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什麼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相對來說失敗了?例如,為什麼有些人能遊過英吉利海峽,而另一些人卻只能在離岸不遠處痛苦地掙扎?你可能把這些差異歸結到遺傳因素如體型上。你這樣做並沒有錯,但是你也知道,有些人只是比其他人更有興趣暢遊英吉利海峽而已。
成就需要理論
成就需要的強度不同,相應的人的表現也會不同,並且影響著他們接近成功和評價自己行為的傾向。在主題統覺測驗(TAT )中,要求實驗參加者就一系列模稜兩可的畫面編故事。這些看到TAT圖片的參加者要編出關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以說明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並且描述可能的結果。
正如預料的那樣,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動機都投射到這些情境中。根據《夢的解析》的說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別問他,因為他不能總是準確地告訴你:你要研究他的想像和夢。如果你這樣做,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他的大腦中不斷重複的主題,而且這些主題就可以用來解釋他的行動」
成就需要反映了在實現個體目標的計劃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個體差異。成就需要得高分的人比得低分的人更積極努力,測量中成就需要得高分的孩子在事業上的發展比得低分的孩子更容易超過其父親。在成就需要測量中得高分的31歲男女參與者到41歲時所得的工資往往比得低分的同齡人要高。
高成就需要的人總是願意更努力地工作呢?
情況並非如此。當面臨一項讓高成就需要者感到非常棘手的任務時,他們會很快放棄。實際上代表高成就需要的似乎是效率的需要——一種用較少的努力得到相同結果的需要。如果他們比同齡人掙得多,可能是他們重視對他們努力的具體回報。作為對進步的衡量,薪水就非常的具體。
成就的高度需要是如何產生的?
研究者已經考察了父母的養育行為是否能帶來高或低的成就需要。資料來自於對波士頓地區一群孩子的追蹤研究。將1951年當參與者大約5歲時收集到的父母養育行為資料,與1987至1988年當參與者41歲時收集的成就需要和收入資料作對比。在1951年,請父母就餵養、照料和訓練孩子的行為做簡要說明。結果認為,當孩子的父母用嚴格的規則來餵養、照料和訓練他們時,參與者會體驗到高度的成就壓力。
總的來說,早期的父母成就壓力與參與者長大後的成就需要之間呈正相關,而且經歷過高成就壓力的參與者比經歷低成就壓力的同齡人每年要多掙1萬美元。這些資料表明,你所獲得成就需要的程度可能在你早期的歲月裡就已經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