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要點】
一、強化理論
1、提出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
2、觀點: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固聯繫,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
3、評價:該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層次理論
1、提出者: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
2、觀點: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關於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兩方面含義: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
3、教育意義: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幹擾因素。
三、成就動機理論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觀點: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分兩類:力求成功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 。
3、教育意義:力求成功者,應給與新穎的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來激發學習動機;而對於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競爭不強的情境,及時表揚,評價稍稍放寬,並儘量避免在公眾場合指責其錯誤。
四、成敗歸因理論
1、提出者:維納(美國心理學家) 。
2、觀點:
(1)三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2)六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
3、理論價值與實際作用:不同的歸因可引發行為的不同表現;歸因是主觀的,可在合適的幹預下被改變。