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2020-12-05 詠卿先生

四、動機的種類

(一)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1.生理性動機,也稱基本動機,它是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需滿足的動機。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如飢、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慾、睡眠、排洩等。

2.社會性動機是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的。人有權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認識的需要等,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力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認識性動機和學習動機等。

(1)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當興趣不是指向認識的對象,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這種動機叫愛好。興趣的品質有:興趣的廣度、興趣的中心、興趣的穩定性、興趣的效能。

(2)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並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3)權力動機是指人具有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動。

(4)交往動機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交往需要表現為每個人都願意歸屬於某個團體,喜歡與人來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讚賞。

(5)學習動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有: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成就歸因。

(二)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1.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他們是以人的本能需要為基礎的。飢、渴、母性、性慾等動機都是屬於原始的動機。

2.習得的動機是指後天獲得的各種動機,即經過學習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動機。

(三)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

(四)外在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

1.外在的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動機。

2.內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的需要引起的動機。

五、動機理論

(一)動機的早期理論

1.本能論

(1)理論觀點 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本能決定。

①詹姆斯:人的行為依賴於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與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

②麥獨孤(本能論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形成的。他認為人類有18種基本本能。

③洛倫茨:本能是由遺傳決定的、受特異能量驅動的物種特有的固定動作模式;個體的經驗可以轉化為本能行為,行為是本能與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發現小鵝出生後對自己那種「依戀」現象,可稱之為印刻。

④弗洛伊德: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動力是由人類生來固有的本能驅力決定的;這種本能驅力使人類產生一種緊張狀態,驅力使人採取行動,並通過消除緊張來獲得滿足。精神分析理論還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它們是人類行為的兩種基本動力。

(2)理論評價 不能確切解釋行為的原因,對行為有循環論證的現象。本能論過分強調固定的先天的行為機制,而人類的許多行為可以更好地由學習解釋。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許多曾被認為是普遍代表「人類天性」的行為模式實際上是可變的,它們反映著獨特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

2.驅力理論

(1)理論觀點

①武德沃斯:提出了行為因果機制的驅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所謂驅力是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②赫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它假定個體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的能量或力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他又提出人的行為主要由習慣來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

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赫爾認為,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赫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共同決定了個體有效行為潛能(P),它們的相互關係可以表示為P=D×H。

(2)理論評價 行為是從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繫中習得的觀點得到了行為主義的贊同,但忽視了外在情境的作用,不能解釋一些行為,如通宵達旦地工作、節食行為、急中生智等,在這些行為中,人的驅力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

3.喚醒理論

人類的活動常常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環境,參加驚險競技比賽等。針對人類的這種行為,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喚醒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個體偏好中等強度的刺激水平,因為它能引起最佳的喚醒水平,而過於過低或過高的刺激,個體是不喜歡的。

喚醒理論提出了三個原理:

(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間的關係是一條倒U型曲線;

(2)簡化原理:重複進行刺能使喚醒水平降低;

(3)個人經驗對於偏好的影響:研究表明,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於複雜的刺激。經驗也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組織刺激。

4.誘因理論

誘因 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誘因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稱為積極誘因;個體迴避的刺激物稱為消極誘因。赫爾在驅力理論的基礎上,接受了誘因這一變量,把它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它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誘因動機(K):P=D×H×K。

(二)動機的認知理論

個體對來自外界信息的加工,在頭腦中形成了各種觀念,這些觀念在刺激和行為間起著中介作用,它能引起行為,也能改變行為,因而認知具有動機的功能。

1.期待價值理論

託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託爾曼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繫(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繫(S1-R-S2)。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動機的歸因理論

歸因 是指用因果關係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

(1)海德的歸因理論 海德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人們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於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並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海德提出是1958年,羅特是1966年,是海德提出的控制點。

(2)羅特的歸因理論 羅特的控制點理論認為,控制點是關於影響自己行為和結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依據控制點把人分為內控和外控兩類。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內控型的人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

(3)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個體對自己行為及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複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後的學習動機。

①歸因的維度有三種:控制點(內外源)、穩定性、可控性。能力、問題難度是穩定因素,努力、環境、運氣等是不穩定因素。若將成就行為歸因於不穩定因素,人們會預期結果與上次不一致;反之則預期與上一次一致。

②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影響個體今後努力的行為。

③將失敗歸於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韋納總是強調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維度。

3.自我決定理論

由德西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自我決定是人的一種選擇能力。人們的行為的決定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或者其他任何力量。自我決定理論將人類行為區分為兩大類: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自我決定行為基於對人的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這種行為在於滿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行為沒有真正的選擇。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無動機的。

4.自我功效論

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中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於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於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他強調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動的一個重要維度。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種途徑:(1)個體經驗(直接經驗);(2)替代經驗;(3)言語說服;(4)情緒喚起。

5.成就目標理論

尼科爾斯和德韋克等人將成就目標概念引入成就動機領域。成就目標理論把成就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了上述目標就能成功。另一種是成績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績上,認為只有贏了才算成功。研究發現,不同的成就目標對應著不同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具有掌握目標的個體,往往會採取主動、積極的行為,如選擇適當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並使用深層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績目標的個體,往往有較高的焦慮水平,有時不敢接受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有時容易退縮。

