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
一、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且努力完成這一活動。人的行為既受結果期望的影響,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1.結果因素即強化,強化分為三種:
直接強化:通過外部因素給予強化;
替代性強化:通過榜樣來強化;
自我強化: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從而進行強化。
2.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為兩種:
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或判斷;
效能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實施某種行為的能力的推測或判斷。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①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影響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個體以往的成功經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以往的失敗經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弱。
②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是指個體看到替代者(和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時,就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看到替代者(和自己相似或比自己還強的人)失敗時,就會減弱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③言語暗示:積極的言語暗示能夠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消極的言語暗示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緒喚醒:通過調整個體的情緒狀態,減輕緊張和負面的情緒傾向,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1)決定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選擇及對活動的堅持性:自我效能惑高的學生會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並期望獲得成功。反之,學生就會逃避那些自已感到不能勝任的活動。
(2)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學習自信心,在困難面前不會退縮逃避,面是以自己堅定的意志力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既定的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會因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向困難挑戰。
(3)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再加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如果總擔心失敗,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4)影響學習時的情緒狀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動時情緒飽滿,信心十足,較少體驗到緊張或焦慮,將注意力集中於問題情境的解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總是垂頭喪氣, 內心充滿著緊張、焦慮、擔憂甚至恐懼。
成就動機理論
一、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阿特金森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為兩類:力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
(1)力求成功的動機:力求成功的動機的目的是獲取成就,即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選擇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
(2)避免失敗的動機:避免失敗的動機的目的是避免失敗,即通過各種活動防止自尊心受傷害和產生心理煩惱,避免失敗者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難的任務。
二、成就動機理論的教育啟示
(1)在教育實踐中對力求成功者,應通過給予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
(2)對於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競爭性不強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則要及時表揚並給予加強,評定分數時要求稍稍放寬些,並儘量避免在公共場合下指責其錯誤;
(3)由於力求成功的動機比避免失敗的動機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此,對學生還應增加他們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們不以避免失敗為滿足,而以獲取成功為快樂,這樣才能真正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
學習動機理論回顧:
心理學之強化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
心理學之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教育理論人物回顧:
「教師招聘知識」教育理論中的人物(12)
..............................
以上為大家分享的是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動機理論。
記得收藏、分享、關注啊
別忘了點個讚再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