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動機的種類
(一)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1.生理性動機,也稱基本動機,它是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需滿足的動機。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如飢、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慾、睡眠、排洩等。
2.社會性動機是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的。人有權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認識的需要等,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力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認識性動機和學習動機等。
(1)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當興趣不是指向認識的對象,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這種動機叫愛好。興趣的品質有:興趣的廣度、興趣的中心、興趣的穩定性、興趣的效能。
(2)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並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3)權力動機是指人具有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動。
(4)交往動機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交往需要表現為每個人都願意歸屬於某個團體,喜歡與人來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讚賞。
(5)學習動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有: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成就歸因。
(二)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1.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他們是以人的本能需要為基礎的。飢、渴、母性、性慾等動機都是屬於原始的動機。
2.習得的動機是指後天獲得的各種動機,即經過學習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動機。
(三)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
(四)外在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
1.外在的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動機。
2.內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的需要引起的動機。
五、動機理論
(一)動機的早期理論
1.本能論
(1)理論觀點 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本能決定。
①詹姆斯:人的行為依賴於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與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
②麥獨孤(本能論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形成的。他認為人類有18種基本本能。
③洛倫茨:本能是由遺傳決定的、受特異能量驅動的物種特有的固定動作模式;個體的經驗可以轉化為本能行為,行為是本能與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發現小鵝出生後對自己那種「依戀」現象,可稱之為印刻。
④弗洛伊德: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動力是由人類生來固有的本能驅力決定的;這種本能驅力使人類產生一種緊張狀態,驅力使人採取行動,並通過消除緊張來獲得滿足。精神分析理論還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它們是人類行為的兩種基本動力。
(2)理論評價 不能確切解釋行為的原因,對行為有循環論證的現象。本能論過分強調固定的先天的行為機制,而人類的許多行為可以更好地由學習解釋。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許多曾被認為是普遍代表「人類天性」的行為模式實際上是可變的,它們反映著獨特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
2.驅力理論
(1)理論觀點
①武德沃斯:提出了行為因果機制的驅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所謂驅力是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②赫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它假定個體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的能量或力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他又提出人的行為主要由習慣來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
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赫爾認為,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赫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共同決定了個體有效行為潛能(P),它們的相互關係可以表示為P=D×H。
(2)理論評價 行為是從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繫中習得的觀點得到了行為主義的贊同,但忽視了外在情境的作用,不能解釋一些行為,如通宵達旦地工作、節食行為、急中生智等,在這些行為中,人的驅力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
3.喚醒理論
人類的活動常常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環境,參加驚險競技比賽等。針對人類的這種行為,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喚醒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個體偏好中等強度的刺激水平,因為它能引起最佳的喚醒水平,而過於過低或過高的刺激,個體是不喜歡的。
喚醒理論提出了三個原理:
(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間的關係是一條倒U型曲線;
(2)簡化原理:重複進行刺能使喚醒水平降低;
(3)個人經驗對於偏好的影響:研究表明,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於複雜的刺激。經驗也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組織刺激。
4.誘因理論
誘因 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誘因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稱為積極誘因;個體迴避的刺激物稱為消極誘因。赫爾在驅力理論的基礎上,接受了誘因這一變量,把它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它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誘因動機(K):P=D×H×K。
(二)動機的認知理論
個體對來自外界信息的加工,在頭腦中形成了各種觀念,這些觀念在刺激和行為間起著中介作用,它能引起行為,也能改變行為,因而認知具有動機的功能。
1.期待價值理論
託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託爾曼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繫(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繫(S1-R-S2)。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動機的歸因理論
