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2021-01-07 中華會計網校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他從20世紀4O-5O年代開始對人的需要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種需要理論」,並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複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但是他們用動機實驗研究動機,把動機定義得過於狹窄,主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麥克利蘭認為他們對動機的研究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注重研究人的高層次需要與社會性的動機,強調採用系統的、客觀的、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受到了美國心理學家莫瑞(N.A.Murray)的需要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影響。莫瑞提出了人的多種需要,並且編制了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進行測量。

  麥克利蘭提出了三種需要理論,他認為個體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重要的動機或需要:

  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親和需要(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鬥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後的個人的成就感,他們並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個體的成就需要與他們所處的經濟、文化、社會、政府的發展程度有關Z社會風氣也制約著人們的成就需要。麥克利蘭發現高成就需要者的特點是:他們尋求那種能發揮其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工作環境;他們希望得到有關工作績效的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從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他們喜歡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憑運氣獲得的成功,不喜歡接受那些在他們看來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工作任務。高成就需要者事業心強,有進取心,敢冒一定的風險,比較實際,大多是進取的現實主義者。

  高成就需要者對於自己感到成敗機會各半的工作,表現得最為出色。他們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的工作,這種工作碰運氣的成分非常大,那種帶有偶然性的成功機會無法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同樣,他們也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很高的工作,因為這種輕而易舉就取得的成功對於他們的自身能力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喜歡設定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的奮鬥目標。對他們而言,當成敗可能性均等時,才是一種能從自身的奮鬥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的最佳機會。

  權力需要是指影響和控制別人的一種願望或驅動力。不同人對權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權力需要較高的人喜歡支配、影響他人,喜歡對別人「發號施令」,注重爭取地位和影響力。他們喜歡具有競爭性和能體現較高地位的場合或情境,他們也會追求出色的成績,但他們這樣做並不象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樣是為了個人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地位和權力或與自己已具有的權力和地位相稱。權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

  親和需要就是尋求被他人喜愛和接納的一種願望。高親和動機的人更傾向於與他人進行交往,至少是為他人著想,這種交往會給他帶來愉快。高親和需要者渴望友誼,喜歡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工作環境,希望彼此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他們對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更為敏感。有時,親和需要也表現為對失去某些親密關係的恐懼和對人際衝突的迴避。親和需要是保持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麥克利蘭對成就需要與工作績效的關係進行了十分有說服力的推斷。首先,高成就需要者喜歡能獨立負責、可以獲得信息反饋和中度冒險的工作環境。他們會從這種環境中獲得高度的激勵。麥克利蘭發現,在小企業的經理人員和在企業中獨立負責一個部門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要者往往會取得成功。其次,在大型企業或其它組織中,高成就需要者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要者往往只對自己的工作績效感興趣,並不關心如何影響別人去做好工作。再次,親和需要與權力需要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關。麥克利蘭發現,最優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權力需要很高而親和需要很低的人。如果一個大企業的經理的權力需要與責任感和自我控制相結合,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後,可以對員工進行訓練來激發他們的成就需要。如果某項工作要求高成就需要者,那麼,管理者可以通過直接選拔的方式找到一名高成就需要者,或者通過培訓的方式培養自己原有的下屬。

  麥克利蘭的動機理論在企業管理中很有應用價值。首先,在人員的選拔和安置上,通過測量和評價一個人動機體系的特徵對於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職位有重要的意義。其次,由於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勵方式,了解員工的需要與動機有利於合理建立激勵機制。再次,麥克利蘭認為動機是可以訓練和激發的,因此可以訓練和提高員工的成就動機,以提高生產率。   麥克利蘭通過主題統覺測驗來測量個體的動機。他對莫瑞的主題統覺測驗進行了修改,增強了其客觀化程度,並使之適合於團體施測。例如,使用投影儀給一組被試者呈現圖畫,讓他們根據圖畫寫出故事;有的時候,也使用句子來代替圖畫。麥克利蘭和他的同事將實驗的方法與主題統覺測驗相結合,首先通過實驗喚起所欲測量的動機,然後在主題統覺測驗的故事裡看實驗喚起動機對故事內容的影響。麥克利蘭對主題統覺測驗的評分也不象莫瑞那樣採用一套臨床的計分系統,而是採用一種簡單化的計分方法,即將故事的特徵分成一些類別,看看各個類別的特徵在被試的故事中是否出現。這一方法使得計分更為系統化和客觀化了,但是卻忽略了故事中的一些複雜特徵。麥克利蘭認為使用主題統覺測驗方法和使用問卷方法測量的是兩種基本不同的人格特徵。問卷方法測量的是被

相關焦點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這三種強化的結合運用,能激發、形成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就理論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默裡即提出了成就動機這一概念,並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儘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願望或趨勢。嗣後經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漸形成為一種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激勵著個體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中樂意去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成就動機理論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1、行為主義——強化理論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穩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讚揚、評分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 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單選題的形式來進行考察。也是招聘考試的難點之一,下面由我來給同學們簡單梳理一下有關於成就目標理論的相關知識點。成就目標表示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目的而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成就目標理論源於麥克利蘭與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成就目標理論
    德韋克的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通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一般為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為主,主要考察的是理論與觀點的對應,考察對於觀點的表達是否能夠清楚掌握。這部分的知識相對來說較為生疏且理論性較強,但考察難度不大,因此以理解性的識記為主。本文主要介紹成就目標理論的具體內容。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考的頻率較高,每年考察客觀題的頻率較高,偶爾也會出現主觀題,所以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需要重點掌握,下面我們重點看一下有關的知識點: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他們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四大激勵理論,很多HR並不知道的激勵理論全方位對比_華君諮詢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奧德弗的「ERG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HR對於上述有關激勵的四大理論並不陌生。但這四個激勵理論的關係、假設條件、激勵測量方法、實際應用價值、問題及不足等對比起來,很多HR卻並不清楚。今天我們從四個方面來介紹有關激勵理論的全方位對比。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學習動機理論之成就目標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德維克等人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德維克以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為能力實體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改變的特質。根據這個觀點,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加聰明,但是每個人的能力的量都是固定的。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比如:人因為有了生理需要,所以會學習吃、喝等行為。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四、 答題及採分點(一)需要層次理論1.簡介:需要層次理論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個體任何行為的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基礎上才能被激發起來的,他把動機看作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01強化動機理論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人有權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認識的需要等,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力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認識性動機和學習動機等。(1)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當興趣不是指向認識的對象,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這種動機叫愛好。
  • 常考的學習動機理論概述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考點。常見的學習動機理論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論;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考查學習動機的理論本身本身,也會涉及到案例的分析。題型也多種多樣,以單項選擇題為主;簡答題,案例分析題也是考查的一個重點。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素質理論:素質層級與洋蔥模型!
    美國學者理察·博亞特茲對麥克利蘭的素質理論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質洋蔥模型」,展示了素質構成的核心要素,並說明了各構成要素可被觀察和衡量的特點。洋蔥模型,是把勝任素質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最核心的是動機,然後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
  • 描述工作動機的內容理論
    本節介紹的理論著重於人類需求的重要性。所有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需求。一個需求是當人們覺得在某些方面缺乏變成「鹹魚翻身」人的條件。例如,當我們餓了時,我們對食物的需求就增加了。需求的兩個特徵是理解動機的關鍵。首先,當一種需求得到激發時,我們就有動力去滿足它。我們努力使需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