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標含義及其理論框架

2021-02-19 定量群學

參考文獻

Ames, C., & Archer, J. (1987). Mothers』 belief about the role of ability and effort in school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409–414.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267.

Chen, C. (2010). The impact of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 on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weck, C.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40–1048.

Elliot, A.J. (1994).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Elliot, A.J. (1999).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3), 169–189.

Elliot, A.J. (2005). A conceptual history of the achievement goal construct. In A.J. Elliot & C.S. Dweck (Eds.),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pp. 52–7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Elliot, A.J., & Church, M.A. (1997).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1), 218–232.

Elliot, A.J., & Harackiewicz, J.M. (199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3), 461–475.

Elliot, A.J., & McGregor, H.A. (2001). A 2 × 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3), 501–519.

Elliot, A. J., Murayama, K., & Pekrun, R. (2011). A 3 × 2 achievement goal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3(3), 632-648.

Elliot, A. J., & Thrash, T. M. (2001).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2), 139-156.

Huang, C. (2011). Achievement goals and achievement emotions: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3(3), 359-388. doi:10.1007/s10648-011-9155-x

Huang, C. (2012). Discriminant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achievement goal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1), 48-73. doi:10.1037/a0026223

Maehr, M. (1989). Thoughts about motivation. In R. Ames & C. Ames (Eds), Research i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Student motivation (Vol. 1, pp. 115-144). New York: Academic.

Meece, J.L., Anderman, E.M., & Anderman, L.H. (2006).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487–503.

Nicholls, J.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3), 328–346.

Senko, C., Hulleman, C. S., & Harackiewicz, J. M. (2011).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t the crossroads: Old controversies, current challenges, and new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6(1), 26–47.

Vansteenkiste, Maarten, Lens, Willy, Elliot, Andrew J, Soenens, Bart, & Mouratidis, Athanasios. (2014). Moving the achievement goal approach one step forward: Toward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reasons underlying achievement goal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9(3), 153-174.

*篇幅所限,部分參考文獻略。

編輯:潘雨   江祥雪   


· · · · · ·

相關焦點

  • 學習動機理論-成就目標理論
    德韋克的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通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一般為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為主,主要考察的是理論與觀點的對應,考察對於觀點的表達是否能夠清楚掌握。這部分的知識相對來說較為生疏且理論性較強,但考察難度不大,因此以理解性的識記為主。本文主要介紹成就目標理論的具體內容。
  • 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單選題的形式來進行考察。也是招聘考試的難點之一,下面由我來給同學們簡單梳理一下有關於成就目標理論的相關知識點。成就目標表示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目的而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成就目標理論源於麥克利蘭與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之成就目標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德維克等人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德維克以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為能力實體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改變的特質。根據這個觀點,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加聰明,但是每個人的能力的量都是固定的。
  • 《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說課稿
    《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
  • 還原西方新聞框架理論的本真
    新聞框架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就受到西方一些學者的批評。本文闡釋了新聞框架的真正含義,對新聞框架的組構方式做了探索。 【關鍵詞】新聞框架;框架元理論;鏡子理論;新聞框架的組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出現新聞框架理論。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他的研究主要受到了美國心理學家莫瑞(N.A.Murray)的需要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影響。莫瑞提出了人的多種需要,並且編制了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進行測量。
  • 開講啦:第1.1講 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
    畢業後受魏爾斯特拉斯的直接影響,由數論轉向嚴格的分析理論的研究,不久嶄露頭角。他在哈雷大學任教(1869-1913)的初期證明了複合變量函數三角級數展開的唯一性,繼而用有理數列極限定義無理數。1872年成為該校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由於學術觀點上受到的沉重打擊,康託爾曾一度患精神分裂症,雖在1887年恢復了健康,繼續工作,但晚年一直病魔纏身。
  •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其含義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其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是在兩個層次上來使用科學技術這個概念的;其一,科學技術是人類有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知識體系,包括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知識等;其二,科學技術是人們為了擴大其知識儲備及應用而進行的各種理論探索活動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理論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默裡即提出了成就動機這一概念,並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儘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願望或趨勢。嗣後經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漸形成為一種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激勵著個體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中樂意去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 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原標題: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按照我提出的分類法,我將歸納五個大類來描述、分析中國夢,即國家層面、個人層面、歷史層面、全球層面以及對立視角等。對每個大類,我又進一步細分。然後,我將指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如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夢。
  • 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性、異質性及其引申含義(下)
    今後中國的政府間制度安排應在保持整體框架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其操作方案,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應契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要。圖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正門。作為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中大國,中國還應基於本土實踐對經濟理論創新做出貢獻。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和異質性,不僅應該用來解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呈現的特徵事實,而且可以從中引申出有關中國經濟後續發展和經濟理論創新的諸多含義。
  • 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這周我想推出一個實用成體系的專欄課程: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一個有悖於自己日常制定目標及計劃的方式。這個專欄的名字叫做」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而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可以組織成一個框架,你可以稱之為「目標思考的框架」,目標思考的框架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 前沿丨水中目標新型被動檢測理論及方法
    《水中目標新型被動檢測理論及方法》以艦船、水下航行器等水中目標的輻射噪聲和航行器自噪聲為研究對象,開展新型被動檢測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利用現代信號處理技術對艦艇輻射噪聲、水下航行噪聲及海洋環境噪聲進行分析,提取多方位、多層次上的目標特徵。研究被動檢測中的「三非」過程的信號處理問題,確定適合水下航行器微弱信號目標檢測的新信號處理技術。
  • 論會計目標與會計假設的邏輯關係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假設;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FASB在其構建的會計概念框架中不再提及會計基本假設;IASC在其發布的《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忽略了會計基本假設,只提及從屬於會計目標的基本假定。
  •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微博輿論場要素
    在這方面,近來被引用較多的是《網絡輿論場的構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一文,論文結合考夫卡(Koffka)的「心物場」、勒溫的場論以及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提出網絡輿論場實際上是由「新媒介場」、「心理場」與「社會場」三部分交匯而成的[7]。
  • 遊戲化理論與實戰(一):八角行為框架的深入分析
    編輯導語:我們平常使用的一些產品裡,經常會有一些遊戲化的設計,比如玩遊戲時你獲得了某種成就,你就會有更大的動力繼續遊戲;本文是作者用「遊戲化理論與實戰」對八角行為框架進行深度的分析何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2)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學習自信心,在困難面前不會退縮逃避,面是以自己堅定的意志力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既定的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會因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向困難挑戰。
  • 「定位理論」及其「一詞佔領心智」
    學術整理:蘇立軍特勞特(中國)原高級戰略顧問厚德戰略定位學院合伙人「定位理論」創始人特勞特和裡斯在其《定位》一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有些人不懂定位的規則,因為他們受文字的困擾,他們錯誤地認定「文字是有含義的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本文發現,兩家媒體的報導框架是:人民網的報導框架是一種願景式框架,目的是在闡述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從報導內容角度看是一種窄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集體主體框架;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一種事件衝突框架,它通過傳遞不通事件的信息構建了一個複雜的衝突網絡,從報導內容看是一種寬域框架,從報導對象看是一種個人主義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