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該文章訂正於2020-10-15,版本2.0。這周我想推出一個實用成體系的專欄課程: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一個有悖於自己日常制定目標及計劃的方式。通過以下兩條線索來組織這個課程
線索1:欲望-動機-目標-計劃-行動線索2:能量-熵-熵增-負熵-精神熵-心流-意志力-自制力這個專欄所涉及的諸多文字與圖形,恰恰是自己路上曾經的數不盡的迷惑換來的,自己對一路上的迷惑的思考,才有了自己今天所給出的答案。與其說做這些是為了幫助別人,不如說做這些都是為了自己幫助自己。
這個專欄的名字叫做」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而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可以組織成一個框架,你可以稱之為「目標思考的框架」,目標思考的框架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這次剛好也整合了原先對熵的一些認知:「比如熵、負熵、熵增、熵減、精神熵」,並結合了自己所專注的思維領域,將從以下4個視角來探討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4個視角如下
從能量的視角從熵、負熵、熵增、熵減的視角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從框架的視角每個人都會面對長期的願景與短期的目標,觀想未來的長期願景以及執行一系列短期的目標,就構成了每一個當下都要去面對的事情。在實現長期願景的路上,就會涉及到意志力、自制力、欲望、動機等等。
先不說達成自己的目標,就是從目標過度到行動,都困難重重,這本來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做到的。往往目標很多,但執行目標的行動卻常常癱瘓。行動癱瘓,有人會說,這涉及一個人的意志力,這涉及一個人的自制力,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