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強化動機理論
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強化從性質上可以分為: 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強化:通過呈現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例如:適當的表揚、獎勵、獲得優秀成績等便是正強化。
負強化: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例如: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撤銷批評等便是負強化。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02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成就動機是由心理學家默裡提出的概念。成就動機理論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的。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類:
①力求成功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所以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選擇的,因為這種任務能給他們提供最大的現實挑戰。當他們面對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穩操勝券的任務時,動機水平反而會下降。
②避免失敗的動機:避免失敗者者則傾向於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如果成功概率大約是50%時,他們會迴避這項任務,以防止自尊心受損和產生心理煩惱。
在教育實踐中,對於力求成功者,通過給予新穎且難度適中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
在教育實踐中,對於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競爭不強的情境,取得成功時要及時給予表揚,評定分數時要放寬要求,並儘量避免在公眾場合指責其錯誤。
03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三維度四因素」 如下所示:
①能力:內部、穩定、不可控
②努力:內部、不穩定、可控
③工作難度:外部、穩定、不可控
④ 運氣:外部、不穩定、不可控
04成就目標理論
成績趨近:個體關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顯得自己最聰明、最棒。
成績迴避:個體關心的是如何不讓自己顯得低能,顯得比別人笨。
掌握趨近:個體關注掌握任務,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和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身表現。
掌握迴避:個體關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和沒有掌握任務的情況。
05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①生理需要:是指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優先的。
②安全需要:是指人對安全、秩序、穩定性以及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它表現為人都希望自己有豐厚的收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預測和熟悉的環境中,喜歡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等。
③愛和歸屬的需要:是指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以及隸屬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穩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評價,受到他人尊重並尊重他人的需要。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地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這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
06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
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學習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成功的學習經驗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敗的學習經驗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性經驗:當學生看見替代者(與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時,就會增強自我效能 感;相反,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③言語勸說:用語言說服學生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給定任務的能力,會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付出更大的努力。
④情緒喚醒:通過調整學生的情緒狀態,減輕緊張和負面的情緒傾向,可以起到改變自我效能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