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德維克等人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
德維克以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為能力實體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改變的特質。根據這個觀點,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加聰明,但是每個人的能力的量都是固定的。另一方面,能力增長觀則認為能力是不穩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而加強的。通過努力工作、學習和練習,知識能夠得到增長,能力也將提高。
持有能力實體觀的學生傾向建立表現目標,從而避免被別人看不起。他們選擇適宜的工作,比如,不需花費太多精力而且成功可能性很大的工作,以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聰明的一面,因為拼命工作換取的成功還不足以說明自己天資聰穎。如果加倍努力依然沒有成功,那結果就更糟糕了,簡直就是無能的寫照。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容易形成能力實體觀。持能力實體觀的老師更傾向對學生貼標籤,而且即使他們遇到和他們觀念不符的事實時也更難改變他們原本對學生的成見。
相反,持有能力增長觀的學生,他們更多設置掌握自標並尋求那些能真正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務。因為進步才意味著能力的提高;失敗並不可怕,不過是走向成功的必走的一步,它只是說明自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自己的能力並沒有受到威脅,所以,他們選擇中等難度的任務。
持掌握目標的學生其學習是為了個人的成長,又被為「任務捲入的學習者」,因為他們關心的是他們是否能掌握任務,而不是和他人相比,不是關心他們的表現是否出眾。這類學習者會更多地尋求幫助,使用較高水平的認知策略,運用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具有表現目標標的學生更關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做給別人看,所以也被稱作「自我捲入的學習者」,因為他們關注的是自己。
對學習目標和表現目標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教師應該使學生相信學習不是為了分數。教師應該強調學習內容價值和意義,淡化分數和其他獎勵。例如,在學習分數性質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說:「今天我們學習分數的性質,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將一個東西平分的問題。」而不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分數的性質,大家注意聽,因為明天我們要就此進行測驗。」學習目標和表現目標也並非不可兼容,一個人想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同時因為他喜歡,也因為他希望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