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而外在動機是由相反的因素驅動的,即外部性,例如承諾更多的錢,滿意的結果回報,積極的反饋或晉升等。
當然,我們多多少少都有對「金錢」的爭辯。在很多時候,錢當然是外部驅動的主要因素,但有時候只盯著錢看,是不是就能夠讓我們從工作中獲得成功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工作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工作滿意度和金錢之間只存在較弱的聯繫。而且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更多的錢實際上會對你的內在動機產生不利影響。
當然,無論是哪種驅動因素,當你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可以繼續前進時,給予自己激勵還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勵,都可以使你行動起來,改善自我,表現出色並樂意付出額外的努力。
但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有時候比外在動機,更能讓你持續奮進,獲得想要的那個結果。
為什麼呢?
為什麼內在動機高於外在動機?
一般來說,我們都需要動力,有動力就意味著我們願意有所行動。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尋找「做某事」的持久動力時,內部激勵比外部激勵更為有效。
原因很簡單。
當我們開始做某些事情時,「我想做」比起「我必須」會產生很大的不同。試想一下最明顯的例子:工作。
如果你每天上班,拖著沉重的腳步,帶著恐懼的枷鎖,那麼你能夠從工作中獲得多少樂趣嗎?你的生產力和結果會是如何?能不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質量?
我不認為帶著這種心態和思想,會讓你能夠從工作中脫穎而出,儘管你會獲得金錢上的回報。
或許你會說:我才不想在工作中做到脫穎而出,我只要錢,只要給我錢就好了。
但問題是,你連工作都做不好,你會得到多少錢呢?難道你的老闆會傻到,你不用在工作中做出什麼成績,就會給你非常高的工資?肯定不會。
所以說,具有外部驅動因素的事情,是很難讓我們做事的動力長久地持續下去。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指的是當外部環境的改變給人帶來一定的快樂之後,人們通常就會很快習慣環境的改變,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
換言之,當錢給到你的手上,讓你感到快樂之後,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然後又不想工作了,又沒有動力上班了——除非,老闆繼續給你更多的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說明外部獎勵,並不是幸福和滿足感的可持續來源。你只能逐漸被更大,更亮的東西所激勵,無止境地陷入追逐外部激勵因素的循環圈中,讓自己越來越累,也越來越迷茫。
那怎麼辦呢?這時,你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了。
內在動機的好處
研究表明,從長遠來看,內在動機通常比外在動機更能預測工作績效。
原因之一是,當我們被內部因素驅動去做某事時,我們僅僅是為了享受這項活動而做。
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夠日復一日地繼續前進,是因為做這件事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獲得價值感,有一種被認可的滿意度,從而充滿動力。
另一個原因則與以下的事實有關:
內在動機的提高,與一些諸如自己想要的更高目標,想對事業做出貢獻,或出於比個人利益更大的目的而去做事之類的事情交織在一起。
這話什麼意思呢?
例如你想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好,你由剛開始的做什麼都不行,慢慢學會的駕駛汽車,掌握了自我表達的演講技能,再到懂得怎麼去解決工作上的難題,處理事業上的各種障礙等。
這些自我提升的行為動機,就是建基於你有一個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標,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你願意持續行動下去。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肯定會獲得一些外部獎勵,諸如別人的讚美,事業的晉升,金錢的回報等,但這些只是附帶結果,畢竟主要驅動你前進的,卻是你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人受到內部動機所驅動時,他們就會更多地參與手頭的任務,享受更多的樂趣,並有意識地尋求挑戰。
因此,所有研究似乎都暗示著一個重大啟示:內在動機是必須的。
當然,最好的做法,是結合兩種動機因素去做事。但是,在你具備一個明確的外部激勵因素之前,你最好先找到自己的內部驅動因素。
因為只有這樣,在你還沒有獲得具體的外部激勵之前,你也能夠願意持續奮進,打造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基礎能力。
憑藉著這種基礎能力,再加上其後獲得的外部激勵因素,你才會構建出強大的驅動力,讓自己不斷向前。
增強內在動力的五種方法
那麼,一個人如何變得更有內在動力呢?
