,如何保持幹勁的。

該研究跟蹤了一家墨西哥工廠的工人,他們每天在工廠裡執行完全相同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學習新技能,專業發展或晉升。

而且不論業績如何,每個人的報酬都是相同的。因此,除了保持工作以外,根本沒有外在動力。

然後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三種動機,科學家稱之為「家庭動機」。那些對「我在乎養家餬口」或「對我的家人重要」這種表述更同意的工作,在工作中會表現得更好,儘管他們沒有任何其他外部或內部激勵措施這樣做。

這也是一種驅動我們工作的動力,它涉及到我們更深層的需求,就是家人或家庭。如果你不想為自己的利益做某事,那麼就為你所關心的人做某事,也能夠一直驅動你前進。

這是一個強大的動機,許多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下次當你需要給自己一點完成任務的動力時,請記住把這件事連結到比自己更大或者更重要的目標上。

因為一旦找到你的內部發電機,再加上外在的激勵回報,你就能夠充滿動力,持續奮進,獲得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

相關焦點

  • 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長此以往,他們玩的時候總會習慣性注意力分散,再也無法長久專注地去做一件事了。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成就。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改掉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毛病,關鍵是要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表姐便想著激勵一下女兒,讓她有動力去學習。於是便鼓勵女兒說,如果這次你能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你就可以買你喜歡的漫畫書了;如果你能考進班級前5名,就可以帶你去海洋世界玩一天。一開始,這樣的方法是奏效的,小女孩希望得到媽媽期許的獎勵,於是便會暫時拋開外界的雜音,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劇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蘇母扯著兒子的耳朵,發出了一連串質問:這道題昨晚明明已經做過了,怎麼考試還做錯了呢?你上課到底在幹什麼?你們老師說你這次考試又是倒數第一!蘇天培,怎麼我一說你,你就是這個樣子?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例如:你讀書就是為了獲得爸爸媽媽的愛,獲得老師的表揚和認可;你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升職加薪,雖然你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你也堅持為了報酬去做。第三類:內在動機你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是來自於這件事情內在的價值,就是喜歡這件事情本身。
  • 這個方法能讓你主動愛上學習-內在動機理論
    每次都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但就是會慢慢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花了一天制定的計劃僅僅執行了幾個小時就放棄了。如果有那請你好好看完這篇文章。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於1918年提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一種心理狀態,維持和激發生物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簡單地說就是認知決定你的行動,你的內在驅動力決定了我們行為能持續多久。下面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多巴胺就像是一瓶「肥宅快樂水」,區別在於「肥宅快樂水」會讓你變得更懶更胖,但多巴胺卻會重新燃起你的動力,能夠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還有一點是「肥宅快樂水」需要用金錢去購買,而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刺激,多巴胺能夠讓我們的大腦持續運轉,同時也會持續產生愉快感,積極性也會因此而產生。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1.獎勵正在削弱我們的內在動力家長們經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只有寫完作業,才可以去玩,只有考一個好成績,才可以有獎勵哦!長期以往,你會發現,孩子就不是出去對求知的樂趣學習,而是為了獎勵,寫作業,獎勵沒有了,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了。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名利,財富還是其他,都不是,財務自由大概能排在三以後,名聲呢,一直沒怎麼關注過,那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一直向上呢?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
  • 心理學:做什麼事都沒心情,沒動力,心力不足怎麼辦?
