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單選題的形式來進行考察。也是招聘考試的難點之一,下面由我來給同學們簡單梳理一下有關於成就目標理論的相關知識點。
成就目標表示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目的而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成就目標理論源於麥克利蘭與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默裡提出一種「克服困難,施展才能,力求更快更好解決難題」的動機。麥克蘭德和阿特金森進一步將成就動機定義為在某種優勝標準中對成功的關注。稍後研究者將其引入到學校領域來解釋學生的學習,促進成就目標理論的形成。
成就目標理論是以成就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為基礎,在德韋克能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德韋克認為,人們對能力持有兩種不同的內隱觀念,即能力增長觀和能力實體觀。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認為,能力是可改變的,隨著學習的進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則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會隨學習而改變的。
由於人們持有的能力內隱觀念不同,因而導致他們的成就目標也存在差異。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傾向於確立掌握目標,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傾向於確立表現目標,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證明或表現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雖然這兩類成就目標都可促進個體主動而有效地從事挑戰性任務,但它們在更多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成就目標理論研究者認為成就目標定向不同,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動機模式,他們致力於探索學生持有哪些成就目標,以及成就目標模式對學習活動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成就目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為「趨近迴避」維度。趨近目標即追求成功的目標,該目標推動人們去尋求成就,使人產生成功的傾向或追求成功的動機。迴避目標為避免失敗的目標,該目標推動人們避開成就情境,是擔心失敗的傾向或動機。
第二個為掌握目標與成績目標維度。持掌握目標的個體追求成長,他們在學習中關注學習本身,反覆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學得好不好」,以學習知識作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斷力的手段,強調能力的發展;持成績目標的個體更關注學習結果,總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過他人作為競爭時展現或提高各人能力地位的手段,關注社會比較,希望獲得高的評價並避免低的評價。
成就目標的兩個維度兩兩結合就形成四種不同的成就目標定向。「成績趨近」目標的個體關心如何超越他人,表明自己最聰明、最棒,根據常模標準來評價自身,如在班上考得最好;「掌握趨近」關注任務掌握、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以及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身的表現;「成績迴避」關心如何不讓自己顯得低能,顯得比別人笨,也根據常模標準來評價自身的表現,如不是班裡最差的;「掌握迴避」關心如何避免不理解,個體判斷成功的標準是在自我比較的基礎上準確無誤地完成任務,典型代表是完美主義者,他們盡力避免做錯任何事情,力求不出半點錯誤,在學業成績下降的個體中也可見到這一目標定向。
【單選題】
下列關於掌握目標和表現目標的區別,說法錯誤的是( )。
A.掌握目標關注學習結果,表現目標關注學習過程
B.掌握目標的控制感強,表現目標的控制感弱
C.掌握目標看重努力學習,表現目標看中高於他人的能力
D.掌握目標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表現目標選擇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難的任務
【答案】A。解析:掌握目標取向的學生,其學習是為了個人的成長,他不在乎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犯很多的錯誤或者遭遇眾多尷尬,所以他們敢於接受挑戰並且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更能堅持到底。有這類目標取向的學生被稱為任務捲入的學習者,表現目標取向的學生更關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更多地關注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在比賽中獲勝,在競爭中超越他人。與掌握目標的個體相比,表現目標的個體在任務完成中較少體會到愉悅感,興趣較低,但是他們對結果期望有較強的功利性。在任務完成期間,他們能夠積極投入,期望獲得較好成績和社會評價,在評價任務結束後,他們繼續探索的積極性就會消退。掌握目標關注學習過程,表現目標關注學習結果。A選項表述錯誤,故選A項。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