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來讓自己變得更有動力。以下分享的五種做法,就能夠提高你做事的內在動機。
第一,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論由美國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82年提出。
意思是指,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信念。換句話說,這是我們在從事某些事情的時候,是否懂得「自己要做些什麼」所產生出來的期望心理。
一個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做事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和更高的動力。因為你覺得自己能夠把這件事做成,所以就會表現出更高的動力和努力,也樂意接受挑戰。
而通常影響我們自我效能的因素,大概有幾個因素:你個人的成敗經驗、情緒的穩定度、環境條件的適應性等。
你曾經有過做事成功的經驗,情緒積極,然後做事的條件又符合你的要求,那麼你的自我效能就會更高,讓你更願意行動,反之就會更懶。
因此,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這種信念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向自己證明自己可以做到。
第二,將你的行動與更大的目標聯繫起來
找到生活中的「為什麼」非常重要。
這意味著你需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項工作以及什麼驅動自己前進。從本質上講,什麼對你有好處?
而且,無論任務多麼平凡,你始終把這件事與更大更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心理學家把這種做法,稱為「敘述修飾」。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61年訪問美國宇航局,他在那兒遇到了一個看門人,然後甘迺迪就問這個人在NASA做過什麼。
這個看門人是這樣答案的:「我正在幫助一個人登上月球。」
這種對自我行為的敘述,是不是很讓人感到激勵?事實上,你也可以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出相應的敘述修飾。
每天上班很苦悶?不,其實你是那個改變家人生活的英雄!每天努力複習很痛苦?不是,你正在為國家的崛起而努力讀書。
重新表述你的行為,可以創造出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和意義,只要你願意。
第三,無須等到你有了「喜歡」才去做某事
當我們說出:「我不能自己一個人去健身房」或「我不能早起」時,我們的意思是說,我們並不是很喜歡這件事。
其實,除了我們的懶惰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從心理上阻止我們去做那些事情。
但這就是問題所在:你不必為了行動而「喜歡」。
有時候,在開始的時候或許你並不想去做某件事情,但是一旦你開始去做之後,你就會進入節奏當中並找到內在動力。
例如,你在一天的工作後不想去健身房。與其去爭論幾個小時「贊成和反對」它,不如先讓自己走到健身房的樓下。
告訴自己,你等一下就會上樓健身,然後進入室內,看到周圍都站在來健身的人,你就會突然不會感到那麼疲倦和抗拒了。
克服拖延症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創建清晰而簡潔的行動流程並遵循它們。
一旦養成習慣,每天早上6點突然起床去工作,或每天寫作一個小時就不會那麼可怕了。
第四,儘可能自我決定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做「自覺理論」,也成為「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著重於探究我們行為背後的不同驅動因素,即內在和外在動機。
理論指出,有三個主要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心理滿足感的需求,這也是增強我們內在動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技能,自主權和相關性。
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如果我們從事的工作,可以讓我們學習和成長,並且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自主權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和發揮創造力,那麼我們就會更有動力去盡力把事情做好,我們的業績也會突飛猛進。
當我們做的事情能夠自我決定,我們就會把外在動機內化為內在動機。內化作用就是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個體贊同的價值觀所能接受的東西,從而消化這種由外在動機所引起的行為準則 。
例如你認同結婚需要買房這個價值感,那麼你為此辛苦工作賺錢的外部動機,就會轉換為內在動機,從而讓做事動力大增,反之就會感到很抗拒。
此外,由於人類是社會存在的人,我們還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繫並受到尊重。
所有這些內在動力的來源,無論是單獨還是結合在一起,都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驅動因素,即使在我們感到無助和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也能夠讓我們開足馬力前進。
第五,從深層的需求尋找動機
外國曾經有一項有趣的研究,旨在尋找高績效員工在公司裡,缺失內在和外在動機時,如何保持幹勁的。
該研究跟蹤了一家墨西哥工廠的工人,他們每天在工廠裡執行完全相同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學習新技能,專業發展或晉升。
而且不論業績如何,每個人的報酬都是相同的。因此,除了保持工作以外,根本沒有外在動力。
然後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三種動機,科學家稱之為「家庭動機」。那些對「我在乎養家餬口」或「對我的家人重要」這種表述更同意的工作,在工作中會表現得更好,儘管他們沒有任何其他外部或內部激勵措施這樣做。
這也是一種驅動我們工作的動力,它涉及到我們更深層的需求,就是家人或家庭。如果你不想為自己的利益做某事,那麼就為你所關心的人做某事,也能夠一直驅動你前進。
這是一個強大的動機,許多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下次當你需要給自己一點完成任務的動力時,請記住把這件事連結到比自己更大或者更重要的目標上。
因為一旦找到你的內部發電機,再加上外在的激勵回報,你就能夠充滿動力,持續奮進,獲得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