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考點。常見的學習動機理論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論;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考查學習動機的理論本身本身,也會涉及到案例的分析。題型也多種多樣,以單項選擇題為主;簡答題,案例分析題也是考查的一個重點。
1.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
在某些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斯金納)看來,無需將動機同學習區分開來。這些心理學家認為,引起動機同習得行為並無兩樣,都可用強化來解釋。強化是指有機體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某種反應重複出現可能性的力量。一種行為發生的概率是該行為所受強化的函數。評價:糾正了本能論過分強調個體先天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類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外部強化,否定了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機械論的觀點。
2.學習動機的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層級。馬斯洛對這七種需要進行了進一步的區分:位於需要層次圖底部的四種需要被歸為缺失需要,它是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滿足,那麼個體將繼續追求上面的三種高層次需要,這些需要被歸為成長需要,它能夠讓個體生活得更有質量。一般而言,在學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尊重。
3.學習動機的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是由麥克米蘭和阿特金森發展出來的。成就動機是指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做好某一事情、獲得最大成功的願望或意向。它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
4.學習動機的歸因理論
維納系統探討了學生對學業成敗的歸因方式。他提出,學生往往將學校學業成敗歸於四個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而且,學生對成功和失敗的大多數解釋都有三個特徵:控制點、穩定性和可控性。歸因的每一維度對動機都有重要的影響。歸因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具體表現於以下方面:①對成功和失敗的情感反應。②對成功和失敗的期望。③所投入的努力。
個體的歸因傾向還與其能力觀有關。德維克(Dweck)提出,人們對能力存在兩類基本的理解。一種為能力實體觀,另一種為能力增長觀。持有能力增長觀的學生傾向於認為能力是可控的。而持有能力實體觀的學生傾向認為能力是不可控的。如果失敗的事件連續發生,他們就有可能將原因歸於穩定的自身因素,將失敗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從而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根據歸因理論,教師儘可能引導學生將學業成敗歸於內部、不穩定、可控的努力上。
5.學習動機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個。①直接經驗。②替代性經驗。③言語說服。④情緒的喚起。
題目練習
1.根據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把成敗的責任歸因於努力程度,這屬於()。
A . 穩定的外在的歸因
B . 不穩定的內在的歸因
C . 穩定的可控歸因
D . 不穩定的可控歸因
【答案】D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