    你是否陷入這樣一個困境:做什麼事都沒心情,也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甚至是只想躺著?在我之前的認知中,認為心理不足只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在我最新的研究中發現,造成心理不足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其中包括感情不順,學習、工作受到較大阻力,無法在社交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l 孩子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做的事。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沒必要強調每天畫一張畫就獎勵什麼。過多外在獎勵反而傷害了內在動機。l 做了意料之外的好事,不用物質獎勵。意料外的好事也是出於孩子內在動機,精神鼓勵更好。
  • 《密室大逃脫2》心理專業周峻緯談內在動機:成就的永動機
    心理專業出身的周峻緯直接從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作出選擇:內在動機讓我們成長,獲得成就感。外在動機是外界附加給你,用來評判你的東西,這個東西讓人越來越偏激。02內在動機更能獲得持續的成就感套用在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陶小玉身上,可以將他喜歡的桌球看作是內在動機,將他的學習成績是看作外在動機。
  • 你懶,是因為你太在意時間!
    懶惰滋生於對時間刻度的關注我們總在嘗試用各種理由來解釋「懶惰」這一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對不同情境下的懶惰進行分類以求能找到治癒懶癌的有效方法,雖然大多數嘗試都由於嘗試者的懶最終流產。稟賦效應+潛意識的追求+時間=懶這個公式可以解釋為:(1)根據行為經濟學原理,大多數人都具有稟賦效應(人對於損失的厭惡和對事物的過度重視佔有心理,不太熟悉的可以回去看以前的推文)的心理作用,我們會害怕那些被視為自己所有物的事物損失,誇大其價值。(2)人的潛意識都是存在短視的,以最近利益最大化為追求。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這一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學中提出並發展起來的。由於其在製造開放式學習機器和機器人方面的潛力,這一概念正日益受到認知科學的關注。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指生物體的行為受到三個因素影響:(1)不可抗拒的外部影響;(2)內在的需求、動力、計劃等;(3)充當目標或動機的外部對象或情況。
  • 心理測:你從圖中最先找到什麼動物?測出你是哪種人格類型!
    心理測:你從圖中最先找到什麼動物?測出你是哪種人格類型!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找一找,你最先發現什麼動物?
  • 快尋找神奇的內在動機
    我願陪你走一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精彩職場。有人曾問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倫納德·肖洛( Arthur Leonard Schawlow):高創造力的科學家和低創造力的科學家之間有什麼區別?他的回答是:「努力於愛好是最重要的。
  • 職場悖論:「高薪卻毫無意義」的工作,你願意做嗎?
    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但每個人都必須假裝他們不知道。整個公司都在玩一場字謎遊戲,每個人都假裝自己很忙、很有動力,其他人也一樣。即使是良好的工作關係也不能給你帶來工作滿意度,他們能做的就是讓你保持在基準水平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提高了滿意度呢?這就是赫茨伯格理論的第二個因素:激勵因素。 以下是克裡斯坦森對激勵因素的定義: 激勵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的工作、認可、責任和個人成長。你對工作做出有意義貢獻的感覺來自於工作本身的內在條件。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3」愛因斯坦的話道出了科學研究的真諦:對科學真理自身的熱望和激情是激勵科學家探索的最強烈動機,是「第一動力」。 愛因斯坦還說:「你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中間找到一個沒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這種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樣。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他們依舊很懶,很宅,能在床/沙發上生根發芽,一個星期都不出門。那麼問題來了,平時嚮往或者說願意宅的人們,在名正言順「宅」的日子裡,怎麼倒異常勤快起來,一個個急切地想要擁抱大自然,擁抱戶外呢?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
  • 你立的flag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實現?因為你不知道這四點
    每天一點職場上的文章,期望能給你帶來一些提升。很多人都喜歡立flag,有一個機構做了一些調查,掌握了人們立flag一些傾向和類別。減肥健康飲食的人佔到了21.4%,自我提升改善生活條件的人佔了20.3%,詢問理財的人佔8.5%,戒菸的人佔7.1%,花更多時間陪陪家人的佔6.2%。學點新東西的人佔5.3%,找到一生的愛人的佔4.3%。
  • 最重要的就是區分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行為」
    可是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精華在於「動機」,在於知道「做什麼」背後的「為什麼」。在觀察不同人時,最重要的就是區分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行為」。絕大多數人總是相信後天的個性才是他們真正的本性,他們按照社會化的一切行為來暗示和要求自己,他們領取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真正身份,因此他們會沉浸在渾渾噩噩與不快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