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動機的一般概念
一、動機的含義及功能
(一)什麼是動機
動機是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
(二)動機的功能
1、激發功能
2、指向功能
3、維持和調節功能
二、需要
(一)什麼是需要
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被有機體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
(二)需要的結構
1、莫瑞的需要理論
(1)原始的需要與從屬的需要
(2)集中的需要和彌散的需要
(3)反應性需要和前反應需要
(4)顯露的需要和潛伏的需要
(5)效應、過程和活動方式的需要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從低級到高級: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需求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滿足高級前先滿足低級。則是一種比較完整的需求理論,它系統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發生發展與需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但存在著形上學的色彩。片面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實現,忽視人的社會性。
三、動機和工作效率
(一)動機強度
動機的輕度和力量取決於需要的性質,也取決於誘因力量的大小。
動機強度個目標的價值有關,目標對個體的意義越大,動機的力量就越強。
個體對實現目標的概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意義。
(二)耶基斯—多得森法則
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成倒U形。耶基斯-多得森理論:每種活動都存在動機的最佳水平。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比較簡單的任務重效率隨動機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著那幾個,動機的最佳水平也逐漸下降的趨勢。
第二節:動機的認知理論
一、期望理論
早期的理論,將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
新行為主義託爾曼: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望,或企圖避開某些討厭的東西。
弗羅姆: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動力,取決於行為目標的價值即效價,以及他對達到該目標可能性的期望。
二、歸因理論
對導致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原因的知覺和推斷,稱之為「歸因」
海德:人行為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
維納: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除內外因外,新增加「穩定性」。
三、自我決定理論
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
四、自我效能理論
班杜拉:人對行為的決策時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期待分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
自我效能感:個體根據以往成敗的經驗,對於自己擁有處理某一方面任務能力的狀況,所持有的判斷和信念。
五、成就目標理論
尼克爾斯、德韋爾
成就目標分兩種類型
1、掌握目標,個體認為成功就是掌握和提高,依據任務標準和自我標準來評價個體的表現
2、成績目標,個體認為取得好名次,贏了才是成功,傾向於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較,主要根據常模標準評價自身的表現。
第三節:動機的種類
一、生理性動機
(一)飢餓
(二)渴
(三)性
(四)睡眠和覺醒
二、社會性動機
(一)興趣
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性,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性的重要動機。
分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或個體性趣和情境興趣
(二)成就動機
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並超越過他人的動機。
人的成就動機包含: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
成就動機的高低影響人對職業的選擇。麥克蘭德成就動機低的人,願意選擇風險小的、獨立決策少的工作,成就動機高的人,毛遂自薦,喜歡擔任富於開創性的工作。
(三)權力動機
人們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動力。
權力動機可分為
個人化權力:為滿足個人的私慾或利益
和社會化權力動機: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
(四)交往動機
在交往需要和親密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交往需要表現為每個人都願意歸屬某個團體
個體需要他人的交往原因:
1、獲得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2、通過與他人聯繫。獲得更多信息,以調整自己、適應社會
3、得到他人的讚賞、鼓勵和幫助
第四節:意志行動中的衝突和挫折
意志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具有引發行為的動機作用,比一般動機更具有選擇性和堅持性。
一、意識行動中的衝突與矛盾心理
(一)什麼叫衝突與矛盾心理
衝突:兩個或多個追求目標之間的鬥陣
矛盾心理:對一個目標追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混雜感情。
(二)衝突的類型
1、雙驅衝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同時吸引著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出現雙驅衝突。
2、趨避衝突:當兩種或以上目標都是人們力圖迴避的事物,而他們又只能其中一種目標時,就產生雙避衝突。常常由人們接受了其中一種目標而得到解決。
3、多重趨避矛盾:是在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的情況下產生的。人們在接近這一物體的同時,又故意迴避它,從而引起內心的衝突。
二、意志行為中的挫折
(一)挫折
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幹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
包含三層含義:
1、挫折情境:幹擾或阻礙意識行為的情境
2、挫折認知: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態度和評價,這是產生挫折和如何對待挫折的關鍵。
3、挫折行為:即伴隨挫折認知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當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同時存在時,便構成心理挫折。
(二)挫折情境的形成
分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客觀因素: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
(三)挫折反應
1、情緒性反應
情緒反應指個體在遭受挫折時伴隨著的緊張、煩惱、焦慮等情緒反應,它表現為強烈的內心體驗或特定的行為反應。形式一般有:攻擊、冷漠、退化、固執、幻想、逃避、自戕。
攻擊:最常見,是個體遭受挫折後發洩憤怒情緒的過激行為。分直接攻擊、轉向攻擊、自我折磨、虐待等。
冷漠:個體造成挫折而無動於衷,漠不關心。表現為長期遭受挫折,或處境艱險又無法改變的情況下。
退化:個體受挫折時表現出於自己年齡和身份不相稱的幼稚行為。
2、理智型反應
當個體遭受挫折後,能審時度勢,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勇於克服各種困難,排除阻礙,毫不動搖地朝預定目標邁進。
3、個性的變化
持續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僅會使個體產生持續的緊張狀態和挫折反應,而且某些行為反應還會逐漸固定下來,形成個體相應的習慣和某些衝突的個性特點,甚至會影響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四)增加挫折承受力
1、正確對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總結經驗教訓
4、調節抱負水平
5、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