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心理學:個人成就動機

2020-12-04 閱世讀書會

導讀

為什麼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相對來說失敗了?例如,為什麼有些人能遊過英吉利海峽,而另一些人卻只能在離岸不遠處痛苦地掙扎?你可能把這些差異歸結到遺傳因素如體型上。你這樣做並沒有錯,但是你也知道,有些人只是比其他人更有興趣暢遊英吉利海峽而已。

成就需要理論

成就需要的強度不同,相應的人的表現也會不同,並且影響著他們接近成功和評價自己行為的傾向。在主題統覺測驗(TAT )中,要求實驗參加者就一系列模稜兩可的畫面編故事。這些看到TAT圖片的參加者要編出關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以說明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並且描述可能的結果。

正如預料的那樣,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動機都投射到這些情境中。根據《夢的解析》的說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別問他,因為他不能總是準確地告訴你:你要研究他的想像和夢。如果你這樣做,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他的大腦中不斷重複的主題,而且這些主題就可以用來解釋他的行動」

成就需要反映了在實現個體目標的計劃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個體差異。成就需要得高分的人比得低分的人更積極努力,測量中成就需要得高分的孩子在事業上的發展比得低分的孩子更容易超過其父親。在成就需要測量中得高分的31歲男女參與者到41歲時所得的工資往往比得低分的同齡人要高。

高成就需要的人總是願意更努力地工作呢?

情況並非如此。當面臨一項讓高成就需要者感到非常棘手的任務時,他們會很快放棄。實際上代表高成就需要的似乎是效率的需要——一種用較少的努力得到相同結果的需要。如果他們比同齡人掙得多,可能是他們重視對他們努力的具體回報。作為對進步的衡量,薪水就非常的具體。

成就的高度需要是如何產生的?

研究者已經考察了父母的養育行為是否能帶來高或低的成就需要。資料來自於對波士頓地區一群孩子的追蹤研究。將1951年當參與者大約5歲時收集到的父母養育行為資料,與1987至1988年當參與者41歲時收集的成就需要和收入資料作對比。在1951年,請父母就餵養、照料和訓練孩子的行為做簡要說明。結果認為,當孩子的父母用嚴格的規則來餵養、照料和訓練他們時,參與者會體驗到高度的成就壓力。

總的來說,早期的父母成就壓力與參與者長大後的成就需要之間呈正相關,而且經歷過高成就壓力的參與者比經歷低成就壓力的同齡人每年要多掙1萬美元。這些資料表明,你所獲得成就需要的程度可能在你早期的歲月裡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相關焦點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這一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默裡(H.A.Murray)的有關研究,他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40~50年代,麥克萊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成就動機理論。
  • 學點心理學:動機的來源
    驅力有一些動機看起來很簡單:如果你餓了,你就要吃東西;如果你渴了,你就要喝水。即最重要的行為是由內驅力激發的。按照這個觀點, 驅力是種內部狀態,是對動物的生理需求做出的反應。所以,行為是由內部和外部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本能行為為什麼生物體有其自身的行為方式?部分原因可能在於某物種有許多行為受本能所控制。本能好比提供了一個行為倉庫,它是每個動物遺傳特徵的一部分。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3)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再加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如果總擔心失敗,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複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但是他們用動機實驗研究動機,把動機定義得過於狹窄,主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
  • 動機-教招心理學
    一、動機的概念動機是指激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推動力量。需要轉為動機,除了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還需要適當的客觀條件,即誘因。二、動機產生的條件1.內在條件是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需要緊密聯繫,但它又不同於需要。只有當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推動或阻止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這三種強化的結合運用,能激發、形成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就理論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默裡即提出了成就動機這一概念,並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儘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願望或趨勢。嗣後經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漸形成為一種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激勵著個體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中樂意去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4.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亞伯拉罕 馬斯洛提出了心理學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觀點之一:基於需求層次,不同動機具有不同優先級,人類會首先滿足最為緊迫的需求,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後,更高級的需求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主要區別在於自我超越超出了個人愉悅或其他以自我為中心的益處。需求層次理論的局限性在於不能解釋那些特立獨行的個體的行為,同時忽略了性驅力的力量,並且只適用於自我導向(個人主義)的文化環境。
  • 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1.享樂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邊沁把人類動機過於簡單化了,並且把資產階級的利己本性,普遍化為全人類不變的本性。它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 心理學考點:動機與效率知多少
    事實經驗告訴我們:有些事,你的動機越強烈,效率很有可能並不理想。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動機與效率之間的關係是較為重要的考點。從考查的題型來看,是以全題型的方式來進行備考。考查的重點,主要涉及到從實例出發考查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相關內容。接下來,小編就幫助大家來進行相關知識內容與考點的梳理。1.什麼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學習動機理論
    二、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七層次需要理論,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學校裡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
  • 教育心理學常考人物整理
    1.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之父」;構造心理學的創始人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1913-1914年,此書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學大綱》;「教育心理學之父」;第一個用動物研究學習;嘗試-錯誤說;相同要素說(遷移理論)、形狀知覺實驗;3.房東嶽:翻譯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實用心理學》是我國出現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4.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5.韋伯:針對差別感覺閾限提出了韋伯定律;6.巴甫洛夫:痕跡衰退說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申碩」《普通心理學》第九章:動機
    片面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實現,忽視人的社會性。三、動機和工作效率(一)動機強度動機的輕度和力量取決於需要的性質,也取決於誘因力量的大小。維納: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除內外因外,新增加「穩定性」。三、自我決定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
  • 學點心理學:智力測量帶來的倫理問題
    這一目標是比奈測試完成其先驅工作的動機。比奈和其他人希望測驗能夠有助於社會民主化,儘量少地做出基於性別、種族、國家、特權或外表等人為標準的決定。但是,儘管有著這些崇高的目標,但是,沒有一個心理學領域比心理測量更充滿爭議性。爭論的焦點是三個與倫理有關的方面:基於智力測量的決策的公平性、智力測量用於教育評價的可行性,以及以智力測量分數進行個體分類的意義。
  • 教育心理學丨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邊沁把人類動機過於簡單化了,並且把資產階級的利己本性,普遍化為全人類不變的本性。它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四、 答題及採分點(一)需要層次理論1.簡介:需要層次理論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個體任何行為的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基礎上才能被激發起來的,他把動機看作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 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這周我想推出一個實用成體系的專欄課程: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一個有悖於自己日常制定目標及計劃的方式。這個專欄的名字叫做」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而欲望、動機、願景、目標、計劃、方案、任務、活動、動作可以組織成一個框架,你可以稱之為「目標思考的框架」,目標思考的框架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成就未來更好自己」的手段。
  • 不讀心也不催眠,心理學究竟學什麼?
    而恰巧有一門科學便因此而生——心理學。 心理學起源於希臘,就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隨著科學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學有了更準確的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靈魂變為心靈,細化出了很多學科分支。心理學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跟自己相處,可以說是影響我們一生的學科。很多留學生都會選擇在心理學方向進行深造,那心理學究竟學什麼呢?
  • 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學過或看過心理學的朋友都明白,這就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接下來說一下這三個方面代表著什麼。動機和情緒什麼是動機?動機是由於現實和需求不平衡而導致的心理活動。動機又分為生理動機和社會動機。人必須要吃飯喝水,不然會餓和渴,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就是生理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