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動機大概是自我意識覺醒時才有的吧,關於這一點,高中時代開啟了反思自己的人生~具體表現為:
①為什麼我一定要從幼兒園開始進入學堂,之後小學,中學,高中~最終沿著這條路走到了大學畢業~於是前兩天和同事開玩笑:我出生在家鄉,在學校長大~
②還有開始思考學的知識信息,我有點討厭和其他人學一樣的課本~
③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學校教育這條「生產線」上,最終成品出來即帶著學校和專業的標籤
④開始陷入抑鬱…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少知,導致思考不出有效解決方法,於是繼續「被生產」,那時的內在動機,模糊不清~
後來嘗試跳出生產線,最終還是沒勇氣跳出既定軌道,畢業後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逃離」,去做志願者,去到不同的城市流浪,去玩創業遊戲,去嘗試不同職業(甜品師,運營,老闆…)曾一度想選一條道走到「黑」,最終被一顆冒險的心打破後來呀,發覺我如浮萍一般,在世界遊蕩,不知我來自哪,不明我要去向何處,還一次又一次陷入別人的遊戲中無法自拔~
直到某天,才發覺「自由」是我一直以來的核心主題,幼時的職業想做xx家,認為是一種很牛的職業,初中時想從政,大概以為可以幫別人謀取「自由」,後來回歸於自身,想做一番事業~
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發掘出了自己的愛好,跟著愛好繼續挖掘,找到了自己的一個點:探求真相和真理~
那麼,從出生開始,到自我意識的覺醒,一直驅動著我的是什麼呢?討厭平平淡淡的過一生!那麼更深層緣故呢?名利,財富還是其他,都不是,財務自由大概能排在三以後,名聲呢,一直沒怎麼關注過,那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一直向上呢?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
「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動物本能」部分,大部分激勵機制或者獎懲制度最後都由「本能」來衍生~上次在一個海洋館看海豹表演,每次開始之前有一個「溝通」,之後每完成一個表演,教練就會用食物作為獎勵給海豹,就這樣海豹完成了許多不錯的表演,當然也有懲罰,但這大概是在訓練/演練時的方法吧~
那我們來看看小學時的「小紅花」「獎狀」還有父母的各類獎勵,許諾~又何其相似呀,我們這樣子在「獎勵」遊戲中長大,最後又把這個方法傳下去,這樣看來,大概傳了上千年甚至更久了吧~
舉一個新鮮的例子,最近發工資,為了「獎勵」自己的辛勞,我去買課程,買書來獎勵自己,而這一切都在不自覺的狀態下發生的,只有反思時才意識到不對勁~
幸運的是,人類進化出了可以「思考」的大腦,最終不少人跳出了「獎懲」這個圈,我們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會默默無聞的去做的事,我們會在休閒時間不懷功利心去做的事,完全自主的去做,有可能還會做一輩子的事,這些都是讓我們跳出「獎勵」陷阱的光,而這些事中,就藏著我們的「動機」,請珍惜並呵護好它們,讓它們長大,成為我們成長的「核動力」~
古諫言說的:認識(了解)你自己,大概就是讓我們發掘內在動機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何自強,向內求,發掘自己的內在動機~
當然,這裡我不否認「外在動機」即獎勵機制,這裡舉一個大佬的例子:「以我目前的情況,用寫文章賺錢,我是很難有動力的,至少不會有極大的動力——這只是大實話。那怎麼辦?
我得想出個辦法,賦予它一個重大、甚至偉大的意義。於是,我決定,這個專欄賺到的所有稅後收入,我都要捐出去,放到一個鼓勵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獎學金裡去……接下來發生的變化是這樣的,我的大腦開始高度興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創意層出不窮……為什麼?
因為我算了一下,在目前的訂閱量下,相當於是每字一百元,於是,只要我寫出個二三十個字的句子,就相當於能夠資助一個優秀學生一年的獎學金,兩千塊。一篇文章按兩千字左右計算,那就相當於能幫助一百名大學生……這動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寫著寫著寫高興了,就不管字數了,超出一點就超出一點罷,反正得繳稅,這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啊!」作者是在外物驅動的前提下,最終升級到更高階的驅動因素—賦予事情本身對個體來說偉大的意義~
而這個意義中也含著內在動機~
同時,有不少人還是由外在動機驅動著成長,最終也不輸於「內在動機」群體,這大概就是條條大道通羅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