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2020-12-05 認知框架

溫馨提醒:該文章訂正於2020-10-15,版本2.0。這周我想推出一個實用成體系的專欄課程: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一個有悖於自己日常制定目標及計劃的方式。通過以下兩條線索來組織這個課程

線索1:欲望-動機-目標-計劃-行動線索2:能量-熵-熵增-負熵-精神熵-心流-意志力-自制力這個專欄所涉及的諸多文字與圖形,恰恰是自己路上曾經的數不盡的迷惑換來的,自己對一路上的迷惑的思考,才有了自己今天所給出的答案。與其說做這些是為了幫助別人,不如說做這些都是為了自己幫助自己。

這個專欄的名字叫做」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而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可以組織成一個框架,你可以稱之為「目標思考的框架」,目標思考的框架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這次剛好也整合了原先對熵的一些認知:「比如熵、負熵、熵增、熵減、精神熵」,並結合了自己所專注的思維領域,將從以下4個視角來探討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4個視角如下

從能量的視角從熵、負熵、熵增、熵減的視角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從框架的視角每個人都會面對長期的願景與短期的目標,觀想未來的長期願景以及執行一系列短期的目標,就構成了每一個當下都要去面對的事情。在實現長期願景的路上,就會涉及到意志力、自制力、欲望、動機等等。

先不說達成自己的目標,就是從目標過度到行動,都困難重重,這本來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做到的。往往目標很多,但執行目標的行動卻常常癱瘓。行動癱瘓,有人會說,這涉及一個人的意志力,這涉及一個人的自制力,真如此嗎?