*助記:歸因價值決定成功

(三)逆轉理論

阿普特爾等人提出逆轉理論,他們認為人們的心理需要是對立的,概括起來有四對相反的元狀態,即目的—超越目的、順從—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進而有不同的動機模式。

*助記:目順自控

每對動機狀態都是按相反方向對應排列的,在當前任務中每對動機的兩種狀態中只有一種能夠被激活。

六、衝突

(一)衝突的含義

衝突 由於在意志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動中目標衝突或動機鬥爭。

(二)衝突的分類

人的意志行動通常表現為接近或迴避某一目標。根據意志行動這一特點,可以把衝突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1.接近—接近型衝突(雙趨衝突)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同時吸引的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出現接近—接近型衝突。

2.迴避—迴避型衝突(雙避衝突)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圖迴避的事物,而他們又只能迴避其中一種目標時,就產生迴避—迴避型衝突。

3.接近—迴避型衝突(趨避衝突) 這種衝突是在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況下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接近的同時,又故意迴避它,從而引起內心的衝突。

4.多重接近—迴避性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接近—迴避型衝突常常出現一種更複雜的形式,即人們面對這兩個或兩個以上目標時,而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吸引和排斥兩方面的作用。

七、意志的品質

意志 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具有引發行為的動機作用,比一般動機更具有選擇性和堅持性。意志可以看成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動機。意志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受意志支配的行為稱為意志行動。

人的意志力的強弱是不同的。構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較穩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質。

*助記:堅果立志(制)

1.獨立性 意志的獨立性是指一個人不屈服於周圍人的壓力,不隨波逐流,而能根據自己的認識與信念,獨立地採取決定,執行決定。獨立性不同於武斷,武斷表現為置周圍人們的意見於不顧而一意孤行。受暗示性與獨立性相反,是一種不好的意志品質。受暗示性表現為一個人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

2.果斷性 果斷性表現為有能力及時採取有充分根據的決定,並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去實現這些決定。果斷與草率不同。果斷性能使行動成功,而草率是以行動的衝動性、魯莽為特徵,往往導致行動失敗。與果斷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優柔寡斷。

3.堅定性 堅定性也叫頑強性。表現為長時間堅信自己決定的合理性,並堅持不懈地執行決定而努力。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堅定性的表現。堅定性不同於執拗。後者以行動的盲目性為特徵。

4.自制力 自制力指善於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與自制力相對立的意志品質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約束自己的行動,後者在行動時畏縮不前、驚慌失措,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現。

2020年Flag在此~~~

《礪智| 不忘初心,持續行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每日書摘

相關焦點

  • 筆記|C9 動機 之一、動機概述 & 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 三...
    C9動機一、動機概述(一)動機的含義動機 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一種內在過程,因而對動機不能進行直接地觀察,但可以通過個體對任務的選擇、努力程度、對活動的堅持性和語言表達等外部行為進行間接地推斷。動機概括了所有引起、支配和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 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並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
  • 動機衝突理論
    動機衝突理論,屬於普通心理學的內容,在陝西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這部分的內容往往以理解類的單選題的形式進行考察。1、雙趨衝突含義:同時並存兩種能滿足需要的目標,他們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選擇其中之一時所產生的動機衝突。簡言之,兩好選一好時所產生的衝突。例子:發工資後,既想買包,也想鞋,但是工資有限的時候所產生衝突。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成就動機理論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四、 答題及採分點(一)需要層次理論1.簡介:需要層次理論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個體任何行為的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基礎上才能被激發起來的,他把動機看作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 教育學理論之動機衝突、問題解決、強化
    ※知識點1:動機衝突【練習題】「喜歡你的,慘不忍睹,你喜歡的,名花有主」是一種( D )式的動機衝突。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中公講師解析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中公教師網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3.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其主要觀點: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儘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因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時帶來的不良情緒。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他從20世紀4O-5O年代開始對人的需要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種需要理論」,並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記憶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這一塊的內容,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記憶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繫起來。在學習動機這部分,我們總共學習了強化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自我效能感、需要層次理論以及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等六大理論。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1、行為主義——強化理論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穩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讚揚、評分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 「申碩」《普通心理學》第九章:動機
    第二節:動機的認知理論一、期望理論早期的理論,將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託爾曼: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望,或企圖避開某些討厭的東西。四、自我效能理論班杜拉:人對行為的決策時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期待分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
  • 學習動機理論——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他們把動機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並特別重視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也都認為強化是形成和鞏固條件反射的重要條件。
  • 教師資格證· 筆記丨學習動機簡答選擇必考
    第八章學習動機第二節學習動機理論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一)基本觀點: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去學習。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選擇,已考簡答)馬斯洛認為需要就是動機。1.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例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01強化動機理論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很長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們都沒有成功的得出有關動機的完整理論。一部分心理學家關注最基礎的生存動機,例如飢餓和口渴;另一部分心理學家則嘗試去解釋歸屬,創造力,成就感等其他動機。沒有理論能夠包含所有的動機,同時與真實世界的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些著名的動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