歸因 是指用因果關係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
(1)海德的歸因理論 海德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人們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於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並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海德提出是1958年,羅特是1966年,是海德提出的控制點。
(2)羅特的歸因理論 羅特的控制點理論認為,控制點是關於影響自己行為和結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依據控制點把人分為內控和外控兩類。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內控型的人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
(3)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個體對自己行為及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複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後的學習動機。
①歸因的維度有三種:控制點(內外源)、穩定性、可控性。能力、問題難度是穩定因素,努力、環境、運氣等是不穩定因素。若將成就行為歸因於不穩定因素,人們會預期結果與上次不一致;反之則預期與上一次一致。
②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影響個體今後努力的行為。
③將失敗歸於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韋納總是強調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維度。
3.自我決定理論
由德西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自我決定是人的一種選擇能力。人們的行為的決定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或者其他任何力量。自我決定理論將人類行為區分為兩大類: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自我決定行為基於對人的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這種行為在於滿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行為沒有真正的選擇。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無動機的。
4.自我功效論
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中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於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於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他強調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動的一個重要維度。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種途徑:(1)個體經驗(直接經驗);(2)替代經驗;(3)言語說服;(4)情緒喚起。
5.成就目標理論
尼科爾斯和德韋克等人將成就目標概念引入成就動機領域。成就目標理論把成就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了上述目標就能成功。另一種是成績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績上,認為只有贏了才算成功。研究發現,不同的成就目標對應著不同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具有掌握目標的個體,往往會採取主動、積極的行為,如選擇適當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並使用深層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績目標的個體,往往有較高的焦慮水平,有時不敢接受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有時容易退縮。
*助記:歸因價值決定成功
(三)逆轉理論
阿普特爾等人提出逆轉理論,他們認為人們的心理需要是對立的,概括起來有四對相反的元狀態,即目的—超越目的、順從—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進而有不同的動機模式。
*助記:目順自控
每對動機狀態都是按相反方向對應排列的,在當前任務中每對動機的兩種狀態中只有一種能夠被激活。
六、衝突
(一)衝突的含義
衝突 由於在意志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動中目標衝突或動機鬥爭。
(二)衝突的分類
人的意志行動通常表現為接近或迴避某一目標。根據意志行動這一特點,可以把衝突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1.接近—接近型衝突(雙趨衝突)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同時吸引的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出現接近—接近型衝突。
2.迴避—迴避型衝突(雙避衝突)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圖迴避的事物,而他們又只能迴避其中一種目標時,就產生迴避—迴避型衝突。
3.接近—迴避型衝突(趨避衝突) 這種衝突是在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況下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接近的同時,又故意迴避它,從而引起內心的衝突。
4.多重接近—迴避性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接近—迴避型衝突常常出現一種更複雜的形式,即人們面對這兩個或兩個以上目標時,而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吸引和排斥兩方面的作用。
七、意志的品質
意志 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具有引發行為的動機作用,比一般動機更具有選擇性和堅持性。意志可以看成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動機。意志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受意志支配的行為稱為意志行動。
人的意志力的強弱是不同的。構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較穩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質。
*助記:堅果立志(制)
1.獨立性 意志的獨立性是指一個人不屈服於周圍人的壓力,不隨波逐流,而能根據自己的認識與信念,獨立地採取決定,執行決定。獨立性不同於武斷,武斷表現為置周圍人們的意見於不顧而一意孤行。受暗示性與獨立性相反,是一種不好的意志品質。受暗示性表現為一個人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
2.果斷性 果斷性表現為有能力及時採取有充分根據的決定,並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去實現這些決定。果斷與草率不同。果斷性能使行動成功,而草率是以行動的衝動性、魯莽為特徵,往往導致行動失敗。與果斷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優柔寡斷。
3.堅定性 堅定性也叫頑強性。表現為長時間堅信自己決定的合理性,並堅持不懈地執行決定而努力。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堅定性的表現。堅定性不同於執拗。後者以行動的盲目性為特徵。
4.自制力 自制力指善於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與自制力相對立的意志品質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約束自己的行動,後者在行動時畏縮不前、驚慌失措,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現。
2020年Flag在此~~~
《礪智| 不忘初心,持續行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