相關焦點

  • 動機決定結果:實現職業目標的8種動機
    成就動機 這種動機需要執行任務以實現特定的目標。有了成就動機,你可能更關心的是承諾自己的願景和實現目標,而不是獲得獎勵。 例如:你可能是一個科學家,他的組織致力於創造一種可以治癒致命病毒的疫苗。
  • 目標總是實現不了?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計劃、目標和願景的關係
    賺錢這個行為本身並不足以當成一個目標,錢只是一種讓你達成目標的手段,重點是你賺錢背後的動機,從公司集團的角度來看這個動機我們會稱為願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則稱為理想。如果把賺大錢這件事放到公司會發生什麼事呢?對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賺錢,那麼公司要怎麼賺錢?通常就是提供產品或服務給顧客,所以顧客為什麼要付錢?是因為公司想賺錢嗎?
  • 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單選題的形式來進行考察。也是招聘考試的難點之一,下面由我來給同學們簡單梳理一下有關於成就目標理論的相關知識點。成就目標表示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目的而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成就目標理論源於麥克利蘭與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成就目標理論
    1.理論來源20世紀80年代初,德韋克(Dweck)等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通俗來說,就是個體從事與成就有關的行為的理由和目的,它既包含了目的性,又包含了動機性。
  • 學習動機理論之成就目標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德維克等人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德維克以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為能力實體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改變的特質。根據這個觀點,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加聰明,但是每個人的能力的量都是固定的。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這一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默裡(H.A.Murray)的有關研究,他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40~50年代,麥克萊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成就動機理論。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麥克利蘭發現高成就需要者的特點是:他們尋求那種能發揮其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工作環境;他們希望得到有關工作績效的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從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他們喜歡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憑運氣獲得的成功,不喜歡接受那些在他們看來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工作任務。高成就需要者事業心強,有進取心,敢冒一定的風險,比較實際,大多是進取的現實主義者。
  • 十分鐘讀完《成功,動機與目標》提高2019年度目標的成功率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了,有多少人毫不關心這一年自己的目標是否完成,又興致勃勃地寫下新年目標;或者,對自己毫無所獲地度過一年感到喪氣,對新的一年沒有期待和目標。如果你對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標,以及如何有效地執行自己的目標毫無頭緒,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的《成功,動機與目標》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這三種強化的結合運用,能激發、形成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就理論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默裡即提出了成就動機這一概念,並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儘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願望或趨勢。嗣後經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漸形成為一種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激勵著個體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中樂意去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 用戶驅動:用戶體驗中的「動機理論」
    每位設計師都希望用戶愛上自己的產品,但是我們要給一個用戶愛上自己產品的理由。希望本文對於用戶動機的闡述會幫助你們找到那個理由。大部分設計師都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獲得用戶的認可與喜愛,在產品上線之後,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用戶反饋。我不否定用戶反饋的重要性,但是產品上線之後我們才通過用戶反饋判定產品的好壞已經遲了。
  • 春火計劃的目標不止於此,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1.幫助價值投資者回本萬物皆有根,我們能看到希望,方有前進的方向,「春火計劃」是一個去中心化、高效安全的數字交易生態系統,不僅融合了去中心化跨鏈交易技術、加密技術等多項技術。此次春火計劃的回歸,一方面是讓價值投資者看到DeFi的趨勢,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提供一個好的平臺,供投資者進行參與。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2)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學習自信心,在困難面前不會退縮逃避,面是以自己堅定的意志力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既定的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會因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向困難挑戰。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期待價值理論託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託爾曼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繫(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繫(S1-R-S2)。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幫助個體獲得目標。2.
  • 學點心理學:個人成就動機
    成就需要理論成就需要的強度不同,相應的人的表現也會不同,並且影響著他們接近成功和評價自己行為的傾向。在主題統覺測驗(TAT )中,要求實驗參加者就一系列模稜兩可的畫面編故事。這些看到TAT圖片的參加者要編出關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以說明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並且描述可能的結果。
  • 錢志亮: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愛上學習?
    具體可從4個方面來著手: 01 激發孩子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由成就需要轉化而來的一種動機。 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力爭達到完美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
  • 馬龍,要樹立強烈的欲望,戰勝困難,實現雙滿貫目標
    可以說,馬龍在自己的桌球職業生涯取得了非凡成就,創造了歷史,是公認的世界男子乒壇第一人。目前,馬龍正在跟隨中國桌球隊在澳門集訓,積極備戰東京奧運會。馬龍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呢?應該是爭取獲得奧運參賽參賽資格,奪取明年東京奧運會男子單打冠軍,實現雙滿貫偉業的目標。馬龍實現雙滿貫有哪些困難?1.
  • 美國太空司令部的"空間優勢"新願景目標
    詹姆斯·迪金森昨天在一次採訪中告訴我:"目標受眾是內部和外部。"在內部,目標是為 SPACECOM 人員培養和維持我們在這個新作戰領域的使命挑戰所必需的作戰心態。願景的關鍵是實現"空間優勢"——這是公眾和盟國的一個術語,但用軍事術語來說,"優勢"僅僅意味著能夠使用這個領域,防止敵人也這樣做。"我們必須在所有軍種以及我們的合作夥伴中全面整合進攻和防禦行動,"他告訴我。"我認為,正是工作和專業知識的結合,真正使我們能夠投射到所需的戰鬥力,以威懾和擊敗我們的對手。
  • 有啥要求、期望,有啥欲望、動機
    一個產品,你說你是為目標用戶設計的,其實還為其它人設計的,這些跟產品有聯繫的人,就是產品的干係人,產品在設計時,要考慮到他們的要求、期望,要考慮到他們的欲望、動機。要求、期望是顯性的,而欲望、動機是隱性的。產品跟某些人的聯繫其實是很值得花時間去思考的。
  • 青蛙效應:讓自己沒有後路就是「最好的出路」
    拖並不是意味著自己意志力薄弱,沒有動力,實際上拖的本質是「人們對某些事情很在意」,它可能在開始的時候啟動比較困難,可能存在著幾個行為,比如:1.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而產生焦慮2.對自己將要邁出的第一步感到困惑或者混亂3.擔心自己會被別人嘲笑當自己因為擔心失敗而無法行動,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複雜的項目的時候,就會很難做成這件事,它跟自己欲望,動機無關。
  • 《創造病》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
    人心就是這樣,永遠都學不會滿足,總是想著得到最好的,永遠都會想著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缺。然而,這個空缺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把人的私慾放得越來越大,以至於將整個人拖入罪惡的深淵。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創造病》,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對同年輕夫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亂了生活的軌跡,兩夫妻開始變得貌合神離。主要是為了批判生活當中,那些從來都沒有計劃可言,卻總想著無止境消費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