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這一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默裡(H.A.Murray)的有關研究,他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40~50年代,麥克萊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樂於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並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例如,大學生想獲得優良的學業成績,想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等,都是其成就動機作用的表現。這種動機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後天獲得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動機。在人類的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麥克萊蘭的研究發現,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歡對問題承擔自己的責任,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成就動機的高低還影響到個體對職業的選擇。成就動機低的人,傾向於選擇風險較小、獨立決策少的職業;成就動機高的人喜歡從事具有開創性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勇於做出決策。
阿特金森將麥克萊蘭的理論作了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期望—價值理論。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強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誘因價值三者共同決定,用公式表示:動機強度(T)=f(需要×期望×誘因)。其中,成就需要是個體穩定地追求成就的傾向(M),期望是個體在某一任務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P),誘因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價值和滿足感(I)。一般而言,任務難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也就越強,所以P與I存在著互補關係,即I=1-P。
然而,人們在追求成就時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動機(Ts);一種是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即避免失敗的動機(Tf)。因此,上述成就動機公式根據其方向的正負,可分別表現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則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小。這樣,個體追求某一目標的總動機強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決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從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則T為正值,而且當Ps=0.5時,動機強度最大;如果Ms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是,雖然成就動機對學習具有重要影響,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講個人的成就和個人的自我提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價值,把追求個人成就和追求社會進步結合起來,並使個人成就服從於整個社會進步的需要。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