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
1、行為主義——強化理論
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穩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讚揚、評分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2、人本主義——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人、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層級。馬斯洛對這七種需要進行了進一步的區分:位於需要層次圖底部的四種需要被歸為缺失需要,它是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滿足,那麼個體將繼續追求上面的三種高層次需要,這些需要被歸為成長需要,它能夠讓個體生活得更有質量。一般而言,在學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尊重。
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於某種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教師的關注程度、學生對班級的融入感等,都有可能導致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正是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係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
3、認知主義——成就動力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它是後天獲得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動機,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代表人物有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這個理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部分:趨向成功傾向和避免失敗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儘快的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失而帶來的。根據這兩類動機在個體的動機系統中所佔有的強度,可以將個體分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敗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得成功,所以他們會選擇有所成就的任務,而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的選擇。避免失敗的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選擇簡單的任務可以確保成功;而選擇很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可以找到適當的藉口。
4、認知主義——成敗歸因理論
人們在完成一件事情或做完一項工作之後,都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歸因。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性歸因、可控制因素歸因和不可控制因素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
三維度六因素關係如下圖所示:
5、認知主義——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的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她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因素即強化,包含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期待。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就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我認為上課好好聽講就能取得好成績,我就會好好聽講。效能期待就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如我認為好好聽講就能取得好成績進而好好聽講,並且,我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才會認真聽課。在人們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後,自我效能感就成為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這一塊知識內容可以進行全題型備考,選擇、判斷等都有可能出現,並且這裡也是案例分析題的易出題點。所以,希望廣大考生認真備考,認真學習。
以上就是對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的詳細講解,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